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医康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021-08-15 00:51陈彦彰翁锦栋郑伟俆新建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康养实训技能

文/陈彦彰 翁锦栋 郑伟 俆新建

一、中医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政策出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康养及养老产业的重要性。以健康服务业为核心,在新时代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幸福产业。康养产业受到从政府到市场举国关注,是一片蓝海,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目前康养产业大都以西医护理照顾为主,而中医康养更能发挥治未病、预防疾病的健康养生优势,中医康养产业将成为明日之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迎来了发展契机。中医康养产业发展首重人才,提升中医康养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医康养人才发展现状

1.发展趋势:中医康养产业是未来的蓝海

西医治病成效显著,特别是传染疾病和外伤急救,而西医对慢性病有一定的局限性,几乎要终身服药,可见康养不是西医的强项。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国人对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国人深信中医康养是最好的选择,充分发挥中医在疗养、康复、养生等康养优势,驱动服务创新、优化服务模式,中医康养产业是未来康养产业的蓝海。

2.现状分析:中医康养人才关注力度不足

高校培养康养人才大都以医疗护理、康复治疗及健康管理为主要,从西医的治疗角度来说,在培养人才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上班族长期过劳工作,虽无生病但全身酸痛不适,吃西药无法改善,若改为经络穴位按压,让气血畅通,就能明显缓解。长期以来,养老照护服务、健康管理所培养的人才大都以西医为主,鲜少以传统中医康养文化为主。

3.迫切需求:高素质康养人才炙手可热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35%。康养产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势必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康养人才。国人追求健康长寿、无病无痛的人生,除了需要西医的医疗照护外,更需要具有中医康养知识的人才。高素质的中医康养人才无疑是今后康养产业炙手可热的宠儿。

(二)存在的问题

1.康养人才严重短缺,服务质量差,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总数已达50万人,但持证人员却不足2万人,到2030年专业保健护理人员缺口将达930万[1]。康养产业虽然生机勃勃,但高校培养的康养人才却无法满足产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培养目标层次单一、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欠缺高质量的服务人才,难以满足高端人口的康养需求。康养人才不足又质量欠佳,严重制约康养产业的发展。

2.从业人员学历较低,专业技能弱,难以提高更高层次

大部分养老护理员学历较低,其中65%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超过10%。由此可见,养老护理员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也未经过全面的训练,专业技能显然不足。想要培养现有康养从业人员,因普遍年龄大又无学历,造成培训上的诸多困难,不利于康养人才的培养。

3.中医康养师资缺乏,难以培养优秀人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引路人和实践者,其素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能担任中医康养教学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只能由校外临时聘请具中医专业的教师兼职授课,师资队伍极不稳定。学校授课以理论为主,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实践性不强,学生无法掌握实用的康养技能,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优秀中医康养人才的培养质量。

4.培训体系尚未完善,专业院系少,难以培养中医人才

中医康养人才是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且中医药教育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需要更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训,培养中医康养人才不易。但由于高校培养中医康养人才的师资队伍不足、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困难等诸多问题,导致中医康养专业院系数量偏少,人才培养难成规模。

二、培养中医康养人才的内涵意蕴与意义价值

(一)中医康养的内涵意蕴

1.中医康养的概念

“养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它孕育了中国人五千多年的养生智慧,它最早出现在《庄子·养生主》的“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指的是调养、保养或积蓄,而“生”指的是生命、生存或生长。“养生”是符合生命发展的规律,调养人体的生命,进而达到保养生命和延年益寿目的的一套科学理论和方法[2]。养生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生、贵生的思想,期待达到无病无痛颐养天年的最高境界。

2.中医康养的理念

中国传统康养文化具有丰富且博大精深的内容,理论以“阴阳平衡”“形神统一”“寒热虚实”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发展“五行五脏”用五脏治病等独特思想精华,汇集了中医药、药食同源、经络穴位等诸多康养方法。中医康养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融合各种防病、治病、健身等方法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维、文化品格及民族心理[3]。

3.中医康养的功能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一套举世无二的中医康养文化思想和方法,并将这些宝贵养生实践经验整理成文章典籍,流传后世,代代学习。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中的方子,不仅可以治未病、预防衰老,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对抗疾病的康养理论。中医康养发挥着增强体质、强身保健的重要功能与实用价值。

(二)培养中医康养人才的价值与意义

1.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中医康养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实践康养理念及经验,孕育着深邃的哲学与智慧。培养中医康养人才就是要让中医康养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掌握中医康养知识及技能,负起照顾国人身心健康之责,并传承及弘扬中医康养文化的使命,培养文化自觉,弘扬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2.启发健康意识,做好健康管理

中医康养文化强调“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动静结合”“药食同源”等康养理念,适当改善现代大学生因生活习惯不良导致的疾病。在校园中传授中医康养生文化,营造浓郁的健康养生氛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额自主意识,养成自我健康管理,为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大学生先将自己照顾好,才有能力照顾好国人健康。

三、探讨优化中医康养人才培养模式

(一)懂得中医康养专业知识

中医康养人才要懂得中医“阴阳五行”“辨病论治”“四诊八纲”“寒热虚实”等专业中医理论及知识。判断身体不适的本病何在?是因何者脏腑所引起的?经由“望闻问切”掌握病根所在,提供个性化专属且专业的服务,让每位顾客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中医康养、经络调理、药膳搭配等方案,拉近彼此距离,赢得顾客信赖,有利于开展康养服务。

(二)习得经络穴位动手技能

中医康养人才要习得经络穴位专业能力,强化指压、推拿、刮痧及拔罐等技能,动手就能缓解身体上任何酸痛,并配合中药足疗、热敷等方法。大部分的长辈大都有腰酸腿疼、肩颈酸痛、眼睛老花等毛病,利用揉压经络穴位,改善气血循环,达到减少用药就能明显改善酸痛的效果。中医康养人才应具备此项实践技能,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心怀视病犹亲和感质能力

中医康养人才要有仁心仁术与视病犹亲的心怀。《维摩诘经》说:“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予药,令得服行”。这是描述大医王不仅能治愈世人的病痛,更将病人视如己出般用心对待。这就是中医康养教育所具高度仁医精神,将病人当成亲人般用心对待,这样的服务是有互动的温度和感觉,才能感动服务对象。

产业六级化的核心是感质元素,包含整合魅力(attractive)、美感(beauty)、创意(creativity)、精致(delicacy)与感性工程(engineering)等五项感质元素(ABCDE),其内涵就是体验经济,感动顾客的质量,称为感质。中医康养人才具有感质能力及满足消费者心灵渴望的理念,就能获得消费者感动与认同,创造出感性的价值,让消费者有幸福和喜悦的触动,从而共创消费者的认同与共鸣。

中医康养人才应具有视病犹亲和感质能力,使顾客产生共鸣,成为心中唯一的选择,得到顾客的认可,具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

(四)具备创新思维卓越能力

康养活动与课程要不断求新求变,让消费者对每一次的惊奇都充满新鲜感,中医康养人才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1世纪,创新思维能力是解决全球所有问题的重要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涉及大脑的运作、表征和操纵等活动,能对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做整体性的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技术。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高阶思考能力,需要不断地优化,提出最新颖的解决方法。培养中医康养人才宜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思考康养产业所遭遇的问题,提出另类又新颖的策略或方案,为康养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希望。

四、中医康养人才培养的路径思考

(一)建构中医康养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

中医康养人才应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及精良技能。高校培养中医康养人才时要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设“阴阳五行养生文化”“黄帝内经理论”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开设“医康养”“方剂学”“药膳养生”等专业的方向性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开设经络穴位实操,如刮痧、拔罐、推拿、指压等技能课程,强化学生动手技能。

(二)大力开发中医康养教学资源

从多方面强化中医康养教学资源,教学素材除一般教科书课本外,还可从古代的历史名人轶事、诗词佳句等,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意愿。善于利用中医题材的影视剧或纪录片,如《老中医》《本草纲目》《大国中医》等,深入挖掘其中的康养意涵,对提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5]。在建设一流课程的热潮下,要让中医康养文化在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上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开发中医康养教学资源、完善的课程教育、合适的教学形式授课、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强化培养中医康养人才的关键。

(三)多方壮大中医康养师资力量

改善高校的中医康养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可聘任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人,如经络推拿、针灸、药浴等民间高手,或邀约知名优秀技能大师来校讲课,定期开展科普讲座、技能讲解、技术指导、授课教学等活动,从多元渠道增强师资队伍力量。也可鼓励考取各类康养资格证书、参与外出培训、外派康养机构学习或实习等方式来强化中医康养师资力量。高校要与康养机构交流,教师要与业界教师沟通,应用“双师”模式,打造出既懂理论又有精湛技能的“双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竞争力。

(四)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实现产教融合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打造高校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校企培养中医康养人才的模式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主动与康养机构深化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学习场所、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技能培养、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方面紧密融合;企业积极把专业技术、设备设施、实践经验、管理方法融入理论和实习教学中,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与开发。

(五)打造实体与网络双实训基地

高校可从实体与网络打造实训基地。其一,高校要建设先进的康养实体实训基地。高校与康养机构双方联手建设结合教学实践、社会服务及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把康养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纳入理论和实训教学,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成效,提高学生康养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康养机构实用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二,建立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灵活多变的虚拟仿真网络实训基地,落实“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标识等新兴移动医疗和智慧养老技能,结合网络平台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学生健康信息库管理、指导操作先进设备、实施远程医疗、健康宣传科普制作等能力。

猜你喜欢
康养实训技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