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2021-08-15 00:51宋凡卓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工作

文/宋凡卓

在社会升级转型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也随之改革,但仍存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脱节和矛盾。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改进中强化思政课程,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与亲和力,以满足学生发展期待与需求。因此,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培养其专业技能及文化知识,也要做好思政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一、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

在“十四五”规划下,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创新、就业、教育等多方面做出指示,要求各级机构、高校、单位等结合就业形势对政策加以调整,落实稳就业局面。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已出现“慢就业”情况,引发社会及政府高度关注。为了确保学生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可通过思政教育的方式,引导毕业生拥有良好品质与正确观念,培养成熟心理素质与价值观念,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一)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两者存在现实联系

思政课程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就业工作能有针对性、高效率地指导学生就业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两者本质均是采取教育方式,为社会输入人才,两者存在现实联系。高校思政教育,可树立在校大学生正确“三观”,培养其独立人格、辨别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后续就业奠定基础,规避初入社会的风险。

(二)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政教育和就业工作关系密切,合理使用思政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就业指导中,通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宣传就业政策,均不能缺少思政教育,对培养思想水平较高人才不可代替。就业工作也是思政教育的载体,为思政工作提供平台,可以丰富思政内容,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帮助。

思政工作和学生就业工作互相促进,教育目标相同,均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必须将就业工作和思政工作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1]。

二、思政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基本现状

(一)思政教育理念缺乏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高校未能结合学生思维开放、活跃、独立的特点,各种教学形式、课程设置等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技能、知识不匹配社会需求,凸显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认为仅需做好思政工作即可处理就业问题,将思政作用过分夸大,对思政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区别、关系有所忽略;部分高校遵循“务实主义”,认为仅需加强就业工作即可,注重指导学生面试技巧与就业形势,忽视学生就业观念、态度等方面思政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从学生角度出发,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内容枯燥,缺少社会实践、实习机会,属于形式主义,因而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

(二)思政教育内容匮乏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该要把思政教育的开展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其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但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许多学校长期采取专题报告、课堂讲座等思政教育模式,教师则多阐述书本理论,未能将实践、实战经验等内容融入其中,即便涉及就业政策、就业要求等问题,也是一般性的探讨。而且,由于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专业差距、基础知识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职业方向、期望、素质及职业规划也千差万别,思政教育内容匮乏,又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也无法解决实际就业问题[2]。

(三)思政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针对就业工作缺乏思政教育大纲规划,未能提炼教材内容并加以规划,甚至部分高校无教材,仅安排教师轮流授课,且教育形式也多为主题宣讲、朗读或解读就业最新政策,课堂内容无趣沉闷,易导致学生产生敷衍、厌倦的情绪。学生经常在课堂中玩游戏、聊天,分散注意力,无法体现思政教育优势。即便部分高校推进思政融入就业工作的改革,无论是引入网络视频、多媒体,还是传统讲授,也仍采取教师为主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思政教育师资不足

在就业思政教育中,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主要是教师未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工作缺乏专业的思政教育人员,甚至部分高校选择兼职人员负责就业思政工作,未能配置完善的师资,欠缺工作主体及专职工作团队,难以根据要求落实就业思政教育任务。同时,兼职工作者通常缺少专业能力,自身思政知识、就业知识不足,无法与学生实现良好的思想沟通。还有部分高校,仅在毕业班组织几次就业专题指导,研究生及大三、大二、大一等其他年段的学生均无法参与。而高校部分教师是毕业即工作,直接到高校任职,缺乏就业经验,难以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指导,导致就业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路径可以围绕“思政教育理论,端正大学生就业观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新思政育人局面,实现就业工作全员育人”等方面展开实践[3]。

(一)应用思政教育理论,端正大学生就业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加强其对社会状况、形式的基础理论认知,端正就业观念。高校应明确端正观念是毕业生开启职业生涯、走向社会的标志,也是迈向职业生涯的观念基础。具体如下:一是明确就业难情况。以客观层面看待就业,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受到社会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丰富、人口基数大,新增劳动力每年达到2000万人,且逐年增加,受到人口年龄、基数、经济发展等影响,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将会持续多年供求失衡、供大于求的情况;二是加强主观就业认知,教导学生转变观念,加强职业规划,能够准确定位、把握时机,选择恰当职业。个人求职中,大学生求职期望和用人单位标准相比,仍然较高,部分学生想法不切实际,想要毕业即成为管理者,仅少数选择生产一线。还有部分学生存在择业诚信问题,也为用人单位、高校带来困扰。因此,高校应当告诫学生克服“一步登天”思想,端正“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明确择业是人生磨砺的必然阶段与过程,鼓励学生勇于接受挑战,端正就业观念[4]。

(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缺乏经验、要求较高及用人单位提高要求,是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缺乏职业目标,也导致学生离职率高。因此,高校需丰富思政内容,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一是开展心理教育。在企业招聘人才中,考虑毕业院校、工作经验等内容,且存在年龄、性别等歧视。部分学生存在较大心理压力,缺乏就业信心;部分学生则自负骄傲,未能结合实际考虑职业。所以,需开展心理教育,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及生活态度,增强竞争意识,保证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能够勇于面对,消除其心理障碍。

二是开展信念教育。学生为国家未来的基础,开展新理念教育,可树立学生远大理想,通过思政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拥有正确信仰,利用知识武装头脑,开展职业规划,不惧挑战和困难,明确自身优缺点,以此规划职业生涯,保证就业顺利。

三是开展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不仅需拥有扎实技能及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就业品质,保持就业诚信,认真回答面试问题,如实填写简历,拥有契约精神。在思政教育中,需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拥有良好的道德,学会做人,尊重自身职业,热爱工作,尽职尽责,提高个人价值,遵守规章制度。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工匠精神,对工作专注认真,力求不断创新,创造更多效益。

四是开展创业教育。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难度高,为了给提供学生更多选择,高校需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我国出台有关学生创业的政策,高校对学生创业教育也越发重视,积极挖掘学生潜能,寻找就业增长点,以此保证学生拥有完善创业创新意识,完善思政内容,做到教育与时俱进。此外,要鼓励学生分析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创业计划,克服各种困难,掌握有关创业的知识、技能,树立创业信心。

五是开展法治教育。学生离校将面对复杂的职场,由于其缺乏社会经验及自我维权意识,就业权益受到侵害,通常无法维护自身权益。部分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将试用期单方面延长、不办理“五险一金”等,因此,务必要求学生了解基础劳动法律知识,能够合理应用法律维护自身。在思政教育中,也要强化法律教育,树立学生法治观念,确保学生损害权益后,能利用法律维护自身。

(三)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应当遵循全程化、持续性原则,根据学生性格、年龄及专业制定教育方案,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深化就业指导,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

一是利用科学技术,依托于新媒体,构建信息化、网络化思政教育,应用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例如,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创业过程及就业过程,为学生呈现真实案例,身临其境地体会就业严峻与创业艰辛,以此帮助学生结合情况,选择创业或就业。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也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查阅就业内容,强化自身对政策的了解,保证思政内容符合就业发展。

二是开展思政活动,借助高校现有活动系统,助力大学生就业思政工作。例如,可组织职业生涯训练营、规划比赛、模拟求职、简历比赛等活动,将第一、第二课堂界限打破,积极组织比赛、讲座、交流会等,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内容加以检验,增强学生能力。同时,还可利用“红色筑梦”“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开展社会实践,做好、做深、做细“假期下乡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精进与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在正式工作前进行试错,规划职业方向。此外,学校要与地方企业合作,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企业文化精神,做到理论、实践的互相促进。

(四)创新思政育人局面,实现就业工作全员育人

在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中,党中央提出高校应当明确自身“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揭示高校思政教育规律与原则,明确学生发展的道路,确定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方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能仅依靠就业工作教师,应当发动全员参与其中,实现全员育人,共同为学生就业思政教育提供指导。高校可构建以党政领导为中心,教辅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辅导员为主体,校外专家参与的协同就业思政育人体系。

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思政教育和就业工作在目标要素中各有侧重,就业教育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教育、信息、指导、咨询等服务,保证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掌握就业方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就业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统一;思政教育以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等为指导,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思想道德理念为核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两者均有相同教育目标,即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高校推行全面育人时,应将思政教育与就业主题紧密结合,抓住就业思政切入点,强化顶层设计,党政领导安排育人工程,实现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师建设的全面布局,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是建立师资队伍。由辅导员、教辅人员、专业教师及学生干部共同组建成就业工作队伍,将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作用发挥出来,组织辅导员、专业教师及优秀学工教师、管理人才积极参与就业工作。教师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学生对教师感情也较为深厚,通过此种方式,能有效落实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而思政教师作为重要成员,其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行政人员威望较高,通过引导就业教师定期交流,制定常态化协作机制,以此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拥有扎实思政理论知识和就业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高校还要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就业工作室,便于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就业咨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注重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

三是鼓励政府人员与行业精英参与,建立校外师资联动机制,构建校外就业导师库,强化校外专家在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可邀请专家举办讲座,为学生传递最新资讯、分享职业经验,加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的了解,助其提前根据专业做好职业、学业规划。同时,还可以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座谈交流,和用人单位达成合作,共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及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

总而言之,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学生顺利就业,高校既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要开展思政教育。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状况下,应实现就业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为此,可通过应用思政教育理论、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等方法,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深化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工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之歌
选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