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触情,以思促新

2021-08-23 01:55赵阿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4期
关键词:文字文学文本

赵阿荣

“阅读教学是一个受感染、受影响、受教育的过程,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感化學生的心灵,改善并健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对学生的发展而言,阅读教学兼具教育功能与文化熏染功能,是求知与审美的统一。虽然学校教育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特点,致使阅读教学笼罩着功利化的影子——以考为纲、分分必争,出现了阅读答题模板背诵默写、经典文学作品因不考而搁置等重考试轻感受、重技巧轻体验的问题。当“题海战”“唯分论”充斥教育的每一寸空间时,阅读教学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中考“无纲”时代的到来,让我们重新定位阅读教学的意义,重启阅读教学的探究之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依标循本,重视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的滋养、培育,发掘文学文本内部丰富的文化、美育资源,探索切实有效、多元多维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唤起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陶冶情操、培育情感、获得审美乐趣、发展学生思维的价值。

一、在“读”中滋养情趣

自主阅读目的是“用‘法‘得‘鱼,实现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等能力的获得和提升。”个性化阅读就是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基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文化、个性背景,运用所得感受语言文字,获得个性体验的过程。沉浸文字的“读”是调动所有感官和精神触点理解内容、感受意境、获得个性感悟。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散文单元中的《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由画入文,叙写了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人,回想了自己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即体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也表现了昆明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一篇既有生活气息,也富于生活情趣与深沉情思的美文。学习这篇文章时,激励学生在阅读中回到文学情境原场,借助个人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感受文字所激活的情感,在情境创设课堂的氛围中,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或评述文中自己最有感触的文字,在声与文的互相交织中滋养情趣,获得更进一步的情感体悟。当感受不断沉淀提炼,情感上所获得的熏染就会慢慢融入到个人的经验层面,成为个体精神成长的一部分。

文学、文字对于生命个体在情趣上的滋养是极其丰腴的,暂时放下功利化的教与学才能真正在追索阅读教学本真的道路上慢慢前行。当原始的、最质朴、最真实的情感被触发,在情感的土壤中培育阅读方法的种子、阅读之花就能枝繁叶茂,获得恒久的生命。

二、在“思”中促新善辨

阅读教学还需让学生在文本与自我的对话、交流中促生新的感悟和思考。文字的多意性、文本范畴的浩瀚广阔使得不同的文字、文本会把读者带入不同的世界。情思细腻的抒情散文、情节曲折跌宕的小说、富含哲理深意的论说文、辞章工整韵味无穷的小品文等不断地滋养我们的文学趣味,塑造我们的个性,改变着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正是在各式各样的文学文本中,我们才感受到世界的纷繁复杂、趣意生姿、莫测神秘,也不断地更新着我们看世界的视角和思维。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编了四篇以议论为主,极具思辨色彩的文章,以简明、清晰、严谨的语言为学生打开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逻辑缜密、驳斥有力,把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批斥得体无完肤,理据充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并例举中国历史上各种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极具战斗性和讽刺性。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不仅要穿越时空,回到历史语境,还要在作者逻辑思维中不断体味语言表面和内在逻辑间的关系,初步感受驳论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方式。这不仅磨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思辨的力量和魅力。《谈创造思维》一文由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对几种答案合理性的分析,引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进而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就要依赖创造性思维,最后提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篇看似特别理论性的文章,用形式新颖、丰富多元的生活实例、历史史实、名人名言等向我们指明“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树立了每个人想要去实践创造力的自信心,并明确指出具备汲取知识、留意细小的想法、活用知识的态度、坚持尝试等因素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不仅从认识层面打消了创造力的神秘感,而且激发每一个人有意识地发掘、培育、运用自己的创造力。

议论性文章在于培育、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积累和身心发展使他们具备了发展思维品质的良好基础。借助学科资源,让学生在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文本中浸润语言与思想,逐步培育学生善思善辨、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读”“思”并举,彰显个性

鲁迅先生曾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中国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1908年民族危亡之际,鲁迅先生疾呼“立人”来革新自强。如果思想都被奴役,人已经失去了个体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谈思想的觉醒和民族自强。

陈平原教授也在《六说文学教育》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连语文课都严丝合缝、板上钉钉,绝非好事情”“科技发展了,但传统教育重‘个体讲‘熏陶的宗旨,依然有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及其发展的根本,竭力发掘个性中良好的倾向和特质,培育并使之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助推因子,是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需要担负起来的责任。

在“读”中延拓思想,在“思”中提升思维品质,促生真正的个性化阅读体悟。从课内精读到自读、略读,延伸至课外推荐阅读。在丰富、广阔的文字与思想间采撷、驰骋,拓展精神疆界,磨砺理解力,提升感受力,形成个性鲜明的独立阅读能力。

注重阅读感受、领悟的展示和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促生新的见解,激发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思辨性、质疑性的阅读体悟,以此提升学生学科思维品质,使之逐步具备自主阅读、深度阅读的思维条件和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无法逃避阅读方法的教授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无法穿过层层叠叠的阅读习题直奔享受阅读的纯真理想。然而,在目光触及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心更贴近文字本身,在纷繁多元、文辞多样的文学世界中体味情思、沉悟理趣、陶醉美景、感悟人世……

文字的阅读关乎素养、审美、精神、情怀……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在语言文字汇成的文学世界里感受到乐趣,发现美、享受美,获得属于个体生命意义上的价值和意义,是语文阅读教学要追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沈韬.阅读教学论[M].东方出版社,2016:9.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3]王本华.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的阅读设计和教学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8(9):12-13.

[4]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5]鲁迅.文化偏至论[J].河南,1908,8.

[6]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M].东方出版社,2016:166-169.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文字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梦中的文字
文学小说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