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困境

2021-08-20 02:58陈逸宁福建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贴花莆田花样

□陈逸宁 福建师范大学

莆田民间剪纸俗称“剪纸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艺术性,在莆仙地域的人文滋养下,经历了漫长时期,催生出独树一帜的剪纸技艺,承载着莆仙人民的美好祝愿,具有真挚动人的文化魅力。面对物质文明的冲击,莆田民间剪纸正处于传承困境,深入研究莆田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对于挽救和保护民间工艺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莆田民间剪纸的文化渊源

在莆田,民间剪纸之所以称作“剪纸花”,是因为莆田剪纸大多被用作节俗的礼品花和贡品贴花,这也是其独具特色的地方。其技法上多采用“剪”,使用单一的红纸,后期不加任何点染修饰,既古朴又简约。在过年过节、贺寿贺喜、祭神祭祖时,每逢馈赠送礼、摆设供品,都会在其中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添加彩头[1]。

例如,莆田最高规格的贺礼“一担盘”,也叫“担盘”。所谓“盘”,是用竹子编成、涂上桐油和深红色油漆的有盖容器,形状似鼓,大小不一,最大直径约50 厘米。因此,顾名思义,“一担盘”指用一只扁担挑起两端的“盘”,每端由五个大小不同的“盘”依次摞成圆台状,用红色网绳或大麻袋套住。“担盘”一般用于重大民俗活动,如嫁娶、祝寿、乔迁及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所盛的礼品各地大体相同,有线面、花生、滚煎、红团、饭丸等十盘,表面各贴一枚剪纸花,既喜气又吉祥。因此,大部分莆田剪纸又有“贴盘”一说。

二、莆田民间剪纸的制作手法

莆田民间剪纸的制作手法以平剪法为主,分阴剪和阳剪,是剪纸艺术中较为常见的技法。但在制作工具上,大部分莆田剪纸的手艺人采用精巧的小剪刀来创作。一方面,轻便的剪刀更适合长时间剪纸,不容易导致手酸。另一方面,小剪刀方便打磨成尖细状,有助于手艺人进行精细化创作。每位手艺人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挑选合适的剪刀,以便剪出流畅的线条,呈现最佳的制作效果。

目前,莆田民间剪纸的传承人中多数没有创作能力,只是复制祖辈流传下来的花样,先用剪刀剪出外轮廓,再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内部的图案,或者从外轮廓的边上适当剪开口,从开口处进入图样内部,细致刻画内部纹饰。过去,花样都是东家找一点,西家集一点,越集越多,但近年随着剪纸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图样散失,样子越剪越少。只有少量有创作能力的手艺人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想法改进了花样,衍生创作出新的剪纸形式与工艺。

三、莆田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

从内容上看,莆田民间剪纸题材广泛,源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或物,取谐音或韵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如桃子、龟等喻长寿;鸳鸯、双喜等祝姻缘。例如,剪纸作品《双孩儿》(见图1)的花样为两个对称的孩童,常用于满月、婚庆的各类回礼或作为仪式上的摆件,祝福新人将来能够多子多孙或早日生一对“双胞胎”。又如,常见的“聚宝盆”花样,取材于担“聚宝盆”的习俗,有添丁进财之意。所谓担“聚宝盆”,其实就是担一桶放有花生、红枣、桂圆、硬币的水,象征汇聚四方的好运,多用于乔迁、做寿、祭祖等。值得一提的是,“聚宝盆”的剪纸花虽不限于各类活动,但只能在自家摆设的贡品上使用。

图1 吴顺玉 《双孩儿》

(二)造型

从造型上看,莆田民间剪纸具有相当典型的审美特征。首先是构图饱满,日常使用的剪纸形式多以圆形为主,对应了“贴盘”的圆盘外轮廓,内部纹样结构完整,体现了莆仙人民渴望生活圆满的质朴心理。其次是抽象概括,手艺人一般用最简单的意象刻画物象,准确把握剪纸对象的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艺术创作。例如,剪纸作品《鸳鸯成双》(见图2)花样既传神又简洁,不受形态的局限,大胆而随意。最后是色彩浓烈,不考虑物象的真实自然色,单一采用跳跃的正红色,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兼具美化生活的装饰性。

图2 谢玉治 《鸳鸯成双》

(三)应用

从用途上看,莆田民间剪纸的应用场景多样,功能相对单一,主要以各个节日中的担盘、贡品的剪纸贴花为人乐道。一般而言,带有“财丁贵”“顺风顺水”文字的花样最常见,适用范围最广,在老百姓家里使用频率最高。梅花状的剪纸花专用于贡品摆放中的各类斋盘,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聚宝盆样式的贴花因其有聚财聚气、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逢喜事皆可采用。除通用类型,还有几类是针对特殊节俗的剪纸。例如,剪纸作品《上天祈福》(见图3)多用作元宵节里私人或宫庙的摆盘贴花,意为祈求平安、感谢天地;“龙凤”花样用于天地生日、菩萨生辰等隆重节日的担盘,喻示红运当头、大吉大利。

图3 谢玉治 《上天祈福》

(四)寓意

从寓意上看,莆田民间剪纸不论样式如何,都离不开莆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比如,《财丁贵》(见图4)这类市面上常见的剪纸花,虽手法不同、造型各异,但其承载的愿景是同样真挚的,“财丁贵”三个字直观地传达了人们对物质及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期望。又如,“四果十二青”花样里,“四果”代表四季,“十二青”对应十二月,喻为一年四季平安,十二个月顺利;“生姜”贴花不仅是长寿健康的象征,因其莆田话的谐音为“起发”,还有风生水起之意。

图4 吴顺玉 《财丁贵》

四、莆田民间剪纸的传承困境

(一)替代品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由此催生出各类传统剪纸的替代品,如3D 打印、激光雕刻、贴纸、画册等。这些机制品相对于手工剪纸而言,质量更佳,品种多样,易保存,深受消费者的大力追捧,同时生产成本低,年产量大,更易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莆田民间剪纸种类单一,不耐磨损,常年无新,也就逐渐失去了受众市场。

(二)传承者的缺失

目前,莆田民间剪纸的传承人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艺人,他们自幼跟随长辈学习技法,凭借一把细剪刀任意游走于红纸上,避免了流水线模式的生硬、刻板。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崛起,民间剪纸逐渐没落,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手工剪纸,其便一步步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这些老艺人的离世,莆田民间剪纸的技艺、纹样、内涵,以及有关风俗、人情等都将面临失传,其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寻找新的传承方式迫在眉睫。

(三)新文化的冲击

在消费时代,时尚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市场,人们追求更新潮、前卫的事物,对传统艺术越来越不重视,导致手工剪纸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生代的文化认同感缺失,使莆田民间剪纸缺少了一定的欣赏群体,失去了剪纸艺术原本的生命力。在过去,每个民俗活动都需要准备相当的食材和道具,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筹备过程。如今,年轻一代的人文观念不断更新,对传统艺术已无太大兴趣。

结 语

综上所述,莆田民间剪纸在题材、造型、应用、寓意四个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生动反映了莆仙人民的生活状态、内心情感及创作才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正以飞快的速度蚕食着传统艺术文化,莆田民间剪纸也未能幸免。本文研究了莆田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分析了其当下的传承困境,意在探索莆田剪纸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期这项民间技艺受到更多的重视。

猜你喜欢
贴花莆田花样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歪果仁”的花样新年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论舞台服装中贴花设计手法及其应用
过年啦
莆田闹元宵
花样人生
绽放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