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守望者(连载)

2021-08-11 04:32陈全
文史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建工程施工

陈全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沈竹和省文工委原副主任李正荣在祆神楼前

正在师延龄茶不思、饭不想的时候,一直在东北里古建维修队的技术员赵锡光找到了他。

说起赵锡光,他在介休的建筑界也是位名人。此人虽说只是中学毕业,但是善于学习、爱思考,因此在设计、绘画、电路等方面很有造诣。

赵锡光找到师延龄开门见山就说道:“师老师,我的同学李有富可以帮助我们将祆神楼工程完成。”

师延龄一听,急切地问道:“老赵,你详细说说!”

原来,就在前几天,赵锡光找到了李有富,和他说起了祆神楼工程如今遇到的困难。当了二十多年起重工的李有富一言中的,他说,给祆神楼做一个底盘,用千斤顶就可以将楼体顶升,既不破坏祆神楼的整体结构,又可以实现提升楼体的目的,简单易行,工程造价小,安全隐患少。师延龄听着赵锡光的话,想到:这李有富说的办法和律鸿年、冉青占的施工方案倒是有点相似。虽说一个是下部往上顶升,一个是上部往上提升,但万变不离其宗,而顶升相对来说工程量少,施工难度小,对构造复杂的祆神楼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

看着深思的师延龄,赵锡光说:“如果感觉这个方案能通过的话,李有富就以汾西矿务局洗煤厂的名义进行承包。”

师延龄斟酌半天,说道:“你先写一份书面的施工方案,此事我需要向上级请示。”

省人大原副主任霍泛(左二)在工地视察

两天后,师延龄来到了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省古建所找到了副所长张丑亮,将祆神楼过街楼整体顶升的施工方案交了上去。张丑亮看后,感觉这种施工方式在古建维修中前所未有,也不敢妄下定语,于是馬上召开会议研究祆神楼整体顶升方案的可行性。

会上,师延龄将祆神楼整体顶升的方案一介绍,会场立刻就炸开了锅。与会的很多人质疑:一百多年从未维修过的祆神楼早已弱不禁风,这样的顶升会不会出现意外,其卯榫结构能不能经得住顶升,万一祆神楼在顶升过程中出现倒塌怎么办?

师延龄赶紧向大家介绍祆神楼的情况:“早在1979年,祆神楼就已经成为了危楼,戏楼西侧二重檐已经塌毁,四根金柱歪扭,楼体失去平衡已经倾斜,目前由于街面的抬高,楼底部已经低于地面将近一米,柱础早已埋于地面之下,柱子腐蚀严重,再等下去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倒塌。”

张丑亮听后也陷入深思。是呀,祆神楼的现状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马上施工,拖下去只能是塌毁,而顶升对祆神楼来说或许是最佳的施工方案。他问师延龄:“你对这个方案的成功到底有多大的把握?”

师延龄回答道:“把握我不敢说有多大,毕竟施工还是需要依靠技术人员,再说祆神楼自从嘉庆年维修后一直到现在也从未维护,内部出现什么情况也不好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工人虽说来自介休本地,但是工程技术力量是相当不错的,我感觉应该问题不大。”

张丑亮说道:“大家的担心你也要理解,任由发展就是倒塌了我们也不用担任何责任,而真的在施工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你的责任就大了,我们大家也吃不了兜着走啊!”

师延龄回答道:“与其看着倒塌,我们倒不如死马当作活马医,给我们个施工的机会,或许我们还可以创造奇迹呢!但如果看着楼在我们手里塌了,心里更难受。我就是负责这工程的,如果出了问题,我来承担。”

张丑亮笑道:“好,有勇气!那你就回去和他们签合同,准备施工。但是这合同一定要考虑周全才行!”

一回到介休,师延龄就开始抓紧办理合同。他与介休祆神楼维修工程领导组聘任的律师李九成认真起草了合同,并在很短时间内与汾西矿务局洗煤厂签订了施工合同。施工前,师延龄将方案、图纸及有关数据上报省文物局和古建所,又请教了退居二线的原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李正荣和太原工学院土木系教授李世温先生。

顸升工程后介休县委原副书记王新义,原宣传部长、祆神楼修复领导组副组长赵海玉(左一),陪同省古建所原副所长张丑亮(右二)视察工地

李世温对师延龄说:“整体顶升古建筑,这个设想是首创,过去还没有人想过。这项资料很重要,起重时要录像。”

李正荣说:“山西的过街楼相当多,地面普遍升高,亟需相应提高楼的高度。这项技术如果成功,可以节省不少经费和施工时间,意义很大。”

当时省古建所是由副所长张丑亮同志主持工作,他组织专家对方案、图纸等有关资料作了认真研究,通过了这个方案,并提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特别强调注意卯榫的安全,如果发生扭折就前功尽弃了。后来,这个方案得到通过,将顶升工程承包给汾西矿务局洗煤厂,工程费两万元。

祆神楼工程在与洗煤厂签订合同的期间也没有停工,工程的土建一直由东北里古建维修队在进行。经过一年多在后土庙和祆神楼施工的实践以及和外地施工单位的接触交往中,这支队伍也悟出了一些办法。他们又聘请汾西矿务局洗煤厂工人赵锡光为技术员。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施工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必须解决过街楼。由于路面升高,台明及柱础已经降到路面以下,基础最少要升高1.5米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负零。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落架,但过街楼结构复杂,其木构件有百分之八十要更新,技术和经费都不到位。这次和洗煤厂签订合同后,也是由洗煤厂的技术工人和东北里古建维修队合作进行。毕竟在古建维修中,除了顶升楼体外,还需要大量的砖瓦、木工等工程同时进行。这需要全方位的立体协作,并不是简单的一支队伍就可以做到的。

说到这里,再说说祆神楼整体顶升的方案。这个方案是由洗煤厂起重工李有富和技工赵锡光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把和戏楼摘开的一面用圆木和杉木架杆固定封闭,使过街楼成为一个整体,再用钢板根据四根金柱的直径做箍,后用圆钢或角钢对角焊接固定(共三层),最后用15号的工字钢在四根金柱的底部做成井字形托盘,向外延伸连接东、西、南三面的10根檐柱,檐柱上也做钢箍,用角钢或圆钢焊接固定。顶升前的全部工序完成后,在工字钢的底盘上选12个点,用12个50吨的千斤顶顶升。顶升时一人指挥,12人操作。因为千斤顶的行程只有15厘米,必须在顶升一次后,在楼的四面平铺四根铁路的木质旧枕木(枕木的厚度正好和千斤顶的行程相等——15厘米),然后将楼放到枕木上,再提高千斤顶的高度,做第二次提升。就这样交替上升,待升到10次后,楼的四面已经支起四个旧枕木的垛子,楼体即放到垛子上。这样,就可以在金柱的下面做水泥浆砌的缸形基础,再安放柱础和石鼓。这时,石鼓的顶平面距金柱底平面只有一厘米,待水泥浆砌的基础完全凝固后,再将楼体用千斤顶顶升,使其离开枕木垛子,在四面抽去一层枕木,楼体即可平稳地安放在新砌的基础之上。

顶升前工人在矫正施工

方案很简短,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师延龄知道,在搞此项工程时一定要注意:整体性要强,即螺母固定、焊接要紧,小小的马虎或许就会造成大的失误;要选择好季节,最好在冬季,冬季木材水分含量最低,木构建筑的卯榫间隙大,因为起重是12个人操作,不可能同步,木材水分含量低,卯榫间隙大,可以防止卯榫扭折。

1985年6月4日开始,汾西矿务局洗煤厂工程队一共10个人,在李有富的带领下进入了祆神楼工地。首先工程队在东北里古建维修队的配合下对祆神楼进行了矫正。在矫正的同时,李有富安排了赵锡光对整个楼进行了测绘和重量测算,以便在顶升过程中计算使用千斤顶的吨数。按照起重经验,起重时需要采用三比一的顶升比例,也就是说,在顶重一吨的重量时,要用三吨的千斤顶,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安全。负责kI的东北里古建维修队对楼底的杂物进行清理,找出楼的中心点,挂上重锤,以确定楼的整个扭曲矫正的准度。矫正时主要是根据重锤来判断楼体的倾斜度。在经过18天的矫正工作后,过街楼楼体基本上具备了顶升条件。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洗煤厂工程队首先进行了对楼底金柱抱卡和拉伸件的制作。抱卡也就是夹板,能够将柱子夹紧。抱卡由16毫米厚钢板制成,肋筋也是由16毫米厚钢板做成的。制作好后,将抱卡用螺丝牢牢夹在离柱础石鼓柱子上端500毫米的位置。将四根主柱和六根辅柱牢牢固定,然后用15毫米×15毫米的工字钢横向平行焊接在一起。为了防止顶升过程中出现变形、拦腰折断等各种安全问题,他们将所有柱子用16号钢筋全部进行了斜拉撑。拉撑的角度以等分角度为宜,这样整个祆神楼过街楼的底部就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制作的抱卡和柱子的固定以及和工字鋼的连接为整个过街楼底部制作了一个“托盘”。这个托盘是顶升工程的重要部分,为了防止在顶升中出现侧翻、腰折等情况,工程队在祆神楼二层和地面的四十五度拉了钢丝绳,地面用钢钎固定,中间用手动葫芦(倒链)拉紧。

顶升工程最为重要的工具是油压千斤顶。当时的介休虽说工矿企业很多,但要想借出十几个相同吨位的千斤顶却非常困难。师延龄凭借个人关系,跑东跑西借来14个千斤顶,其中只有4个是12吨的,其余的都是10吨以下的。洗煤厂工程队将4个12吨的放到了4爪主柱四周焊好的工字钢下,因为主要的承重在这几个位置。其他的分别安放到了辅柱下面。但是由于顶升分量的不同,千斤顶顶升时的行程距离也不同,李有富就组织人员做试验,测算出各个千斤顶的行程距离,并对参与操作顶升的人员进行了严格要求,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11月15日,顶升准备工作就绪后,师延龄报请祆神楼指挥部批准开始顶升试验。

下午5点多钟开始了第一次顶升试验。短短的半个多小时过去,工程队就将楼体顺利顶高了十厘米。这次顶升试验,大家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参与顶升的人员在操作中要步调一致,掌握千斤顶行程距离上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在制作抱卡等钢件上还有些不足,焊接和连接上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工程队只能通过这样的试验来获取,毕竟在当时也没有计算机之类的高科技设备,他们只能通过多年来的起重经验再加上全体人员的团结协作来解决问题。

顶升过程中师延龄(左一)在现场检查

所以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师延龄针对顶升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给参加工程的人员开会,重点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李有富强调了一些工程中的细节,比如:对焊口等硬件设施进行整理加固,对参与顶升的人员进行培训。作为顶升的指挥者,李有富重点对大家说明了自己发出信号的方式和目的。通过召开会议、修复加固和人员培训,大家对顶升祆神楼更加树立了信心。

11月18日,祆神楼过街楼于上午九点半开始顶升。时任介休县县委副书记、祆神楼维修领导组组长的王新义亲临现场,师延龄更是早早就赶来了。随着李有富一声令下,指挥用的口哨开始一次次吹响,楼体在一丝丝地升高。李有富一边发号,一边注意着吊在楼体中央的重锤。重锤如果往哪个方向倾斜,李有富就指挥相应方向的顶升人员适当增加千斤顶的顶升行程距离,使楼体保持平衡和垂直。固定在二层柱子的钢丝绳上的倒链也随着楼体的上升逐步放松。钢丝绳在松放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紧固,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楼体的折断,避免头重脚轻的事故。在每顶升15厘米的时候,工人们就将枕木码在工字钢下面,当千斤顶行程距离到极限的时候,操作人员就对千斤顶进行换位,然后继续顶升。到下午五点,一共顶高祆神楼140厘米。

11月19日,工程队继续对祆神楼进行顶升,又向上顶升了20厘米。这样祆神楼过街楼一共顶升高度是160厘米。因为随后柱础升高后还需要降到石鼓上,所以楼体整体还需要往下落,这样祆神楼真正提升的高度是150厘米。

看到祆神楼安全顶升成功后,师延龄赶忙给张丑亮打电话汇报。随后,从11月20日至27日的8天时间里,东北里古建维修队的工人们开始给过街楼的14根柱子做基础。修好基础后,12月1日,洗煤厂工程队的工人们将楼体放下,12月4日,他们又对祆神楼过街楼进行细部的调整和矫正,并协助古建维修队的工人将柱子进行了修整。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而又繁杂的准备和施工,祆神楼终于在大家通力合作之下提升了150厘米,并且对楼体进行了整体矫正修复,达到了预期的提升效果。祆神楼过街楼整体抬高顶升工程就此结束。师延龄悬了多日的心也放下了。

在维修祆神楼的同时,师延龄发现了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中国古代楼体修建主要采用的是四角支撑,并没有三角固定。所以在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后,祆神楼整体发生了扭动,金柱歪扭严重,东、西、南三面抱厦下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矫正,迟早还会成为祆神楼的隐患。但在明面加装构件会影响祆神楼整体构造,不加装楼体今后还会发生扭曲。如何处理这一棘手问题?

师延龄和技术人员研究多日后决定对楼体进行一定的加装。他们认为金柱歪扭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木构建筑在梁柱间均不使用三角固定,所以,由梁柱组成的木构建筑的方形框架在遇到地震和长期行驶车辆的震动时容易扭动变形。不仅是祆神楼,在所有的木构建筑中均存在这个问题,只是歪扭程度不同而已。

在祆神楼一层天花板上和二层楼板下之间有一个暗区,这个地方在修复后就会吊上天花板,在里面加装构件是最为可行的。于是,师延龄安排工人在这一暗区的金柱上做了四个铁箍,在铁箍间平行焊接上下两根直径22毫米的圆钢,再分段用数根短的圆钢将上下两根平行的圆钢焊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上下两层的方形框架。然后,在框架的四角用同样的圆钢焊接成四个等边三角形,这样,一个三角固定原理的钢结构框架就完成了。时至如今,距祆神楼竣工已30多年,过街楼还是安然无恙,丝毫没有扭动。

师延龄在祆神楼维修过程中还发现:过街楼东、西、南三面,一、二层间小抱厦的重量全部压在东、西、南三面明间的普柏枋和阑额上,因明间跨度大,而普柏枋、阑额用料又小,不堪其重负,下弹严重。这个地方的改造没有暗区,无法隐蔽地进行改造。怎么办呢?师延龄经过和东北里古建维修队技术员研究后,在普柏枋上,明间檐柱上头加了一根直径20厘米的牛脊梁,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普柏枋和阑额的重负。至今,三个小抱厦下的普柏枋和阑额均未下弹。

祆神楼过街楼整体顶升成功,不仅使师延龄感到成功的喜悦,更使得介休本地的施工人员信心倍增。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不到一年时间就将祆神楼维修工程顺利完成,也为以后的维修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隨后在1986年和1987年,东北里古建维修队对祆神楼又进行了三结义庙大殿的整体落架修复、献亭的修复、戏楼安装和过街楼的连接以及戏楼前抱厦、八字影壁的设计复原等工程。这些工程在时间进度和复原质量上都相当顺利,特别是工程质量得到了山西省文物局、省古建所的肯定和表扬。

1987年,祆神楼工程竣工后,1988、1989两年内又完成了祆神楼中轴线上三结义庙献殿、大殿的落架大修工程,和祆神楼一样,正负零提高了1.5米。祆神楼三结义庙献殿、大殿的段白工程于1990年完成。

后土庙古建群三清楼和祆神楼有着相似的遭遇。由于长年地面排水不畅、基础下沉,三清楼向西南方向倾斜近三十度,看起来早已摇摇欲坠。于是1986年5月,东北里村古建维修队对献亭拆除瓦顶、矫正梁架后用架杆、钢丝将木结构固定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将固定好的梁架用倒链进行了提升。提升高度有60N米。工人们重新砌筑了十根梁檐柱下的基础,再将楼体下放。这一施工方案是在祆神楼过街楼的矫正、整体顶升方案的设想上衍生出来的。工程的顺利完工成为祆神楼过街楼矫正和整体顶升的一个成功延续。

1989年,为了在10月1日国庆40周年时能够对社会开放后土庙,介休县人民政府拨给介休博物馆8万元经费重修了后土庙建筑群山门前和护法殿左右的便门、围墙等,整理重铺地面并完善了展厅和库房的防盗设施。1989年10月1日,后土庙古建群正式对社会开放。时任山西省文物局局长贾立业,介休县委书记张松龄、县长赵希宽、副书记王新义等领导参加了开放仪式。至此,后土庙维修工程历时14年,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介休县人民政府先后拨款30万元,后土庙古建群基本恢复了原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后土庙古建群在1989年开放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物艺术界的高度评价,1990至1993年连续接待了台湾道教地母至尊寻祖访问团,并于1990年恢复了3月18日后土庙传统庙会,唱神戏、祭后土,弘扬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传统文化。

握着一双双祝贺的手,历经14年介休博物馆建设的师延龄激动得热泪盈眶。介休博物馆如同他的孩子一般,精心呵护,用尽心血。14年来,祆神楼后土庙维修工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努力下圆满完成。

面对璀璨瑰宝的中国琉璃博物馆后土庙,面对至今雄伟高耸的祆神楼,时年89岁的师延龄淡然地说:“我只是一个文物爱好者,喜欢守望这些祖先留下的文物而已!”

(下)

猜你喜欢
古建工程施工
挂篮悬浇施工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古建》《乡村庭院设计立面图》《仁智之核》《智慧之道》
边坡控制爆破施工
塔•楼之韵
古建军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超薄水泥混凝十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