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灵慧美”生态教育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021-08-16 20:53陆惠兰
广西教育·D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研讨校本教研

陆惠兰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因为“学”是“慧之源”。每个学期,学科教师要通读学科课程标准,研读学科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厘清教材逻辑,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准教学切入点。每个星期,学科教师要开展集体备课,深度研读教学用书、学科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要定期阅读教育理论专著,丰富教育理论知识。

其次,教师要参与校本教研,因为“研”是“慧之根”。根据校本教研“八要求”(上好课、勤听课、善反思、能研讨、巧编卷、精读书、会写作、肯科研),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经常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落实校本教研“八要求”,我们提出了“学、教、研”一体化的教研思路,引领教师“以学助教、以教促研、以研激学”。“灵慧美”生态教育校本教研形式主要有常态共研、主题研讨、课堂研磨、多形式议课、团队教研展示等。“常态共研”就是教师团队共同研究教学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探讨。“主题研讨”就是教师围绕某一个教学主题进行研讨,旨在激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热情,如语文主题研讨内容有“一年级识字认字教学”“二年级写话训练”“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四年级至六年级阅读赏析课”等,数学主题研讨内容有“一年级《数的认识》”“一二年级《时间的认识》”“三四年级《数的运算》”“五六年级《图形的面积计算》”等。“主题研讨”既有同年级的“连排课”,又有跨年级的“联动课”,更有系列化的团队教研展示,即不同学科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讨,不同成员承担不同的展示任务,如专题小讲座、教材分析、课前说课、课堂教学展示、课后检测、反思议课等。“多形式议课”包括微信交流、集中讨论、课堂展示等,旨在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新入职教师参加“灵慧美”校本教研活动,不仅增强了教研意识,而且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发展了教学智慧。

再次,教师要善于反思,因为“思”是“慧之道”。立足教学实际,我们引领教师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指导教师分析学情、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同伴结对—年级组互帮—学科组互学—校级联合—校际联动”的“循环+整合”式研讨共同体,打造了“灵慧美”教研团队,形成了多渠道、立体化、交互式的校本教研特色,营造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使得教师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学会了找差距、定方向、补不足,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在各级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

最后,教师要善悟,因为“悟”是“慧之路”。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自悟、共学、导教、引研、辐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在特级教师工作坊带徒研修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1+1+N”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形成了“一名名师+一名骨干教师,带动一大批年轻教师”的带教带研的路子,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快速成长,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路径。

教师的教育智慧根植于课堂,需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得发展。立足学校实际,我们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服务教学,构建了促人以“学”、教人以“研”、引人以“思”、启人以“悟”的立体式“灵慧美”生态教育校本教研模式,以“学、研、思、悟”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灵”“慧”交融,让课堂变“美”

“人本”是“灵慧美”生态教育的核心,根植于“灵、智、趣”的课堂文化。基于“多元互动、顺性和谐、魅力彰显”的理念,教学中我们重视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放飞学生的情愫,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我们构建了“灵慧美”生态课堂,希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绽放精彩,享受学习的愉悦。“灵慧美”生态课堂着眼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采取“导读有法、探新慧思、融练于趣、向学悟美”的模式开展教学。课始,以“导读”唤醒学生的“灵气”,给予学生方法指导;课中,以“思辨”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以“趣练”提高课堂效度;课尾,让学生填写反思卡、谈学习收获,实现课堂教学“共生共美”。“灵慧美”生态课堂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思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向学向美,呈现和美课堂。

在“导读有法”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看、想、画、标、问”,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尝试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内涵,形成自读自悟的能力。学生要学会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架构知识网络。

在“探新慧思”环节,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的潜能,“慧”设计、巧安排,給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讨的机会,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享受合作探究、共享智慧的愉悦。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是“认方位”,课件展示指南针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共有八大新方位;其次是“辨方位”,以问题牵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会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大新方位;最后是“悟方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指南针、自制方向板、做方向操、听口令找方向做动作等感悟方位,采用儿歌记忆、顺时针定位、师生互动体验方位等方法强化对方位的认识,突破学习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向学向美。

在“融练于趣”环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力求增加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知识的容量,增加学生思维的密度,通过设计新颖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发展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教师设计的练习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改变过去“学生做题、教师讲题”的做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有趣。

在“向学悟美”环节,教师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梳理知识点,提高概括能力,进而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受到课堂的魅力。

“灵慧美”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激活学生“乐学”因子角度出发,构建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以“慧心”构建“乐学”课堂,以“巧思”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流程,达到了“情景激趣、练习促学”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绽放精彩,课堂教学呈现“美美与共”的状态。

三、“灵慧美”生态教育取得的成果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创建了“123”平台,即1个特级教师工作坊平台,两个网络交流平台,3个教学管理平台:借力特级教师工作坊平台,我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共研共学,拓宽了教研思路,激活了教育思维,探索并形成了“灵慧美”生态教育校本教研模式;开通“灵慧美”特级教师工作坊网站、“灵慧美”教研交流群两个网络交流平台,方便教师互通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依托“三级”(班级、年级、学校)管理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库,充实了素材资源、人力资源、情境资源,为“灵慧美”生态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基地学校群”,为新建学校新入职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智慧分享,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区域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灵慧美”生态教育引发了教师们的共鸣,让更多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灵慧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与校本教研模式受到同行的关注,并得到推广。课题主持人运用该教学模式执教的课例获评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优秀课例特等奖,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次获奖,在北流市教学交流会上执教的研讨课受到同行的关注,教研员评价我们的课堂“学生有灵气,老师有底气,课堂有朝气”。课题组开展的“灵慧美”系列教研活动,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的“城乡联动,共研灵慧美教育”研讨活动,为乡村学校教研提供了范例,得到了同行的肯定。2019年,《新建小学“反思·灵慧”型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评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玉林市一等奖。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促进新建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期间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努力克服困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们将借力高校教育教学专家以及特级教师工作坊平台,充实“灵慧美”生态教育教研文化的研究,尤其是“灵慧美”亲子教育方面的研究,将教学成果向更多学校(包括非新建学校)推广。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研讨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