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供需对接就业育人为目标

2021-08-15 00:51徐玲柯姝琦韦天玲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才培训

文/徐玲 柯姝琦 韦天玲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新型人才。这里的学生并不单指在校学生,也包括已经走入社会有志学习的社会人员。培养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二是要构建创业思维体系;三是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校学生与社会人员相比,创业能力相差较大,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根据学员自身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教育。通过对吉林省民办大学生展开的相关调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以2021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为背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吉林省民办高校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在振兴东北大背景下为吉林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一、新形势下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多,每年需要寻求就业岗位的人也随之增加,就业难成为摆在每所高校和毕业生面前的难题。创业创新教育则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创立创业教育基地和培训中心,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为在校生和社会人员提供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赋和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有创业潜能的人才加以重点培养,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为学生就业问题开拓新的渠道,增加学生选择权,以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1]。

第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民办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想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和社会向创新型道路发展,首要前提是有一批创新型的优秀人才。为此,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上有着重大责任。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开展新型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倡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等能力构成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实训时间,鼓励充分发扬学生个性和培养冒险精神,提倡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举一反三,不再以分数决定学生优劣,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具备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实际动手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变得敢想敢干,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指点学生如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进一步提升。这样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正是创新型人才,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需要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代,民办高校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敢想敢干、学用结合的新时代人才。大学生应具备不断挑战自己、勇于冒险的精神。就业难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因此民办高校更需要推行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无畏挑战的勇气和创新创业的精神,教导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而通过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能够切实学到创业相关的知识,了解如何规避风险,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只有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民办高校才能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大学生解决实际的就业难题和生活难题。

第三,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推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对社会缺少真正的接触和了解,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不够完善,开展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社会现状,接触真正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社会、扎根社会。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问题。再者,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上难免有不足,单纯以学历比拼,在就业上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民办高校来讲意义更加重大,它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就业意识,弥补学生在学历上和理论知识上的不足,为民办高校的毕业学生培养独特优势。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学习时,会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现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民办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培养创业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知识,具备更强的就业紧迫感,而且会明白创业能够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树立社会使命感。除此之外,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各种实际困难,学生可以寻求教师指导,通过学校的平台寻找解决办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业热情。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应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难免会抹杀学生个性,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大学生在创业实训的期间,能够更好地激发自身灵感,发现自身兴趣和天赋所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为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吉林省目前由于起步较晚、经验缺失、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原因,在民办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起点低。吉林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目前经验不足,许多硬件上的场地设施准备不够,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资金经费比较紧张,导致项目进程缓慢。

第二,制度缺失,资金薄弱。由于起步较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方式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无法跟上相应的制度保障,再有民办高校的资金薄弱,创新创业教育进展缓慢。

第三,创业意愿弱。从部分吉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依旧更倾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读研深造,考取事业单位等,创业比例相对较低,创业意愿不强。

第四,创新成果少。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稀少,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如起步较晚、高校和学生经验不足、成果积累较少。再有学生没有充分建立创新思维,创造力得不到激发,严重阻碍了创新成果的出现。我国高素质人才整体上创造力降低,这会严重阻碍国家科技的进步,教育上要尤为重视。

第五,创业成功率低。由于市场风险的存在,加上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知不足,创业教育培训不够完善,重视程度不足等,大学生创业不够脚踏实地,创业成功率偏低,这反过来也打击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创业培训中高校给予的指导还不够科学合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市场前瞻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业风险。

三、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通过对省内民办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先进的创业理念,再者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培训体系不够成熟完善,依然是以应试教育的方式为主要框架,培训课程的设计也不够科学。这体现了民办高校在态度上的不重视,以及培训和考核制度上的缺失。

(二)缺乏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

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引导,民办高校在创业课程上的设置比较随意,高校之间差别很大,培训要求和目的都不够明确,课程考核评估难以进行。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另外,学校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和态度上不够重视,普遍缺少完善的平台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创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也不高,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教育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鉴于当前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目前在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较大的争议。在实践中,如果以应试教育方法为主,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培训效率;如果实施创新型教育方式,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制度保障,风险较大,可能会面临争议,为此改革踌躇不前。

(四)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民办高校目前在教育上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要想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为高校搭建起相应平台。但现实进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如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人员、没有专业的创业实践基地等。另外,与企业的对接做得不够,学生实践机会不足,无法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观摩学习。创业教育往往只能停留在教室内,无法应用到实践,就不能真正培养出创业人才。

(五)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

与公立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普遍师资力量薄弱。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专业的创业型人才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然而民办高校在教师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要求。尤其许多教师自身都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在社会、公司或者政府机构学习,无法满足创业教育培训的要求。目前,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多是由本专业的辅导员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教授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更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真正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吉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创新创业问题

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目前,吉林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方的态度都不够积极。从高校到教师再到学生,思维普遍守旧,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高校碍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对创业培训的开展不够重视,推进力度不大;教师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不足;学生普遍认为创业风险高,收入不稳定,更愿意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要想真正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改变态度观念。民办高校应不畏艰险,排除困难,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建立科学的管理培训理念。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现状,具备就业紧迫感和压力感。

(二)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第一,完善平台搭建。政府部门应帮助各所民办高校搭建统一的系统管理平台,实现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多方参与、多力并举,共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行,实现对学生的系统化教育,提升教育效率,扩大创新成果[2]。

第二,完善评估机制。高校教育从业者应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前提下共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业成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反馈,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向,根据评估结果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应评价,对优秀教师予以奖励,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目前,我国实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国家对创新创业有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此外,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待。学校应加强宣传,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创业基地等,鼓励学生创业。

第四,提供奖励机制。鉴于目前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偏低,学校可以建立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奖励可以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上可以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方案提供适量的资金支持;精神上可以对优秀创业学生进行表彰鼓励。树立先进的创业模范,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形成创新型社会。

(三)建立完善、规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第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必须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将学校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第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培养的核心。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多方合力,采纳专业意见,共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各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相应调整,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

(四)夯实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目前高校在推行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流于表面。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就必须增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以2021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为背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行,各高校和社会都开始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许多高校也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由于缺乏经验,在硬件设施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人员配置上也无法满足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引导学生科学利用,充分发挥出创业孵化基地真正的作用。

第二,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民办高校应对接社会企业,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新模式,如校企合作等,利用企业的实训优势,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视野,建立一个长期可靠的校外实践基地。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直接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和质量。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所以在授课时就难免流于表面,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引进专业创业型人才,或聘请有创业经历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其次,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聘请校内专业教师,为学生教授法律、心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最后,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创业创新教育增强师资力量。

(六)构建社会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搭建系统平台,加强政府、社会、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增强双方合作力度,探索深度合作模式,加快产学研的实施。在校内建立孵化基地,在校外建设企业实践基地,利用双方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目前,由于校企合作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应充分吸收各方经验,积极探索合作模式,致力人才培养。

五、结语

当今社会是人才型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不仅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所以,吉林省民办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推广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振兴吉林,振兴东北。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人才培训
人才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