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现状调查与修补策略研究
——以张家口市8个典型老旧住区为例

2021-08-10 10:31姜乖妮卜月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住区设施居民

姜乖妮 卜月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 言

当前,老旧住区改造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广受关注的重点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2017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为试点城市.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提出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提出“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各地老旧住区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比如老旧住区改造的对象多为基础设施和住宅建筑本身,对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改造问题关注的远远不够,实际改造的也比较少.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担负着交通通勤、体育健身、娱乐休闲、邻里交往等基本职能,也是和睦邻里,提升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场所.不断改善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现实需求.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新要求,“城市双修”的概念由此产生,成为转型期我国城市发展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城市双修”的本质是对城市存量空间进行更新和改造.因此,既要能保护和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又要能允许新的建设行为发生,做到新旧融合共生才是城市修补的关键点[2].而这种以现状条件为基本出发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进行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修补理念与老旧住区改造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市区8个典型老旧住区的深入踏勘,分析其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与问题,以“城市修补”为理论指导,探索相应的更新改造策略,以期能为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有所助益.

1 张家口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调研

1.1 调研对象概况

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或县城(城关镇)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独栋住宅楼).各地要结合实际,合理界定本地区改造对象范围,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3].结合张家口城市住区实际情况,本文在张家口市主城区,根据安居客老旧住区爬虫数据,以2000年以前(包含2000年)为爬取条件,圈定了张家口市主城区现有的27个老旧住区(桥东区17个、桥西区10个)(如图1).在对27个老旧住区进行现场踏勘,摸清其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整体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地理空间均匀分布的原则,最终选定其中8个老旧住区(桥西区3个、桥东区5个)对其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进行了深入调研(如图2).

图1 老旧住区分布 图2 8个住区基本概况

1.2 现状问题梳理

(1)规模严重不足.

在老旧住区建设初期并没有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预留充足的用地,住区的室外场地规模普遍偏小.调研的8个老旧住区人均室外活动空间面积分布在0.02m2~0.12m2之间,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如表1).工人村南住宅区有1个规划的大型活动空间和4个分布在住宅周边的小型活动空间,总占地面积约为1000m2.其它住区均未规划专门的公共活动空间,现有活动空间由宅间空间改造而成,单个面积在10m2~50m2之间,每个住区的总面积约为100m2(如图3).

表1 住区活动空间概况

图3 调研实景照片 图4 调研实景照片

(2)位置不当.

调研发现,老旧住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分布在住区边界、宅间和宅侧.住区边界处的活动空间由于位置偏僻,空间狭窄,且邻近围墙,多为尽端路形成的“死胡同”,往往人迹罕至,空间的实际使用率极低.宅间、宅侧的活动空间由于邻近住宅,使用便利,空间利用率相对比较高,但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调研中发现,有的活动空间与树木结合设置,将健身器械设置在1米左右的树冠下,导致器械无法正常使用;座椅与灌木距离过近,人坐下时后背会被树枝戳到;还有的住区在活动空间周边划定停车位,导致活动空间被车辆“围堵”,进出困难,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如图4).

(3)设施本身不合理.

调研发现,老旧住区有限的室外环境设施存在诸多设计缺陷,这不仅直接导致了设施本身及其所在空间利用率低,也浪费了珍贵的住区空间.典型的问题包括:①座椅的材质多为铸铁,夏天太烫、冬天太凉,实用性较差.②棋桌的设计要么没有配座椅,要么棋子滑动困难.从实际使用来看,没配座椅的棋桌还有人用,配了座椅但棋子不易滑动的棋桌已是灰尘沉积,闲置废弃了.③健身器材中,部分太空漫步机的脚蹬较高,使用十分不便.④为数不多的花架长廊也由于设计瑕疵,被闲置了,一是没有结合花架设置座椅(凳)和攀爬类植物,花架成了“空架子”,既没观赏性也没实用性;一是长廊宽度太窄,使用者的肢体会碰撞“打架”,活动不开,且整个空间压抑强烈(如图5).

图5 调研实景照片

(4)安全性与舒适度差.

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机动车的威胁,二是场地本身不平整.老旧住区中的道路和住区出入口空间普遍比较狭窄,加之住区临街的小商品和蔬菜摊点,导致人流、车流混杂拥挤,空间安全性和舒适性较差.老旧住区内部,由于初始规划车位不足,停车供需严重失衡,车辆往往占用道路、活动空间停放,这不仅严重侵占压缩了有限的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而且频繁进出的车流对居民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有些活动空间的地面凹凸不平,地砖局部翘起或断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由于绿化树种选择不当,每到四五月份大量掉落“树胶”,导致场地发油、发粘,降低了空间的环境品质.还有些活动空间只有场地,没有绿化和应有的环境设施,冬不避风、夏不遮阳,空旷萧条,空间舒适性差(如图6).

图6 调研实景照片

(5)管理维护不到位.

活动空间的品质不仅取决于规划设计,更需要后期的维护和管理.目前老旧住区在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管理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活动空间被机动车和杂物(如建筑垃圾、废旧家具等)侵占,或者被改造为停车位,导致活动空间功能发生变化,实际可使用面积减少.二是活动空间卫生保洁不及时,状况堪忧.比如工人村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临近下水口,居民倾倒垃圾,导致空间污水多,异味大,环境卫生较差.三是对环境设施的维护维修不及时.比如京铁温馨家园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地面铺装凹凸不平,积水严重.还有部分设施出现了老化、损坏的现象,维修不及时.

1.3 居民的期许

围绕居民对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期许进行问卷调研,对居民所反应的问题进行分类,主要涉及到空间规模、环境设施、空间舒适度三个方面:

(1)空间规模.

居民普遍反映现有活动空间的规模太小,经常出现活动不开、甚至为争夺活动场地发生冲突的现象,希望增加空间规模,有更大的活动场所.应该按照住区规模分等级配建活动空间,居住街坊内活动场地宜为170m2~450m2,5分钟步行生活圈范围内活动场地宜为150m2~175m2,在10分钟和15分钟步行生活圈范围内,大型场地用地面积宜为3150m2~5620m2,中型1310m2~2460m2.

(2)环境设施.

一是对器械健身种类的需求:从活动空间的配置情况来看,器械健身类设施的配置较多,甚至超过了居民的实际需求,但是种类非常少,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因此要增加健身器材的种类;二是对休憩设施的需求:需求对象多为老年人,希望配置足够多的座椅以供休息,并且增加打牌、下棋的空间.三是对环卫设施的需求:居民反映每次扔垃圾的时候十分不便,掉落的垃圾使空间变得脏乱,希望适当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四是对照明系统的需求:目前对间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白天,傍晚以后活动空间光线非常昏暗.尤其在夏天,需求更大,晚饭后大家都愿意在室外打牌或者散步,但是没有照明十分不方便(如图7).

图7 环境设施需求与现状情况对比图

(3)空间舒适度.

很多居民反应空间的环境较差,要及时清理设施上的脏污、地面的垃圾以及障碍物.也有部分居民反应孩子们很少到活动空间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道路上的车辆以及活动空间中停放的车辆都比较多,而且汽车产生的尾气使居民使用活动空间的舒适度下降.希望禁止机动车占用居民的活动空间,并且在活动空间的周边多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形成遮阳空间,增加绿植花卉等,净化空气.

2 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修补策略

2.1 修补原则

(1)安全性原则.

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因素制约着居民的使用.首先,空间所处的位置是安全的,将活动空间设置在较为开放的地方,通过“街道眼”进行监视,抑制犯罪活动[4],使居民处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其次,在交通环境、设施配置等方面保证居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矛盾,降低机动车带来的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健身器材,避免由于零件松动而发生安全隐患;增加无障碍设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安全等.

(2)包容性原则.

包容性弱是目前老旧住区活动空间的另一大弊端.包容性并不是简单的实现住区之间的空间共享,也包括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活动形式的包容性.活动空间的包容性要求充分考虑多元主体使用的差异,实施错时复用、一地多用的措施,保证各年龄段以及不同活动形式的公共活动的开展,实现功能的复合使用,提升活动空间的使用效率,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

(3)系统性原则.

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真正改善需要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的共同努力.从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居民为主、政府为辅的自下而上的改造思路,使活动空间的改造以及后期的管理在机制上形成完整的系统.此外,从空间体系而言,一要加强老旧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使住区公共空间融入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完整的系统;二要对各活动空间进行系统性改造,避免出现某些空间得不到及时改造,而有些空间却被不同部门多次改造,出现不平衡现象;三要综合考虑空间规模、设施质量、绿化景观等因素,全面提高住区活动空间的品质.

2.2 修补策略

(1)挖掘可用空间,修补规模不足.

目前,老旧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数量较少,而住区内部又存在着众多未被利用的空间,例如宅侧空间、宅间空间以及边界空间等,合理利用这些“闲置”空间,对于修补空间规模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将宅侧的零碎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用软质铺装代替原有的硬质铺装,增加可供人休憩的设施,形成“口袋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的活动场所.二是修补宅间空间,比如对单元门前的空间进行修补,这类空间是居民最常接触的空间,设置座椅、木凳等小型的可供交流的场地,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交流提供场所,促进邻里交流;利用住宅背向的较大的空间作为主要的活动场地,结合绿地设置居民日常使用的健身器材、游戏设施等(如图8).三是修补住区边界空间,将更多的空间作为活动空间,达到扩大空间规模的效果.

图8 活动空间修补示意图

(2)贯通步行系统,修补可达性.

首先,对住区边界进行柔化处理,将“边界的墙壁”转化为“边界的空间”[5],用盆景、绿植等代替原有的围墙,提高步行可达性,便于加强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使住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完整的系统,益于居民便捷地到达公共空间.其次,对部分地上的储物间进行改造或者拆除,储物间往往设置在宅侧,起到了围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的正常通行,对储物间的改造,可以打通住区内部道路,形成闭合回路.最后,善于依托住区生活性街道,对街道两侧进行绿化处理,改善街道杂乱的现象,提高居民的步行出行意愿.

(3)提升设施质量,修补空间活力.

一是提升休憩类设施的质量,将原有的铁制桌椅换成木质桌椅,高度符合人体工学要求;在长廊及凉亭中配置足够多的座椅,同时扩大长廊宽度,方便居民在长廊中停歇、活动、休憩;在棋桌周边设置足够多的座椅,为老年人打牌提供场地.二是提升健身类设施的质量,将利用率较低的健身器材,例如仰卧起坐板、划船器、椭圆机等,更换为腰背按摩器、太极揉推器、双人转腰器等使用率较高的健身器材,同时增加滑梯、秋千、跷跷板等游戏设施供儿童使用;对健身器材进行定期维修,保障设施本身的安全性.三是提升照明等其他设施的质量,例如,在活动空间中增加照明设施,延长居民使用活动空间的时间;增加无障碍通道,对路缘石进行坡度处理,减少台阶的设置,方便居民进入;对损坏的地面进行修整,清理地面的垃圾及污水,对地面铺装进行设计等.

(4)丰富绿化景观,修补舒适度.

一是提升现有绿化景观的舒适度.清除现有草丛、灌木丛中的枯草、垃圾等,并对杂乱的灌木丛进行修剪,突出层次感.二是通过增加绿化景观来提高空间的舒适性.老旧住区绿地率普遍偏低,绿化景观品质不高.《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提倡通过增加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形式提高住区绿地的覆盖率[6].在地面上种植植物生长到外墙上,或者住户种植的花草通过窗户延伸出去,均可形成良好的效果,同时加大屋顶绿化的普及率.利用边角及零散地块亦或是阳台下的空地,改造为住区“农园”,种植果蔬花卉,提高住区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住区绿化面积[7].将硬质铺装改造为软质铺装,例如将停车位的硬质地面改为渗水铺装,种植绿植,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冬季可观赏性的植物,改变以往冬季萧瑟的景象.

(5)推动居民参与,修补邻里关系.

老旧住区改造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居民参与较少,后期的管理、维护成为遗留问题,不少住区随着时间推移又回到了原有的局面[8],尤其是大部分老旧住区没有物业管理,仅仅依靠社区居民委会管理,效率较低.活动空间不仅需要投入资金和配备设施,更需要后期的管理.推动居民参与,组建老旧住区业主委员会,提高住区居民的参与感,对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进行管理与维护,自主制定适应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管理办法,创造互相监督、人人共同维护活动空间的良好氛围.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居民的参与感,使居民在活动空间的修补过程中,形成主人翁意识.而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也成为邻里之间交流的纽带,居民可以走出家门,到活动空间中锻炼身体、与邻居闲谈等.例如家长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可以与同龄人分享育儿经验,老年人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进感情,甚至一起参加比赛,增强集体荣誉感,进而增进邻里交流,和睦邻里关系.

3 结 语

目前老旧住区的各类建筑远远没有达到其使用寿命,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被使用[9],然而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当代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对其进行更新改造是迫切的现实需求.本文认为城市修补是适用于老旧住区更新改造的有效方法,并以张家口市八个老旧住区为例,提出了其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修补策略:挖掘可用空间,修补规模不足;贯通步行系统,修补可达性;提升设施质量,修补空间活力;丰富绿化景观,提高舒适度和推动居民参与,修补邻里关系.

猜你喜欢
住区设施居民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CPTED视角下的住区场地空间安全性研究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
高台居民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