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下闹秧歌

2021-08-10 09:21庄志亮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9期
关键词:秧歌队骑驴秧歌

庄志亮

听,喧闹的锣鼓声铿锵响起,没有扩音喇叭也会感觉到声威震天,那一定是蓬莱阁下的好戏开演了。于是,水城村的老老少少从大街小巷奔出来,涌上天桥附近的街口,正月里我们要来看一场大秧歌。

唢呐一响,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圈儿,给秧歌演员们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为他们挡风,为他们御寒,更是为他们喝彩。演员们随着节拍扭起来,脚步自由地变换,双臂尽情地舞动。曲子悠扬,每个人的脸上都闪着快乐的光彩,似乎欢腾起了春天的豪迈。看,只一会儿,那哥儿已经满头大汗,再一会儿,已经脱下了一件棉衣,描画得红彤彤的脸上,因为沁着汗珠而油光锃亮。即便如此,演员们在演出间歇,看到熟人也要即兴再扭上几扭,遇上舞台知音就来上一段对扭。这时候,伴奏的鼓点儿又心照不宣地响起来。他们一直扭到彼此气喘吁吁、汗水涔涔,似乎在较量着谁扭得热烈,谁的心情愉悦,这一年的收入就最满意,日子就最红火。

在蓬莱阁—八仙过海的地方,哪一位神仙能缺席呢?看吧,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纷纷出场,你别说,仙人们的才艺各个不同,五颜六色的彩衣在人群上方闪动,脚踩高跷,各执法宝。那位身残志坚的铁拐李竟然还能在高跷上跳两下,有人拍手叫好,他就跳得更起劲儿了。

看秧歌的男女老少打扮得光鲜靓丽,小姑娘小媳妇的装束更是浓浓艳艳,似乎要跟演员们比个扮相。人越聚越多,看不见的小孩子要么坐在爸爸的肩头,要么就钻进人缝里挤到前排观赏。小姑娘和半大小子被场上的滑稽表演逗得喜笑颜开,她们手里或拿着五彩的氢气球,或拿着吃了两口的冰糖葫芦,或是一支雪白的棉花糖。

最热闹的自然是骑着小毛驴的秧歌队了,这一组合人最少却吸引了众多粉丝。锣鼓一响,赶毛驴的大汉,就踩着鼓点儿,扬起鞭子挥舞。骑驴的是个小媳妇打扮的人,可是,你再仔细看看这“媳妇”的脸就会扑哧一下笑出了声。原来,这“媳妇”是一个反串:他的皮肤黑黝黝、干巴巴的,擦的粉当然吸收不了,裹在外面的一层好像能掉下粉渣渣。只见他的眼皮耷拉着,一脸的严肃,法令纹特别清晰,歪着头,斜乜着眼睛,专往人群里瞅,有时盯着某一位观众,看得人心里发毛,等人家被看笑了,他高傲地把套在腰间的“假驴”屁股一扭,后腿一跳,驴尾巴一甩,把人群吓得急忙后退躲闪,骑驴媳妇将手绢一摆,扭着头往前跑了。这一骑驴表演逗得大人、孩子哈哈大笑。可是,人们并不甘心,而是紧跟着毛驴又凑上前去,再接受下一轮儿的惊吓,好像这一天就是去找吓似的。这个时候,赶驴大汉就会拿出另一只手上的铲子往地上比画,连最小的孩子也会明白,他是当起了“铲屎官”。

为了更细微地观察这位伯伯的表演,八九岁的我愿意一上午跟着秧歌队一直跑到表演结束。

假驴是硬纸板糊成的,驴皮是黑纸贴上去的,驴脸、驴身、驴尾描画得栩栩如生,驴背上骑驴媳妇的衣襟下摆巧妙地随着弧形垂下来,两条细腿搭在两侧,穿着绣花鞋的三寸金莲垂在两边。可惜的是驴的四条腿简化成了两条腿,驴蹄子就是人的两只脚,这位伯伯的脚上穿着一双黑布鞋。后来听妈妈说,这位骑驴的伯伯是村里赶大马车的史乐。

一个一个的春节过去了,我也一年一年地长大,史乐伯伯的骑驴表演名扬蓬莱小城。可是,等我再注意到騎驴秧歌时,史乐伯伯已经不在了,换成了一名年轻小伙子。

如果说前者的骑驴表演是高冷型的,那后者算是温文尔雅型的。若不知真相,观众们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姑娘。你看他浓妆艳抹,红红两腮,双鬓花黄,哪怕是耳朵上的坠子也是精巧细致,最要命的是他的脚上还穿了一双绣花鞋。尽管应该是“驴脚”,但也着实让人记住了他的精细。他的秧歌步更加轻盈,手帕一直挽在腮边翻飞着,时尚与娇羞并存,让人不禁想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次,我又是跟着看了半天,自然也是回味无穷,那正是“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后来,我们村的秧歌队还是年年出场,我却渐渐失去了儿时的那番热情,反而对记忆里的骑驴反串表演挥之不去,这也是蓬莱阁下的年味儿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

猜你喜欢
秧歌队骑驴秧歌
骑驴漫游记
父子骑驴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活宝姥姥
昌黎地秧歌
秧歌来啦
秧歌来啦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THE DANCING 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