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理论

2021-08-23 11:24彭渭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4期

彭渭荣

【摘要】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流于表层,缺乏规范和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班级“显性文化”的布置规范,把管理学的相应知识嫁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构建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五个维度。班级“显性文化”确定后,探索有效路径,分阶段将班级文化内化成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品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班级特色文化;CIS班级形象识别系统;五重识别维度

一、CIS班级识别系统提出的背景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出“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在新时代下,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承载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所以,基础教育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这个根本任务的落实,必须发挥具体践行基础单元的功能,也就是具有践行意义的优良班级文化的形成。

笔者在外出学习交流参观的实践中,发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流于表层,缺乏规范和相应的理论支撑。班主任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1.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有效规划,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比较单一、片面、缺乏特色。往往因看重表层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忽视了表层文化向幔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转化路径研究,导致班级文化缺乏真正内涵,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让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形成有效的促进。

2.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相对单一。基于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和思路,班主任通常拥有决定性的权限和地位,学生和家长则往往被排除在建设主体之外,这就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相对单一。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内容、管理细则、活动组织等基本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而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遭到严重限制,学生处于被动管理的位置。这必然会压抑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影响班级文化的接受度。

3.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所以,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科学的规划。但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很多班级在文化建设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过于简单,文化内涵的建设途径也比较单一,很多后续管理措施不到位,这显然是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

二、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价值

目前,CIS班级形象识别理论在我国中小学班级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研究,关于识别系统的研究目前都是在商业领域和高职学段。本课题旨在借鉴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理论,结合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和优秀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和实践,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课程识别、公约识别五个维度,构建一套CIS班级形象识别系统(其中,CIS是英文Class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并通过这套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构建及实现路径的探究,为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导班主任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好自己班级的各种布置、学生成长发展品质活动、班级特色课程,并将自己班级的各种特征通过学生的行为、学校及社会活动向学校、家长、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打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班级文化,发展学生,也发展班主任,形成品牌效应,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五重视阀下的CIS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简介

所谓班级特色文化,可以概括为“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成员、家长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物质、精神氛围、文化制度等元素,逐步在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全体成员认可和公共遵守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和共有集体舆论、学习风气、学习环境的总和。”班级特色文化是基于本班级家长的学历、经历、工作岗位以及班主任的学科特点、性格特点及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形成的。不同的班级因为班主任和家长、学生的差异性最终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而班级形象识别系统(CIS)是指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在此年龄段的心智发展规律和班级学生的成长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好自己班级的各种布置、学生成长发展品质活动、班级特色课程,并将自己班级的各种特征通过学生的行为、学校及社会活动向学校、家长、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统一的教育环境中对该班级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建立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班级、学校、社会的活动传达班级理念、班级学生个性特长,树立班级形象。班级形象的建立过程本质上就是具有个性特长学生的培养过程。CIS班级识别系统主要由以下五个维度构成:

(一)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班级目标与定位、班级价值观念和文化系统、班级个性与内涵、班级理念、班级使命,是班级核心宗旨和价值观的体现。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情,而不同的学情就要求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一起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班级的班级理念。比如,有些班级成绩不是很理想,班级理念可能是偏向励志、学习进步类的。有些班级是重点班,班级的理念可能就是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等。不同的学段,班级理念也不同,比如,小学低年级,班级理念更多的是健康快乐成长,而高年级,比如,初三、高三的班级理念就基本与升学有关。一个班级建立后,班级理念就体现了整个班在一个学习周期内最核心的目标和价值观。

(二)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是指在班级理念基础上所形成的用以实践班级理念及规范班级学生行为,并形成对外活动统一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称。

行为识别主要是班级对于纪律、学习、情感的规定,它代表班级的执行力和规范性。也就是說,理念识别是教师想打造什么样的班级,那么,行为识别就是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达到。行为识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理念识别的动态表现形式。一种就是在班级内,培养优秀的班干部团队,建立在课堂、课外、宿舍等方面的规范,通过不断地纠正错误和表扬进步的过程,达到提升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另外一种则是班级在校内外各种活动的表现,通过这些活动体现班级的各种特质,从而达到提升班级在其它班级、家长、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对外的行为识别实质是对内行为识别的展示、延伸。行为识别是统一的,是在班级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确定,全体家长、教师、学生去执行。比如,一个班级在建班之初,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班级的理念在短期内会确定为在某个时间段内去赶超第一的班级,相应的行为识别规范也主要在学习方面。行为识别同时也是动态发展的,一旦班级理念发生改变,相应的行为体系也会随着变化。上例中,如果班级成绩一旦上去,班级理念就会变为追求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相应的行为识别体系也必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