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习友:舍己救人的“爱民模范”

2021-08-23 14:49郭照东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6期
关键词:激流险情战友

郭照东

盛习友于1945年出生在安徽省肥西县烟墩乡枣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由于家庭生活无济,盛习友那刚满两个月的妹妹就被迫卖给了别人家。不久,父母也因贫苦生活的煎熬,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撇下盛习友兄弟两人。

1949年1月,肥西地区解放,盛习友进入了学校读书。1958年夏季的一天,盛习友和同村的几位同学一道上学。他们边走边聊,突然听到呼救声,盛习友慌忙迎着呼救声的方位飞快地跑过去,只见一位小同学正在水塘里挣扎。盛习友衣服顾不得脱,便跳入水中,把那位小同学救上岸来。当村里的群众和学校的老师夸奖他时,他只是微笑一下说:“见到别人落水,我怎能不去救。这是件应该做的事,不值一提。”

1964年3月,盛习友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济南军区某部“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当战士。他努力学习政治,刻苦进行军事训练,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在军事上,步兵的五大技术,他样样过得硬。在武装泅渡训练中,他在全连第一个突破万米大关,被战友们称为“水上蛟龙”。在坑道施工中,险情会经常突然出现,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盛习友总是冲在前。一次,盛习友和战士夏学军两人在炮响之后,进入坑道检查险情。他俩不顾呛人的火药味和不断掉落的碎石,一丝不苟地检查,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险情。就在夏学军排除一块险石时,盛习友突然发现在夏学军的头顶上,一块百十来斤重的石块被震动,眼看就要掉下来。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猛地将夏学军推在一旁。小夏脱险了,他却被险石带落下来的碎石砸掉了安全帽,晕倒在地。他这种临危不惧救战友的行为,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

1969年7月17日,盛习友和战士们正紧张地在高山工地上施工。下午5点多钟,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鸣电闪,霎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四面群山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雨雾中。忽然,从山脚下传来了呼救声。盛习友闻声向山脚下的巴漏河眺望,只见巨大的山洪奔腾而下,几名年轻姑娘、妇女在河中遇险呼喊。他猛地甩掉了头上的安全帽,招呼身边的战友一起向山下飞奔,一到河边,就纵身跳进了翻滚的激流中。

被卷进激流中的是章丘县胡山公社兴隆大队的9名女社员。她们从田间回村,正走在巴漏河中间时,遇上了凶猛的山洪。盛习友和战友以及当地的群众一起,很快救出了6名社员。之后,盛习友发现社员李凤兰被卷入旋涡,又向她游去,盛习友托着李凤兰,拼命把她往岸边推。岸上的群众向他伸过一把锄头,急促地喊他:“快上!快上!”盛习友把李凤兰猛地一举,让她抓住锄头,李凤兰脱险了。岸上群众催促盛习友赶快上岸,盛习友为继续抢救其他遇险社员,又转身向激流游去。这时,一个恶浪打来,盛习友被洪水吞噬了,牺牲时年仅24岁。

1971年5月24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军委授予盛习友“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号召全军向盛习友学习。全国各大报刊都相继报道了盛习友的事迹。

“为人民操心最情愿,为人民斗争最幸福,為人民吃苦最愉快,为人民献身最光荣。”这是盛习友在日记中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表达了“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为了永远铭记这位爱民模范的崇高精神,在他家乡所在的合肥市,有一条横跨滨湖新区、经开区、政务区和高新区的美丽大道,被命名为“习友路”。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猜你喜欢
激流险情战友
我将赤脚走向荒野
河北销售备战险情
《莽原激流》
战友是什么
逐激流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无言的战友
《家》:激流奔腾年代的一首长歌
基于模糊理论的拦河闸病险情分析及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