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心解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021-08-10 10:03彭旭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善事家庭成员潜意识

彭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始终的幸福之道,除了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之外,还有行善积德。它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已经形成被广泛认同的优秀家风。

俗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此句出自《易经》,大意是:经常做善事的人家往往会不断发生好事,而总是做坏事的人家肯定会有许多灾祸在前方等着。

这句看似“好人有好报”的因果论,其实是古人在长时间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如果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同样可以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发现科学的原理。

先看“积”。积者,聚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好的家风是积少成多、逐渐养成的过程,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与身体力行。常见的军人世家、文人世家等,都是家风在无形中的累积。

善的积累,既是家风的养成,也是个体能量的储蓄。同时,厚积薄发的家风,则提示后辈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戒骄戒躁,才能行稳致远。

再看“余”。它体现的是传承的力量,蕴藏的是潜意识的作用。长辈的所作所为,都被晚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其道德水平、行为模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家庭承载着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为孩子提供保护的同时,支持每一个家庭成员完善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看大看似考察孩子,实则是对家庭模式的审视。家庭成员个人外在的利他行为与内心积极的情绪反应相辅相成,再加上外界对家庭的正向评价,给这个家庭内部带来持续的和谐氛围。“家和万事兴”,好的事情自然绵延不断。

另外,“善”并非僅仅是对外的善行、善事,也包括对内的善心、善念。服务他人的基础是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一个自身能量充沛的人,才能给予他人更多的滋养与帮助。因此,健康不仅是不病不弱,更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整状态。

进一步看,“好人有好报”的因果规律,实际上反映的是潜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作用。

潜意识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动机,还毫无遗漏地储存人生获得的各种记忆与经验,并形成行为习惯和模式。比如,积“德”就是积“得”,在发善心、行善事时,相比给出去的,自身的收获反而更大。

行善带来获得感是生活的正向反馈,能激励一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得更好。

除了个人的潜意识,心理学还有“集体潜意识”的说法。后者是指从个人、家庭到族群、社会,心理经验不断沉淀、积累,形成一种巨大的文化基因。随着历史发展,基因不断优化,文化代代传承。优秀家风是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符号,本身也是积善余庆的产物。

可想而知,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坚持“积善”的家风,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正能量的良性循环。随之而来的“余庆”,必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善事家庭成员潜意识
善的原则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名副其实
多与少的随想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做善事
幸福的家庭
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