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粽香情浓

2021-08-10 09:21沈朋道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9期
关键词:粽香大锅粽叶

沈朋道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蜂蜜凉粽子,载于唐代韦巨源的《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是旧时流传甚广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民谣。总体来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

小时候过端午,总是听大人们说“过豆腐”,年少不懂事的我总是感到惊诧不解,总是想,过豆腐节应该吃豆腐,怎么会吃粽子呢?直到长大,才从书本上了解到应该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过端午才吃的粽子也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我们兴化(红花)虽然是水乡,河沟纵横交错,生长的用于包粽子的芦叶却并不多。记得小时候,都是那些头脑活泛,且勤劳的人用船从海来(东台大丰海边)打好粽叶运过来卖。每次卖粽叶的船一靠码头,小媳妇、老阿姨们立即蜂拥而上,选择又大又阔的粽叶。

买好粽叶,妈妈回家后还要重新精挑细选,把破损的、细小的剔除,再用稻草扎成小把,用绳或竹竿穿好,晾晒备用。

包粽子时都是要等到过端午那天下午,队里为妇女们统一放假半天,回去包粽子。

妈妈都是当天起早就做好准备,把粽叶放入大锅里用水煮一下,捞起,再放在大木盆里用水泡着,煮过的粽叶香气更浓,而且粽叶煮软了包粽子时不容易崩裂开,糯米也淘好备用。妈妈同时还把那些需要一起包进粽子里的材料准备好,如花生米、红豆、蚕豆瓣、绿豆,还有过年剩余的蜜枣(妈妈藏得好呢,若被我们小馋虫发现了,早就消灭光了),如果有咸肉的话,把咸肉切成肉丁备用。老爸也把准备好的柴火放在锅灶边备用。

吃过午饭后,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妈妈包的粽子和我们庄上其他妇女包的不一样,她们基本都是包的三角粽,而我妈妈包的是四角粽。

妈妈包粽子时,搬把小凳子,坐在泡着粽叶的大木桶旁。只见妈妈用三四张粽叶排好,以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住两端,再轻轻地一旋,便形成了一个有尖角的圆锥形。用左手握紧,右手迅速用小勺从米箩里取适量糯米,倒入左手握着的粽叶内空里。然后,取一点如红豆或其他辅料,再加一些糯米盖上,用右手将圈成圈后余下的粽叶向前一推,按紧压实。最后,用一根棉線,用嘴咬住一端,绕两圈,再打个活结,这样一个粽子便完成了。

为了区分不同粽种,如肉粽、红豆粽等,一般都用不同颜色的线分别扎,如白粽用白线扎,红豆粽用红线扎,肉粽用黑线扎。没有其他颜色线时,也可用连线的方法区分,如白粽是单个的不扎在一起,两个扎在一起的是蚕豆粽,三个连在一起的是红枣粽。

包够一锅后,妈妈就会把已经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中,上满水,盖严锅盖,生火烧煮。我们知道今天有粽子吃,也不在外面玩,放学后就赶回家,帮忙看火添柴,妈妈就继续专心地包粽子了。

我们开始大火快烧,一般煮半个小时后,粽叶的清香就慢慢飘散开来,糯米的香味掺杂着粽叶的清香,缓缓地从大锅溢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的粽香,诱得我们直吞口水。好想揭开锅盖拿出粽子来吃,只是没有妈妈的允许,谁也不敢,只能在锅灶旁边闻香止馋,可是越闻越馋。

直到粽子完全煮熟,妈妈吩咐一声,才可以大饱口福,解除馋瘾。

我冒着被烫嘴的危险,小心翼翼地剥开粽叶,一股糯米、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乳白色的糯米镶嵌着红色的蜜枣,令人陶醉。轻轻地咬上一口,嗯……又香又甜的味道好极了,缠绕舌尖,挥之不去。

那一天,村子里的空气中到处飘着粽香,随着袅袅升起的炊烟飘进街头巷尾,钻进家家户户的庭院。

年年端午年年粽,缕缕粽香透心房。家乡的粽子如同一支萦绕心间的老歌,好似一首情意绵绵的好诗,它那玲珑俊俏的模样,荡气回肠的浓香,永远在我的舌尖回荡。

作为远在他乡的游子,无论身在何方,只要看见粽子,就自然想起我那远方的故乡。

猜你喜欢
粽香大锅粽叶
端午粽叶香
情浓端午,粽叶飘香
粽叶飘香过端午
端午粽香
外星人!快到大锅里来
《粽香里的端午》点评
摘粽叶·剪粽叶
端午粽香
借 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