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真的什么都不需要了吗

2021-08-15 13:58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颂
保健医苑 2021年8期
关键词:青年人儿女老年人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很多儿女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为年迈的父母买点衣物送去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买这些干吗?我什么都不需要!”一天,72 岁的王阿姨来到我的咨询室,她说自己这一辈子无欲无求,没有任何要求,包括对儿女,但就在前不久她偶遇亲家,发现她穿着亮丽,并得知衣服是儿媳买的,想到儿媳送给她的衣服都是儿媳或孙子的旧衣服,心里非常难过。她当晚便把儿子叫回来问询,没想到的是,儿子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以前每次买衣服送来你都不高兴,说自己老了,不需要什么新衣服了,只要把你们穿不着的旧衣服拿过来就行了,我们就是按你说的来做的呀。”王阿姨听后愈发气怒难平,哭着问道:“难道我不是人吗?”

是的,这个问题问得好,难道老年人不是人吗?老年人肯定是人,是人就肯定不会没有需要,有需要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

最早对这个问题做出全面阐述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他在广泛调查之后,发现无论其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文化传统以及种族信仰等方面存在着何等差异,作为人,共同拥有5 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作为第一位的需要,是首先应该得到满足的需要。生理需要对人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得不到满足,则心之想之,神之往之,行之欲之,梦之牵之,割舍不下,挥之不去。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请来一些原本衣食无忧的大学生,将他们每顿所需食物减半供应。结果发现,这些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逐渐发生了令人惊异的改变,他们不再专注于学业和发展,每天想的是食物,念的是食物,谈论的是食物,关心的是食物,最后竟然有人考虑毕业后改行当大厨,因为这个行业能够经常接触到食物!可见生理需要对人的影响之大。有一位老先生,20 世纪50 年代生下5 双儿女,生活十分艰难。他说:“那时候我只关心一件事情,就是吃什么,连做梦都在排队买米打油。有一次因病晕倒在地,昏昏沉沉中10 张小嘴不停地在眼前晃来晃去,个个都在对我说‘爸爸,吃,吃,吃!’这种情况一直到儿女长大和改革开放后才彻底改变。”这位老先生苦涩的生活经历同样向我们揭示了生理需要的力量。

老年人的生理需要主要有两个心理指向,一是指向于当前,希望生活安宁,衣食无忧,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子女孝顺,身体健康;二是指向于未来,有一个安定、安稳、安全有保障的晚年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稳定性保证。中国人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一个指向是近忧,后一个指向是远虑。相对而言,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远虑常常多于近忧。比如储蓄,虽然老年人的储蓄总量可能低于中青年人,但是经常有储蓄行为的却是老年人,多存少花,防患未然,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心态就是远虑于生理需要的反映。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指对逃避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即对安全感的追求。安全,不仅是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还有环境安全、职业安全、生活安全、保障安全、交往安全、信誉安全以及心理安全等。有安全保障,才能安居乐业、成就事业、养生健体、长寿百年,否则一切均无从谈起,满足安全是重要前提。安全是外在的,如我们周围有法律、警察、保安,时刻维护着整个社会的安全;更是心理的,也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才是安全需要的真正满足。

3.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指对友谊、友情、爱情、亲情、同情、关心的需要,即情感需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爱的需要日趋强烈,渴求得到友谊、友情、爱情以及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关心、问候、孝敬、体贴和照料,有的老年人甚至能准确地说出儿女多长时间没来电话了,儿媳妇多少日子没登门了,老伴去世多少天了,丝丝缕缕透出强烈的情感需要。有一位丧偶老人,爱上了另一位同样丧偶的老妇人,为追求她,竟然一连3 个月不管日晒雨淋每天手持玫瑰站立在这位老人居住的楼前,苦苦相求,直到如愿以偿,力量来自何处?爱使其然也。

在这个问题上,与中青年人不同的是,家庭是老年人满足爱的需要的主要来源,老年人爱的情感满足几乎完全依赖于家庭,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有两个,一是老伴,二是儿女。老年人年龄越大,对家庭老伴和儿女的依赖性越强。因此,丧偶老年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有偶老年人。同样是家庭不和,儿女不孝,老年人的心理体验比中年人更为强烈,更容易感到孤独、冷漠、伤心,来自家庭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年人生存的心理支柱。

4.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社会尊重两个方面,是人的高级需要。老年人不仅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而且对是否受到尊重的心理敏感度增强。许多老年人非常在意与青年人见面时是不是主动和自己打招呼,在意晚辈逢年过节是不是来信问候或登门探望,也经常在这类事情上和青年人生气。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调查中,48%的老年人说,退休后别人不像以前那样尊重自己了;59%的老年人说,生活中当自己说话时,年轻人包括儿女常常表现得不耐烦,经常很不礼貌地打断话头,甚至加以呵斥,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有一位刚过60 岁的老年人,身体健康,乘坐公共汽车若无人让座,他必选择站在一位坐着的青年人面前,两眼使劲盯着他看,直看到他要么拱手相让,要么如坐针毡。老人说“我的目的就是要让青年人懂得尊敬老人是一种美德”,实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强烈的尊重需求是老年人需要的一大特点。

5.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需要。老年人生是否仍然具有价值?不仅青年人怀疑,就连老年人自身也经常摇摆不定,明里没有人敢公然反对,暗中却又无人理直气壮地加以肯定。比如,在老年人再婚问题上,再婚老人常因此事与儿女发生摩擦,平日里关心体贴的儿女闻其言而红脸相向,恶语相加,拼命反对老年父(母)亲再婚,一方面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如财产分配、住房归属等,另一方面出于社会舆论,典型的说法是“您得为我们想想,同事邻里知道您这样做,我们还有脸面吗”,无论何种理由,潜台词都是贬低或否定老年人人生的价值,老年婚姻不如财产重要,老年婚姻不如儿女的脸面重要,实在是最大的谬误!无视老年人的人生价值的儿女不是孝顺儿女,同样,无视老年人人生价值的社会也不是和谐社会。

因此,需要,人皆有之,不因老迈而丧失,不因年衰而消褪。老年人不仅有自己的需要,而且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需要之中,小则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大则参与社会,成就事业。需要构成了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构成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否定需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否定了自己。诚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我们必须看到,基本需要的满足具有非常重要的健康价值。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或大部分满足,喜悦之情油然而起;当需要被拒绝,不能得到满足时,消极情绪蠢蠢而生,需要满足与否直接决定了情绪状态。一个人的需要越正当,却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情绪的消极程度越强烈。比如,有位老人的老伴去世,一人独自生活,体谅儿女工作忙,对他们说:“你们好比我的电视机,空闲了,来看看我,出个图像;忙时打个电话,让我听听声音。”可他的儿女一连几个月既未见其人,也不闻其声,老人一气之下告上法庭,要求对其绳之以法,促使老人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原本合情合理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不仅如此,基本需要的满足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即自我尊重。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靠什么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呢?一些老年人认为只要有地位、有财产,别人就不敢小瞧自己;有的老年人认为只要厉害一点,遇事说一不二,不服软,不低头,别人就不敢怠慢自己;有的老年人认为只要苦着自己,多省点钱让儿孙们吃好喝好、日子过好,就能得到小辈的尊重。其实这是对尊重的一种误解。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即自己尊重自己。他人对一个人的尊重,是对这个人是否自尊的反映,一个成天自我贬抑、自我损毁的人,在别人心里也不会有分量;一个自视清高、目中无人的人,别人同样淡如清水、敬而远之。人们只会把尊重给予那些值得尊重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不尊重自己,他人又有什么理由要尊重他呢?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老年人。在她82 岁那年不慎摔断了胯骨,经医生诊断,只有换髋关节,老太太才有可能康复,否则将瘫痪在床。而换髋关节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此,周围所有的人,包括老太太的儿女都认为,这么大年纪了,没必要花这笔冤枉钱,即便换了也用不了几年,意义不大。老太太坚决不同意,她坚持认为:“只要我活一天,就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地活着,能吃、能动、能做事、能看朋友,决不能躺在床上等死。”在老太太的坚持下,全家凑了两万块钱给她做了换关节手术。10 年过去,现在这位老太太已经92 岁了,她不仅从床上站了起来,还真的如自己所说,能到院子里和邻里熟人聊天,到附近商场买东西,到公园遛弯,以及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生活得有滋有味。凡是知道老太太这段经历的人无论是否相识,无不对她敬重万分,为之赞叹的同时更以她为榜样激励自己、教育孩子、鼓励老人,这位普通的老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人们从她对自己人生的尊重中看到了她的人生价值,一种不容轻视的人生价值。

所以,正当合理需要的满足对于健康的老年生活非常重要,老年人切莫轻言“我什么都不需要!”

猜你喜欢
青年人儿女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天山儿女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江湖儿女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家有儿女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