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教育视角下翻译教材编写的探讨

2021-08-23 06:23刘美灵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刘美灵

摘要:随着高校课程思政的新形势的出现,以及翻译教材编写体系不断成熟,将思政教育融入翻译教材编写已经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事情。首先,本文研究了当前国内翻译教材编写的现状;其次,分析了思政教育对翻译教材编写的现实意义;最后,针对思政教育如何融入翻译教材编写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翻译教材编写;思政教育;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6-0079-02

社会主义新时期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1],对此高校逐步开展将学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方面的教材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要注重培养翻译能力,而且也要注意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语言文化素养。因此,如何发挥翻译教材的思政育人功能,取得翻译能力与思政育人的双赢,是每一位翻译教材编写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

1翻译教材编写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翻译教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各种这样的翻译教材,令人目不暇接。穆雷[2]指出新出版的教材虽然类型众多,内容丰富,但很难找到一本联系当代社会、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翻译教材。面对这一局面,不同的学者指出了翻译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在选材方面,有些教材大都偏向于文学类型,其词语、句子或者简单明了,或者晦涩难懂,根本无法适合不同水平阶段的翻译练习者。对此,王银泉[3]提出传统翻译教材多侧重文学翻译,造成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运用严重脱节,因此很难培养出能力多元化的翻译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外交流的需求。

在译例方面,当前不少教材选用的译例都是东拼西凑,甚至大量雷同,读来味同嚼蜡,缺乏独创性。此外,叶红卫[4]指出许多翻译教材只是将译例简单的罗列出来,而后进行一两句话的点评,学生看后仍然没能了解翻译思路、提高翻譯能力。译例不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缺乏详细的翻译思路讲解,未能给学习者带来实质性的启发和指引。

在练习方面,有些教材的编写者只注重教材的讲解等主体部分,却忽视了学生的课后练习,缺少了学习中巩固的环节。张美芳[5]对中国翻译教材进行了全方面调查研究,其中有11%的人认为现有翻译教材中练习形式单一,练习数量不够。编者们没有给予练习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练习空有其名,未能真正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翻译教材是翻译教学内容的体现,也是教师展示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工具。可以说,翻译教材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翻译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翻译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好好反思,总结不足并加以改正。

2思政教育对翻译教材编写的现实意义

翻译教材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习者,让其通过亲身翻译实践形成文化认同,达到翻译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有利于实现民族发展,更有利于促进群体和谐共存,因此,在编写翻译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翻译教材编写的必备要素,首先,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其次,它可以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后,它还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喜爱中华文化,并传播中华文化。

2.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在翻译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割裂育德和育才的内在联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当代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6]。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教材可以使自己增长翻译知识、提升翻译能力,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大学生的个人道德观、社会责任感等多多少少都会在上学期间受到影响,翻译教材中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承载者。因此,为了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翻译人才,教材编写者在注重育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育德的重要性,将育德与育才的教育观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翻译人才。

2.2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多数学生过于看重分数、奖学金、外形外貌、他人认可等关乎自身利益的外在因素,从而经常面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翻译教材可以成为传播健康信息的重要载体。翻译教材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自身特点与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翻译教材,使学生不再迷茫,秉承积极乐观的敬业精神,为我国的翻译事业、跨文化交际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3有利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建设的源动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根基。从现实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得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成价值理念能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我们要学习本国文化,理解本土文化,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7]。对此,翻译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认同喜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思政教育融入翻译教材编写中的实施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教材编写体系的建设是翻译教学工作中的重大任务,其关系到当代中国翻译人才的德育培养。针对翻译教材编写体系的现状,以及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主题、译例、练习这三方面,将思政教育资源自然巧妙的贯穿于翻译教材编写中,形成翻译知识与人格培养相互结合、翻译技能与价值形成相互促进的翻译教材编写体系。

3.1主题思政育人

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某一主题展开。翻译教材中各式各样的主题是思政教育最好的表达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素材以不同主题贯穿于翻译教材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人文素养。这里以彭长江[8]等人编写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为例,该书以地理、人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16个主题构成全书,每一个主题以两篇英译汉和汉译英选文为中心展开翻译问题的讨论,其中汉译英的选文中有很多涉及到传播中华文化、介绍名人优秀品质、政治思想等话题,学习这样的教材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进行翻译教材编写时,可以参考这样的模式:首先,以不同主题为单位,精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时代意义与实用价值的典型性的选文;其次,围绕选文展开翻译问题的讨论,最后再进行相关翻译的练习。

翻译教材的编写需要注重母语文化素养的积累及其与翻译结合的重要性,围绕所授主题不断挖掘和提取思政翻译素材,精选中华经典作品中饱含深厚哲理的文化语言,如诗词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引导学生解读原语文化,深刻理解原语翻译的要旨,完成相应的翻译。

3.2译例思政育人

翻译教材中的举例不止要考虑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9],如果译例琐碎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宜采用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渗透心灵的思政化和优质化相结合的翻译译例。例如在陈宏薇教授[10]编写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中用到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来讲解汉译英中对偶句的翻译,在翻译的讲解中弘扬了中国传统美德中“谦虚”品质;又如编者引用了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来讲解汉译英排比句的翻译,译例不仅帮助学生回忆了中学时代的经典课文,而且再次引发学生去思考在这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去珍惜时间。

翻译教材中的译例应具有启发性、情境性、实用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基于译例,做到教材的思政化和优质化,在翻译实践中归纳,再概括总结,提炼翻译方法、原则与策略,实现从实践到理論的升华。

3.3练习思政育人

教材要重视练习的设计。练习是翻译教材中重要的部分,其扮演了巩固和运用知识的角色。翻译练习的呈现也应该注重趣味性、多样性以及思想性。将翻译知识传达的情感价值反映在翻译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翻译教材中的练习可以设置为篇章练习,以中国习俗、人文科技、传统文化、人物历史、政治经济等为主要内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开展翻译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首先,在翻译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搜索、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文和科学技术,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深厚和科技发展进步,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再者,通过翻译练习的训练,学生查阅、讨论、思考,并进行一遍遍的译改,这个过程可以磨砺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耐心,教会学生勇于尝试、不言放弃,最终获得成功。

翻译教材可以使翻译人才在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丰富翻译经验、提升翻译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自主练习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融入翻译练习,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钻研、反复实践、不断体悟,获取新的知识。

4结语

思政教育的融入,保障了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助于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培育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结合当今翻译教材编写的现状,本文将思政教育融入翻译教材编写中,通过主题育人、译例育人、练习育人,实现翻译能力与思政教育的互促与双赢,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12.

[3]王银泉.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J].外语界,2009(2):42-49.

[4]叶红卫,刘金龙.英汉翻译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4(8):74-76.

[5]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76-81.

[7]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3-66.

[8]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代正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探索[J].上海翻译,2020(6):61-65.

[10]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