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建设美丽中国

2021-08-14 16:27朱家玮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自然界美丽马克思主义

朱家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认为人要尊重自然,而不是一味向自然索取,提倡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价值及深远影响。

首先,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知晓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可见,人由自然界进化而来,通过劳动实践改变着外部环境,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马克思同时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亦指明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类需要与自然界发生作用关系来维持生存。

其次,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内在依据。人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操纵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界的联系与对立。正是由于劳动这一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密切联系,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最后,人类需要守住界线,与自然和谐共生。人通过主观能动性,能够把自己的活动目的和想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加工和改造体现出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影响却是双向的,一系列错误的行为活动无可避免地给自然带来了重大的损伤。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做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下的美丽中国建设价值维度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秉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再次申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创新,这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对促进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对于个人来说,获得了美满幸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坚信广大民众是能够把这项工程付诸实践的主体。因此,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想法的提出极具针对性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大方向。其首要目的就是改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让人类与大自然能够和谐共生。这样人们的生活才能够幸福,群众的发展空间才能够得到拓宽,社会发展才能够不断进步。

(二)对于社会来讲,兑现了“中国梦”的价值指引

由于人类活动诱发了自然变异,近年来生态危机显现。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环节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观念承袭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马克思关于生态的想法与中国的特性相结合并加以利用,构成益于当下生态环境的结构模式,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三)对于国家来说,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的庄严承诺

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环境的加速恶化,这样的情势是不容乐观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就会有崩溃的危险,挟制并且危及人们的生活。“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踊跃地担负起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等的具体表现。中国以实际行动、求真的态度、踏实的功夫来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展现出来良好的大国姿态,更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出一个国家对于责任与义务敢于担当的精神。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

(一)培育绿色文化理念

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文化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要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文化的熏陶,以便营造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浓厚氛围,让人们出于自我责任意识自觉自愿行动起来。首先,宣传工作要运用新时代的传播途径,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融合。其次,运用带有绿色文化的产品将绿色文化理念传递出去,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引导大众把灵感投注到绿色文化产物上,进一步传播绿色观念。

(二)塑造科技发展新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使人类受益,但也造成了生态问题。从前,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致使人类忽视了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協调性。为了让人们重视二者的平衡关系,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要重塑科技发展新观念。要善于运用科技来缓解环境问题,利用科技的优势,并将其作为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工具。大胆创新技术,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促进科技创新与环境建设共同发展。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制度是人们的行事准则,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只有完备的体系、健全的制度,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工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激发社会各界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强化环保部门的工作能力,加强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四)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生态空间急剧减少、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因此,我们亟须修复生态空间。首先,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开发会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我们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无休止地改变生态结构。其次,进行国土规划体系建设。任何工作都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和引领,这样才会有目标、有带动性。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把目光放得长远来改善现有国土开发格局,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制定制度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将各个部门联合起来,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理念,是在考虑和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走向之后所制定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民的幸福就是要让百姓过得舒心、安心、放心和对未来有信心。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党和政府将会带领我们高效务实地进行环境修复工作,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拥有蓝天白云的美丽家园留给后代。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实现“美丽中国”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基金项目】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庆精神育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JB1320162);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编号:SJGST202000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5]彭程宇,汤丽.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维度和实践路径初探[J].现代交际,2018(4):8-9.

[6]李冬凤,王红光.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实践的启示[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7(5):6-9.

(作者单位 哈尔滨石油学院)

猜你喜欢
自然界美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