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熊:天线设计领域开拓者

2021-08-21 09:54幻棠
太空探索 2021年8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国防部天线

文/ 幻棠

导弹没有天线,就像人没有眼睛,会失去行进的方向,无法精准命中目标。有一批航天人,他们专注于“治疗”导弹的眼睛,努力让我国每一枚导弹都练就火眼金睛。陈敬熊,我国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领域的主要开拓者、著名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一辈子奋战在天线的前沿阵地上,发光发热。

陈敬熊是浙江人,父亲是个出色的商人,给全家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也给了他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家里人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7 岁时,陈敬熊被送入私塾读书。14 岁时,为了让他接受最新式的教育,他又被送到了上海。在上海,陈敬雄顺利读完了高中、大学。读完本科不过瘾,1948年,陈敬熊又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

毕业后几经周转,陈敬熊在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可以发挥自己价值的职业——通讯天线设计。由于喜欢和擅长,陈敬熊表现得格外出色。当时,他与同事们一同承担了地下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工作。在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陈敬熊成功计算出了天线的方向图,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问题。之后,他又继续天线相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短波天线论文。

1956年,国防部五院成立。作为一名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国家自然不会“放过”。1957年,陈敬熊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分院,成了一名航天人。

▲ 陈敬熊院士

▲ 2001年10月,陈敬熊在实验室

▲1983年5月,陈敬熊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前留影

▲ 1996年,陈敬熊院士(右)参加某型号雷达系统科研成果评审会时与夫人合影

▲ 1996年5月,陈敬熊院士(右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专家讨论技术问题

陈敬熊为自己能成为第一代航天人而深感自豪。他知道,这个舞台是实现他科技报国的理想场所。到了二分院,他也比之前更加拼命。白天努力研究,晚上加班加点。领导督促他们回去休息,领导走了,陈敬熊又偷偷跑回去接着做研究。

陈敬熊在二分院的第一个工作,是“1059”(东风一号)导弹天线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最开始,还有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后来,因为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被撤回。一时间,所有人压力徒增。但陈敬熊没有畏惧,反而憋着更大的劲儿,顶着压力继续研究。最后,他打破了苏方专家的理论限定,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为导线天线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使得“东风一号”这枚我国的“争气弹”可以顺利发射。

我国在研制“东风一号”争气弹的同时,为对抗美国高空侦察机,保卫国土安全,还启动了“红旗一号”地空导弹的研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导弹制导的雷达天线一直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大量导弹天线将面临着集体报废的危险。在紧急情况下,陈敬熊和同事临危受命,被指示亲自去西安786 厂帮助解决问题。

▲ 1957年底陈敬熊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左图为1963年的陈敬熊。右图为1961年国防部五院颁发的任命书

786 厂环境非常艰苦。一个约8平方米的房间,3 张简易桌椅,笔和纸,还有一些资料,就是陈敬熊他们整个攻关小组办公室的全部家当。白天做实验,晚上分析数据,攻关小组的全体人员忙得像上了弦的发条,连吃饭端着饭碗时,他们也在不停思考。最后,他们终于发现了天线误差和频率紧密的相关性,这是个新的突破口。而且,通过缜密分析,细心的陈敬熊提出,产生巨大误差的原因是高次模再辐射。根据他给的这个论断,攻关小组的人一起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在一个月内确定了天线误差的修正方案,救活了即将面临报废的导弹天线,使价值上千万的进口生产设备起死回生。因为攻克了“红旗一号”等地空导弹天线一系列的核心难题,1987年,陈敬熊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逐渐成长为一名电磁场领域卓越技术专家的陈敬熊,继续带领大家在天线研制上不断攀登。他还推动了我国在相控阵天线、微波天线等科学领域的进步。

陈敬熊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不停奋斗。即使现在已退居二线,他也时刻关注着航天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他奉献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国防部天线
具有共形能力的阻抗可调天线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国防部来了新发言人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应用于5G移动终端的宽带八天线系统
天线音响
“人民面前无小事,知错立改点个赞”
高通的LTE与Wi—Fi共享天线技术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