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遒劲 气势开张
——董其昌书《范仲淹〈岳阳楼记〉》赏析

2021-08-21 09:10
老年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笔力岳阳楼记董其昌

□ 淑 怡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其通禅理、擅书画、工诗文,是明末山水画流派“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亦论著颇丰,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非泥古不化,在笔墨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故书画风格名重当世,成为明代艺坛主流。其书法以行、草造诣最高,书风飘逸空灵,立意高远,张弛有度,风华自足。在章法上,散中错落,井然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其用墨借鉴传统中国画技法,枯涩浓淡,尽得其妙;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较大。董其昌书迹笔致轻捷,多见文人的闲情逸趣和灵气才思。

历代以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为题材的书法作品较多。而董其昌所作《岳阳楼记》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其一生独具特色的行书精品。该卷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9年),是其补福州副使前4个月赋闲时所写,时年55岁。此时是董其昌书法创作的成熟期——年逾半百,敏于政事,诗文、书画、仕途等多方面成就名噪天下。但久居官场的他仍像历代文人为官一样,俯首辅弼、忠心不二,然又小心翼翼、矛盾重重,恻隐之痛难以言表,即挥毫书写《岳阳楼记》。可以说,《岳阳楼记》卷是董其昌当时思想的写实,从这幅遗世精品中不难看出他于仕途和人生的复杂心态。

《岳阳楼记》卷,乃董其昌以中锋羊毫濡墨而书。此时的他在赴福州前,心事苍茫,既厌恶朝廷上下党派门户之争,又自负盛名天下而独雄,内心深处恐失落流离。此卷深得米芾书法真谛,气势开张,笔力斩铁,字字如玑珠,笔笔皆送到,显见成竹于胸,落笔处犹如山石滚落,势不可当。他挥毫寄兴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盛况景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当书写至“横无际涯”时,作者心情陡然一动,又为眼前世事所感叹;由“朝晖夕阴”以后,重蹈往日之心态,患得与失,笔下突现游丝;赏至最后,可见作者心情荡漾,举目沧桑,完全沉浸于《岳阳楼记》所描述的意境之中。

《范仲淹〈岳阳楼记〉》(局部)明·董其昌 纸本 37.6cm×149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通篇多以三字为一行,章法自然,既有雄强茂密、风流倜傥的开头,也有怦然心动、疑虑丛生、感慨难抑而又天衣无缝的续曲。这种情随文动、感由心生的自然写照,使整幅作品如平地起高楼,成为流芳千古的艺术绝唱。

董其昌于卷末自识曰:“范希文岳阳记,宋人犹以为传奇。文如东坡醉白堂记,壹似韩白论耳。文章家之重体如此。若夫希文之先忧,则不愧其自许矣。宋之古文实由范公推尹师鲁开之,又以公书法绝类《乐毅论》,虽文与书非所以重公,公在此道中,未尝可称当行名家也。”此卷融晋、唐、宋、元各家风格于一体,笔力遒劲,悠闲自得,既见米芾风骨,又显旷世之志,隐现虑思,抒情寓怀。故而,《岳阳楼记》卷是董其昌对范仲淹原文内容与自我心态、思想的写实,是两代文人精神世界完满结合的典范。

猜你喜欢
笔力岳阳楼记董其昌
拥有一种“超能力”
董其昌的面具
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谈风骨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岳阳楼记》三美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