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非遗文化的实践思路——以如皋杖头木偶剧的传承为例

2021-08-15 00:52顾芯语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如皋遗传艺术

顾芯语

一、非遗传承的意义

“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实现文化复兴,实现文化复兴需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民族发展历程中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纵观历史长河,文化的发展凝练了人类思想、精神、意识发展的厚重烙印,人们内心都流淌着属于自己审美范畴的文化精神血脉。文化艺术的进步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艺术的繁荣是人类发展内在的不竭动力之一。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兴国、文化惠民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精神文化的需求

人类发展无不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共生的统一,当今世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人类的勤劳和智慧开创了特有的人文精神家园,在生存、生产、劳作、栖息过程中,对精神满足的期待则更有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与地区人民内心精神归属的体现形式,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彰显着本土化的文化精神,用地域特有的表达方式展现和滋养了本土文化的艺术审美,倾诉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经济水平的极速发展以及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的冲击,非遗文化日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严重制约了非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一)思想不够重视

当前社会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思想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保护非遗传承的紧迫性,没有从源头上去寻求可行的方法。广大民众甚至是文艺工作者,习惯性的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思维的禁锢等原因,对非遗文化意识淡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同时,如今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超越甚至取代了传统“面对面”、“口传心授”的艺术传播与传承方式,使得民间艺术传承的形式受到边缘化影响,非遗传承的土壤日益贫瘠。以“如皋杖头木偶剧”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皋地区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木偶剧表演,如《大禹治水》、《红螺女》、《三打白骨精》等,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演出,媒体报道也屈指可数。

(二)体制不够健全

国内不少地区没有非遗传承专设机构,大多热爱民族民间艺术,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群无用武之地,部分非遗传承工作人员得不到管理体制的保障。以如皋杖头木偶剧团为例,如皋木偶剧团在原来改制基础上纳入如皋文广传媒集团管理机制,但不少年轻团员没有编制体制的保障,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三)理论不够系统

自古以来,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大多停留在传统师徒“面对面”口传心授的言语表达与交流,“手把手”的技艺传承模式仅限于口语化与抽象化的动作指令或比喻引导,师父的示范也是短时间的展示,稍纵即逝。以重技艺展示轻理论研究的模式代代相传,对其历史、地理、民俗、人文、哲学、精神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够完善,大多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如皋杖头木偶剧”为例,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仅为个位数,传承与弘扬面临实际问题。

三、高校传承非遗的实践思路

作为引领文化艺术发展的高等学校,应当担起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弘扬。

(一)建章立制,构建传承体系

高校非遗传承应发挥其文化艺术基础优势,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技、艺、演、传”的多轨传承体系与机制。

一要建立组织架构,如“杖头木偶剧研究中心(所)”以及“杖头木偶剧协会”或艺术团、“杖头木偶剧艺术社团”等学生自发的非遗传承组织等,配备、提供相应的办公、排练、演出场所或木偶剧艺术研习教室、木偶制作与改良场地、服装道具、舞台灯光音响等硬件保障。

二要做好人员配备,建立校本特色的非遗传承队伍。首先,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人文、历史、艺术等专业教师的非遗传承的先行引导作用。其次,建立校外专家指导团队,聘请人文历史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舞台表演艺术家等组成校外专家指导团队,通过专家开设系列讲座、艺术指导、木偶剧片段赏析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高校非遗传承的水准。再次,以社团为载体,组建不同年级的学生非遗传承梯队,将艺术传承渗透在日常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活动中。

三要制定规章制度,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高校非遗传承离不开学校职能部门和当地政府文艺宣传部门的支持,特别是离不开学校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大学生艺术中心等部门的通力协作,涉及部门比较多,这就需要规范包括常规活动时间安排、活动纪律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及其活动经费等制度,保障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扬。

(二)课程融入,增强传承能力

高校可以利用艺术课堂、公共通识类艺术选修课、主题讲座等传播与学习非遗文化,将专家、艺术家的研究成果进入大学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熟悉、喜欢这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加强非遗文化的总结与研究,在整理非遗文化艺术史料、研学艺术表演内涵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切合学校非遗传承的校本教材,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专著,纳入相对固定的传承弘扬课堂。如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可以在传统音乐、艺术鉴赏等艺术理论课程中,渗透诸如如皋杖头木偶剧的历史沿革、木偶制作、表演风格等非遗文化基本特点与理论常识,通过欣赏经典的杖头木偶剧作品,相对直观地视听杖头木偶剧的艺术之美。对于普通高校,可以通过公共通识类艺术选修课中的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研讨学习等环节,了解非遗艺术形式,积累非遗文化及其民族民间艺术的认知储备,引导本校非遗文化的有效推广与传承。

二是邀请非遗文化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对高校非遗传承工作进行专业指导。一方面指导高校专业老师对非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变革等史料进行梳理研究,形成高校特有的非遗传承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承的基准与高度;另一方面,开设非遗专题艺术讲座、非遗传统节目艺术展演、非遗艺术社团指导等,通过诸如如皋杖头木偶剧传承人到学校开展一系列的艺术口传心授,逐步养成非遗艺术的综合表演素养,积累非遗技艺表演的实践经验,为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提供专业标准和保障。

三是在高校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的艺术实践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的民间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进行演绎与研究。如:可以将如皋杖头木偶剧中器乐演奏技法与作品移植到民族乐团中进行演奏实践与创新;将如皋杖头木偶剧中的演唱法与歌曲部分,融入合唱团的训练中;将如皋杖头木偶剧中惟妙惟肖的舞蹈部分供舞蹈团研习、借鉴、实践、创新等。或者根据非遗文化本土化的特点,组织学生走访“杖头木偶剧团”、剧团艺术家、民间艺人,收集演出资料,参加志愿服务等,运用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将艺术传承渗透在日常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活动中,进一步深入研习非遗文化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三)营造氛围,弘扬传统文化

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学生艺术活动为主要阵地,组织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杖头木偶设计大赛、台词配音大赛、剧目角色扮演、非遗文化宣传专栏或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产的宣传标语,有关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校园广播等,营造非遗传承的氛围,扩大受众面。

通过举办“江苏省高校杖头木偶剧展演”、“全国高校杖头木偶剧展演”等展示活动,让“如皋杖头木偶剧”走出如皋,走出江苏。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各个地域杖头木偶剧,也可以对其组织形式、木偶制作、表演水平等进行切磋与学习,推动整个杖头木偶剧的发展,保障非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组织非遗文化传承艺术社团走进社区、商场、公园等场所,将艺术家编排指导的高质量的传统非遗成品节目,结合爱党、爱国、爱民族、爱家乡的主题进行艺术展演与艺术宣讲、艺术指导,让更多的老百姓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艺术风采。走进对口的中小学,指导热爱艺术、励志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兴趣小组或艺术团团员们,构建非遗文化传承梯队。

结 语

非遗文化是人类精神进步与需求的艺术表现范式,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印迹。但系统研究的匮乏,非遗文化亟需抢救式的保护与传承。高校作为当今社会文化的象牙塔,承载着非遗传承的时代与社会责任。高校非遗传承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体系建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以及社会认可诸方面需做大量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师生应顺应时代需要主动作为,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夯实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如皋遗传艺术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把世界带进如皋,把如皋带向世界”
纸的艺术
第二届国际司法鉴识和教育研讨会在江苏如皋举办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