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动物园

2021-08-23 02:21叶倩雯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志军红山动物园

叶倩雯

出逃的豹子、迁徙的大象、伤人的老虎……接二连三的新闻让大众开始高度关注野生动物,也让中国形形色色的动物园揭开神秘面纱。

位于南京的红山森林动物园是全国知名的网红动物园,40元的门票多年未变。2011年,在园长沈志军的坚持下,园内取消了动物表演。2014年,又取消了销售供游客投喂动物用的饲料。他们尝试各种“丰容”(enrichment,是指圈养环境中丰富野生动物生活的一种技术工作,以达到提升动物生活趣味、满足其心理需求、让动物展示出更多自然行为的目的),大大提升了动物的幸福感。

最近,纪录片《开园啦萌友》面世,五集短片分别从动物的生老病死和饲养救助入手,向我们徐徐展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人类的观念变化可以为野生动物带来什么。

好的动物园需要良心

人类饲养动物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史前,但“动物园”的历史并不漫长,其原型是17世纪欧洲贵族的私人后花园。后来随着18、19世纪博物学兴起,人类开始深入地研究动物,并试图模仿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现代意义上的动物园就这样出现了。在今天,动物园已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好的动物园不仅承载着游乐园的功能,还是研究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机构。

动物园设计师张恩权的文章《动物园的发展历史》介绍:“1993年,世界动物园组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保存委员会联合制定了《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在这一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全世界的动物园成了进行科学研究、供大众欣赏并进行科普和宣传教育的场所。”

2008年调到红山动物园任园长时,沈志军只有37岁,原本学习园林的他,最初抱着和大部分人差不多的态度,认为动物保护就是让物种能够存活。直到他看见长期圈养的动物一个个目光涣散、不敢和人对视的样子,才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动物做点什么。

沈志军回忆说:“我很大一部分的改变缘于我的孩子。我调到动物园的时候他刚满10岁,我跟他炫耀说今后每个周末我都可以带他到动物园去玩。他却跟我说,‘我都这么大了,还去动物园干吗?我开始思考动物园到底怎么了,对一个孩子都失去了吸引力。”

一转眼,沈志军在红山动物园干了13年,他从一个对动物一无所知的园林人转变为“百兽之王”。“我们的工作用我儿子的话来说就是用爱发电,”沈志军介绍,“这个行业很多时候都是憑良心,动物园怎么对待动物并没有成熟的规范。很多时候我们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套比较正确的保护动物的方式,游客却会说,某某动物园怎么就有表演(而你们就没有)呢,会让人有无力感。”即便如此,沈志军也从来没想过恢复动物表演。“我觉得要做一个好的动物园,就应该用行动来说话。”沈志军说,“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公众,而不是迎合。”

科普作家、动物园爱好者花蚀在《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一书中,将红山动物园称为“华东乃至全国最好的公立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所有展区中,有两个尤为精彩,一个是獐麂坡,一个是亚洲灵长区。这两个展区的建造方式完全不同,但都导向了同一个结果:给动物营造自然的环境,展现自然行为。”

至于什么是好的动物园,花蚀提出的标准与沈志军等人不谋而合。“好的动物园不仅会让游客获得愉悦和知识,还会最终让人将所有收获和感悟体现于日常行为的改善;这种行为的改变会减小对环境的压力,从而让人类和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都能更长久地存活在地球上。”

保护动物也是人类的自我实现

纪录片《开园啦萌友》的拍摄正是缘于红山动物园遭遇的“困境”。2021年初,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发表了以红山动物园为故事主角的《孤独矗立的动物园》,作者走访动物园之后用了“孤独矗立”来形容它的状态,打动了很多人。但在制片人赖章萍看来,如果不通过影像,人们很难建立对动物生存环境的认识,更看不到动物们得到精细照顾后展现的从容与自信。

最初,导演张凯茵对这个项目有些犹豫,呈现动物的故事是巨大的挑战,“动物不会配合你”。何况,由于安全问题,整个拍摄过程都是隔着笼子进行的,但又要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更是对拍摄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但真正进入拍摄后,红山的动物展现出的天然风貌令团队感到惊喜和震撼。那里的动物自信、优美,特殊设计的场馆让人们学会平视甚至仰视动物,让动物拥有安全感,从而展现出在野外生活才有的天性。

《开园啦萌友》想做的不仅是输出一种“保护动物”的价值观。在展现人类的付出时,他们也在讲述动物的“回馈”。动物保护从来不是人类单向的付出,在与动物和自然的相处中,人们更能获得万物有灵且美的启示。

1998年,副园长李梅荣进入红山动物园。他回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饲养鹦鹉,我见过鹦鹉努力地从嗉囊吐出半消化的食糜喂给一只生病的同伴,也见过猩猩分娩后,将婴儿的头整个含在嘴里用力吸,用这种办法清理婴儿口腔里的黏液和羊水,一口一口吃掉胎衣。动物也有友爱、怜悯、悲伤、思念,动物的母爱一点也不亚于人类。”他还认为,中国是个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丰富是指种类丰富,数量上不一定丰富。从业25年来,李梅荣直观地感受到珍稀动物在持续减少。

为了更好地传递动物保护的理念,《开园啦萌友》摄制组选择了并不“完美”的拍摄对象:让相当于人类90岁高龄的马来熊“老马”、三条腿的豹子“越越”、叛逃家族的细尾獴“无名氏”、怀孕的前任狼后“啡啡”等远离公众视线甚至存在残缺和遗憾的动物做纪录片的主角。

五集纪录片涉及不同的动物保护主题:动物养老、本土动物保护、疾病治疗、物种延续等,但核心的主题则是爱与尊重。饲养员彭培拉把对自己家中老人的情感投射到“老马”身上,从动物的晚年看到了老人的困境,将对动物的关爱上升为对生命的尊重。有网友评价这部纪录片:“没有把动物美颜化和萌化,它们的不完美因爱而变得完美。”

不应让野生动物“信任”人类

现状总是有喜有忧,李梅荣说:“中国动物园行业较之国际一些优秀同行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动物园的主管部门并不明确。不同省份,动物园主管部门可能不一样,即使一个省内,主管部门也可能不同。动物园在城市功能定位上也不明确。动物园是公益性的还是营利性的机构没有统一的认识。”

沈志军认为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研究,由于中国的动物研究基础薄弱,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不多,缺乏健康动物身体的各种指标和参数。为此,红山动物园与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让一些饲养员回到动物的野外栖息地研究学习。“中国人是很勤奋的,也是很好学的。只要树立了理念,应该很快就会发展起来。”

陈月龙是《开园啦萌友》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这位1988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已是资深的野生动物救助专家。镜头里的陈月龙梳着小辫,一副生人莫近的样子,却温柔地抱着刚出生的狗獾宝宝喂奶。片子借陈月龙同事之口讲出他的日常:“生活里几乎只有动物,最常说的话是,有这个时间留给动物不好吗?”“比起我入行的时候,公众保护动物的意识大大提升了。我们这里救助的动物很多都是普通人发现后送来的。”陈月龙说。

与动物园的其他场馆不同,在救护中心,野生动物没有名字,有名字意味着人格化,而这里的工作重心是救助野生动物,并将它们放归自然。饲养员需要十分小心地接触动物,不能与它们产生感情。有时候谈到自己救助过的动物,陈月龙会用惋惜的口吻说:“可惜了,它开始信任人类了,可能只能养在动物园了。”

陳月龙需要不断面对死亡,“我所做的就是尽可能救活它们,每天来我们这里有大量的动物,没有一只是没有问题的。”除此之外,饲养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模拟野外的环境,教会动物们生存技能。

就拿喂食这件事来说,陈月龙和同事会把动物分为两组,不能放归的就尽可能精心饲养,让它们恢复健康,可以放归的则不能喂得太饱。除此之外,还需要以各种方式为动物营造类似于野外的生存环境,让它们依靠天性努力找到食物。

另一方面,陈月龙也发现人们对身边的动物感到陌生,“如果他们不了解身边的动物,又怎么谈得上真正地保护它们呢?”红山动物园经常会举行具有仪式感的野生动物放归活动,如果动物没有恋恋不舍,而是很快逃开,则证明救助是成功的。当一个孩子亲眼看见自己身边的野生动物被救助并放归,他的心里就可能种下一颗保护动物的种子。

猜你喜欢
志军红山动物园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红山蚁的仆人
红山蚁的伏击战
神奇的“魔力语”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展
我家的动物园
当好小记者
观察也要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