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藏科学

2021-08-10 03:27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毽子铜钱皮球

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古今中外都不例外。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来玩。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快来读读下文,大家还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呢!

拍皮球

宋代时,我国就有皮球了,叫“鞠”,用皮革做成,内部用毛塞紧,有一定弹性。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孩子们爱玩的一种玩具。小朋友玩的“鞠”多数是用猪尿泡制成的,吹上气,扎上口,就能拍着玩了。虽然不如现在的橡胶皮球有弹性,但孩子们照样玩得很开心。

游戏中的科学

由于皮球里空间有限,注入皮球的空气就变成了“压缩空气”,使得皮球有了弹性。给皮球一个作用力,皮球就会给你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所以拍球用的力越大,皮球就跳得越高。皮球落到地上又弹跳起来,是由于球内的空气先被压缩然后又恢复了原状,这是能量恢复过程,动能增加,弹性势能减少。

踢毽子

一两个铜钱,几根鸡毛,一个鹅毛管,两小块圆形布或皮,组在一起就是一只漂亮的毽子。约几个同伴一起踢,看谁踢的数量多,踢的花样难。踢上一会儿就能满身汗,又快乐,又健身。快仿照古代的孩子做一个毽子来玩玩吧!

游戏中的科学

毽子底部为什么要用铜钱,而不用其他质地的东西呢?一是因为圆形的铜钱容易获得,而且踢的时候也方便;二是因为它有一定的重量,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利用重力和惯性,使毽子上下翻飞更有规律。你不见毽子下落时,总是重的一头向下吗?

放风筝

在明媚的春日里,约几个朋友到野外放放风筝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古人早就深谙此道了。

风筝,古时称为“鹞”或“鸢”。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东周人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称“木鸢”,研制了三年才成功,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逐渐演化成今日的风筝。

游戏中的科学

风筝飞上天,是借助了风的力量。在有风的日子里,人们都是逆风放飞风筝的。这样,风从前面吹到风筝上,产生了一个向上推的力量;这时,风筝上面的空气压强小,下面的空气压强大,于是产生了升力,风筝被送上了高空;后面的长尾巴,能起到平衡的作用。风筝在空中同时受三个力的作用,即风的推举力、自身的重力和线绳的拉力。这三个力基本平衡时,风筝才能在空中稳当地悬游。

荡秋千

这项运动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为了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我们的祖先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摇荡摆动来上树或跨越沟涧,藤条就是秋千的雏形。到了春秋时代,就发展成绳索悬挂于木架上,下拴踏板的秋千了。如果采用立姿荡秋千,人应始终按照秋千摆动的节奏前后蹬踏板,就能越荡越高;如果采用坐姿,就必须有人在侧后方推。无论立姿还是坐姿,给秋千的力越大,秋千荡得越高。

游戏中的科学

荡秋千和钟摆的运动类似,都是以一点为中心,绕这点做圆周内的运动。蕩秋千是以上面的支架为中心,绳长为半径旋转,钟摆也是同样的道理。

滚铜钱

这是古代的孩子因地制宜想出来的玩法。几个孩子凑在一个地方,找两块瓦片支起一个角度,让铜钱竖着从斜放着的瓦片上滚下,然后伙伴们比一比,看谁的铜钱滚得远。如果选择一块斜坡地,铜钱就会滚得更远啦!

游戏中的科学

铜钱呈扁圆形,圆周各点到圆心的距离几乎相等。当它在地面滚动时,圆心离地面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在滚动时,铜钱保持着垂直状态,重心落在一个点上,所以不容易倒,而斜坡增加了滚速,更增加了平衡性。当坡度达到45°时,铜钱滚得最远。

斗蟋蟀

在古代,蟋蟀叫“促织”。蟋蟀是一种秋虫,秋天叫得更欢,人们一听到蟋蟀叫,就知道离冬天不远了。寒冷的冬天,人们需要寒衣,于是抓紧时间纺纱织布。蟋蟀不知疲倦地鸣叫,仿佛在催促织女们快点织布,所以人们给蟋蟀起了个“促织”的名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读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就可知道古代的孩子是多么喜欢斗蟋蟀了。看图中的孩子们玩得多专注啊!

游戏中的科学

雄蟋蟀好斗,直到分出胜负才肯罢休。蟋蟀独居,形成孤僻的习性,使它不能容纳别的雄虫。别的雄虫一接近,非斗个你死我活不可。鸣叫也为雄蟋蟀所独有,独特的叫声是它们联络的信号。当雄蟋蟀唱出“邀请曲”时,雌蟋蟀会循声而到,然后雄蟋蟀又改唱“爱慕曲”。不过蟋蟀的歌声并不是从嘴里唱出来的,而是前肢摩擦发出的。蟋蟀一只前翅的下面长着一排细小的齿,另一只前翅的上面长着一个突出的尖,当双翅摩擦时,就产生了清亮的“乐声”。

猜你喜欢
毽子铜钱皮球
铜钱
毽子
铜钱草
拍皮球
小小毽子,深深友谊
铜钱草上的小洞
自动计数毽子
拍皮球
捞皮球
我错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