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铁的纪律铸就廉洁政权

2021-08-23 02:20刘成婧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玉璧陕甘宁边区延安

刘成婧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年,积极倡导并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些人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再加上受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部分党员对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绪”。

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在抗战中仍继续坚持反动立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腐蚀破坏共产党及其革命政权,给党组织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同时,1938年3月,党组织为团结一切革命分子、扩大党的组织力量,扩大了党员发展的对象及地区范围,缩短了入党分子考察期,对一些特殊情况甚至可以取消候补期。党组织的迅速扩大在增強我党政治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党员成分复杂,在党内滋生了非无产阶级意识,一些新党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面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党员存在着腐化的可能,而且一些敌人的奸细、特务也会趁机混入党组织,破坏组织的纯洁性。”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介绍,这些情况对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面临上述严峻形势,共产党坚持用铁的纪律锤炼党员干部,陕甘宁边区政府经受住种种考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延安时期纪律建党的历史经验也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设立法规制度,开创廉洁风气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里陈列着一部部政策文件。其中,展墙上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八条写着:“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去掉引言一共有二十一条,在边区具有根本大法性质。从第八条可以看出,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反腐倡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讲解员说道。

事实上,延安时期强调廉洁纪律的文件还有很多。

1935年12月,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仅两个月,就重申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下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开创了中共中央及主力红军初到陕甘宁边区清正廉洁的风气。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纲领第四条指出,要“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

随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又相继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政务公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实行廉洁政治和惩治贪污腐败做出具体规定,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廉政制度体系。

例如,1938年8月制定的《惩治贪污暂行条例》不仅列举了以贪污论罪的行为,还根据贪污数目及其影响设立了详尽的惩罚等级:“贪污数目在五百元以上者,处死刑或五年以上之有期徒刑……贪污数目在一百元以下者,处一年以上之有期徒刑或苦役。”

“这一系列廉政治理制度、监督防范制度和惩戒制度都具有务实管用的共同特征。这些制度规定不但保障了廉洁政策的高效执行,也使边区的廉政建设逐渐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李景平说道。

除了出台一系列制度,我党还以职能机构为抓手,将制度、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发挥了纪律执行的功效。

1945年6月,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新设“党的监督机关”一章,对各级监察委员会机构设置、任务、职权等作出明确规定。虽然中共七大并未选举产生党的监察委员会,但修订党章仍对党内监督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意义。

李景平表示:“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体制:中央有党务委员会,统领全党的纪检工作。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均有监察委员会,监督党的机关、干部、党员行为,党内监督体系的初步形成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严惩违纪干部,建立纪律之师

“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对于黄克功案件的处理,毛泽东曾这样回信。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铸魂——延安时期的从严治党”主题展览中,毛泽东的回信全文以白色印刷体呈现在展板上,这句加粗标黄的话显得十分醒目。

1937年,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立下无数战功的红军干部黄克功,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案件发生后,有人提出抗战时期应当珍惜人才,留下黄克功的性命,让他去战场杀敌。黄克功本人也写信给毛泽东,希望毛主席能看在自己过去功绩的份上网开一面。

然而,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黄克功最终被判处死刑。他临刑前,毛泽东派人将上述亲笔信送到公审大会现场,要求当着黄克功和群众的面宣读,再次强调了共产党的纪律。

“基本上所有人来参观时,我们都会专门讲解这句话。”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指着展板告诉记者,“大家听完之后都感叹,共产党当时确实是很严明、很讲纪律的。”

同样因违法乱纪被处以极刑的还有曾经的战斗英雄肖玉璧。

1940年,毛泽东前往中央医院看望住院治疗的干部战士时,看到了身上满是伤疤的肖玉璧。为了让肖玉璧尽快养好身体,毛泽东把自己每天半斤牛奶的份额让给了他,并叮嘱医护人员照顾好他。

然而,肖玉璧康复出院后,因不满组织安排他到家乡清涧县任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的决定,加之受到国民党的金钱诱惑,遂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克扣公款。甚至还把根据地奇缺的粮、油偷偷倒卖给国民党军队,从中牟利。最终,肖玉璧的贪污行为被发现,他仓皇出逃,在盐池被逮捕。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经审查认为,肖玉璧身为边区公务人员,不能尽职责、廉洁奉公,利用职位实行贪污,克扣公款3050元,并携带款项和税票逃跑,叛变革命,据《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应处死刑。

在肖玉璧案的展陈区域,一个巨大的铁拳手中从地面拔起一把莠草,铁拳雕塑下方的红字十分显眼,这是1942年《解放日报》发表的评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

延安时期,除了被判处死刑的黄克功、肖玉璧,其他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也纷纷被严厉查处。

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的某团政委刘振球居功自傲,漠视上级命令、欺凌下级干部,甚至经常拔出手枪恫吓下属,以至于短短4个月中,他的团里逃跑了8名干部。同时,刘振球还“经常拿公款购买私人奢侈品,几个月中,此类费用在300元左右,又将公款240元私吞”。

1939年,这个曾经的革命功臣被开除党籍并受到法律制裁。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的胡耀邦,还针对此案专门写了“拥护开除刘振球的党籍,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的主题评论。

同年,刘力功也被开除党籍。他1938年入党,毕业时,党组织安排他去基层锻炼,他却坚持要进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组织找他进行过7次谈话,他却始终拒绝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最后,中央党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其党籍,并向全党公布。

在《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中,陈云指出:“真正遵守纪律,就要迅速确切地执行党的决议。”

延安时期,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基本立场,对党员做出了更为严苛的规定。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就规定了“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此后,我党也规定,党员的违规违纪行为将受到党纪和法律的双重制裁。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1月至1941年6月,陕甘宁边区20个县就审理了235起贪污案件。同时,对查处的腐败分子都在《解放日报》上公开曝光,起到了强大的震慑警示作用。

“这一系列案件的查处,在延安及广大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产生了强烈反响,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政府公正无私、纪律严明、严格执纪的良好形象,营造了民主平等、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李景平说。

领导干部作表率,坚持优良作风

“与龄老弟: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使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1937年,朱德老家四川仪陇遇上旱灾,家人生活艰难,然而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他却身无分文,只好写下这封信,请求家乡好友戴与龄的帮助。

“在如此困苦的情况下,革命先辈们还在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不懈奋斗、无私奉献,这种对党忠诚的品质也感召着身为纪检监察干部的我们。我们不仅自己要践行这一政治品质,也要监督其他共产党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市纪检监察干部刘茹之讲述了朱德的故事。她告诉记者,为了弘扬革命精神,引导党员干部修身正德、律己守廉,延安市纪委监委还利用红色资源建立了党史学习教育“五堂课”,由纪检监察干部们现场“讲课”。杨家岭革命旧址七大礼堂就是“忠诚”主题课堂的举办地。

随后,记者跟随刘茹之行至毛泽东旧居。从旧居向山坡下俯瞰,一片菜地映入眼帘,不少游客正在菜地前拍照留念。

延安时期,物资匮乏,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吃的是小米饭,住的是土窑洞,从不搞特殊。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共产党领导人也积极参与,亲力亲为,这片菜地就是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中抽空开垦出来的。

共产党之所以深得民心,陕甘宁边区政府之所以能成为最廉洁、最有效率的政府,除了法规制度严格落实的缘故,也离不开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带头示范作用。

除了亲自开荒种菜的毛泽东,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也成了纺线能手;朱德常常天不亮就背着箩筐去拾粪,续范亭写诗称赞他道:“时人未識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1940年5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侨慰劳团”回国慰问考察,蒋介石为了获得其经济支持,在重庆大摆筵席接待陈嘉庚等人,一顿饭就吃了800大洋。

随后,陈嘉庚赴延安考察。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他,此外,饭桌上还有一只老母鸡。毛泽东解释道:“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

陈嘉庚得知这顿饭只花了几毛钱时,不由感慨道:“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在延安待了短短几天,陈嘉庚对共产党的态度迅速从怀疑转为信任。离开延安后,他在国内外大力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并向海外华侨疾呼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延安时期,在严明的纪律规章和领导人的带头垂范作用下,共产党员队伍得到进一步锤炼,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延安精神也成为我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8年5月27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拉开了帷幕。

猜你喜欢
玉璧陕甘宁边区延安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吉庆祥瑞的东汉吉语璧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由英雄到罪犯的蜕变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