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探索

2021-08-15 00:51牛超陈梦媛阿尔法特阿布力孜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校学生思政

文/牛超 陈梦媛 阿尔法特·阿布力孜

如今,我国高校正在不断扩大招生,在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直线上升。另外,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企业急需高水平的人才,许多高校却又满足不了这种培养需求。要想解决上述层面的矛盾,高校在做好教育方式改革的同时应做到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指导学生制定更为清晰的职业规划,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在促进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应用有效融合的手段,从而保证教育水平以及效率[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规范化开展能全面提升思政教育专业整体实效性,在经过较长的发展阶段后,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教学的方式方法、目标、模式等方面并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相关课程涉及大量理论,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为枯燥,再加上部分思政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缺陷,导致一些高校学生无法积极地学习思想政治内容,久而久之,高校内部的思政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因此,现阶段必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革新,在此过程中,将思政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并开展教育,是一条可行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的途径,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能够提升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促使高校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2]。

在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中,通常将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根本目标是引导高校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认识对个人发展观念、个人行为具有较大影响,是新时期高校学生进入专业文化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否具备正确的、科学的“三观”,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真正深入高校学生的心中。只有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思政教育,高校学生才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长远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展目标之一是帮助高校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就业渠道,使高校学生彰显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因此,思政教师应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优化,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高校学生在政治方面的敏感性。思想政治课能全面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将思想政治与就业指导进行有机融合,使高校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以及获得有助于就业的、更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与以往相比,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就业情况发生巨大变化,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找工作时,将薪酬待遇作为最关键的就业标准。由于高校学生过分重视薪酬待遇,导致其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难以遵从内心想法选择真正适合自身的职业,甚至失去应有的初心。“薪酬第一”的思维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社会价值,还容易使高校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迷失,甚至可能为了获得更多金钱“铤而走险”,酿成大错而悔不当初。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不能孤立开展,而是应当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关系,从而做到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高水平人才的目标。思政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引导其选择能为之奋斗终身的工作作为事业,在工作过程中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做到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终身,成为真正报效国家的人才[3]。

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部分思政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而且课程内容呆板枯燥,使高校学生失去对思政课程的兴趣,进而不会对思政课程产生重视。现如今,我国社会中的各种思想不停碰撞,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高校学生如果没有对各种思想进行正确分辨,可能会被错误思想“牵着鼻子走”。例如,个别学生盲目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政治立场不坚定,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被严重削弱;而且部分高校学生没有明确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劣势,没有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盲目追求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导致部分高校学生经常会出现对未来发展感到十分迷茫、不确定的情绪,直接对高校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学生在对自身定位时,自视“天之骄子”,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好高骛远,设定的职业生涯标准过高,但自身的职业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能力,并不能满足其目标,导致心态更加消极。还有部分高校学生受到周边环境、自我心理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标准过低,导致其无法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抗挫折能力差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一个显著的“短板”,在高校学生中,经常可见获得成功便沾沾自喜、遭遇挫折妄自菲薄的情况。当前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学生无论是择业还是就业,都不可能做到一帆风顺,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4]。由此可见,就业指导课程必须与思想政治课程之间达成融合,从而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价值观,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获得正确的认知,做到正确定位。

其次,高校学生在面对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必须从自身的学习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确定短期内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有部分高校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的时候,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与自身的基本发展情况相脱离,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就业指导产生的作用。如果高校学生最终的就业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规划结果,将会导致学生个人发展积极性受到不良影响。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没有确立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目标,导致高校学生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难以实现学习任务,错误地关注个人的地位与得失,职业生涯设计以及规划沦为“空中楼阁”。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建设高校内部教育的融合机制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要想真正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必须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建设相对应的融合机制,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在实际开展的教育活动中,相关教师应先了解市场内部的环境,准确分析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融合机制能够满足市场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内部的党政部门工作职责必须得到明确,保证其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使教育责任得到科学划分,并重视不同部门工作的协调性,对思想政治以及就业指导两方面的教育进行持续完善,真正做到两者相辅相成,在融合过程中培养新型人才。

校方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当前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境,然后对学生遭遇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分析。在高校内部应定期开展就业相关的指导培训活动,结合先进的教育经验,讨论当前的就业情况以及市场内部环境,进而实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深层次发展。此外,高校需要完善自身的教育评估机制,运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主动参与到融合教学之中,在管理的同时开展针对教育活动的监督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的透明性以及公开性[5]。

(二)创新高校教育的融合方式

创新现有的教学融合方式,能使高校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针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有利于促使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得到有机地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上述两种教育的包容性,立足于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高校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运用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措施,从而实现对高校学生的全方位教育。

融合教育的开展,必须运用相对应的高效原则。换句话而言,就是将高校毕业生实际的就业形势作为基础,在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师与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大学生的就业和思政教育,始终能够保持正确的取向。从现阶段的教育环境入手,相关教师应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开展思政教育及就业教育的意义产生明确的、正向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真实案例启发高校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就业实践活动,进而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科学合理地完成当前所需要的职业规划。

对高校现有的思政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进行创新,不能只关注精神层面的创新,还应当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进而使高校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而是在面对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更为强烈的积极性,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获得更加光明的前途。

(三)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长期在家长的呵护下生活成长,因此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在遭遇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克服困难,而是“打退堂鼓”,导致为人处世能力较差,部分高校学生家庭条件欠佳,长时间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一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和谐的家庭关系,性格怪异,时常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斥。针对上述情况,高校教师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择业和就业。如果个别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想办法学生心中的压力,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不仅如此,高校教师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断培养高校学生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心。当前,高校毕业生通常为“90后”甚至“00后”,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就业压力,同时还要考虑自身前途、父母赡养等现实问题,导致临近毕业的求职阶段心理压力变得更大。一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内部,几乎没有参与社交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且实习经验较少,心中易产生迷茫感,也缺乏对父母和他人的责任感,无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更无法为我国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高校应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责任心,要让高校学生先“做人”,然后再朝着“成材”的目标不懈努力。

(四)在就业指导及思政教育中融入国家政策方针

高校内部开展的思政教育应与现阶段国家就业政策相融合,让高校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思政课堂中做到积极参与,真正重视思政教育。除此之外,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课堂中播放时政新闻短视频,有针对性地解读当前党和国家下发的政策方针,并与就业政策分析相结合,从而加深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理解。提升高校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的积极性,帮助高校在学生毕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

(五)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开展良性沟通

对高校学生而言,大学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甚至会影响其后续的人生经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关心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个别犯错误的高校学生,应做到“思想教育为主,惩治处分为辅”,并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关注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通过差异化、人性化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事半功倍。

高校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就业指导教育,其宗旨都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报效社会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及时开展与学生的沟通活动,了解到高校学生当前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并帮助高校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困难。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交流环节,引导高校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明确就业对自身的重要意义;通过岗位工作,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新生活,从而使思政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发挥实效。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处于转型阶段,新形势到来之后社会内部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我国高校必须将新形势作为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突破口”,在开展就业指导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融合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针对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应积极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促进大学毕业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高校学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