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下体教融合策略

2021-08-23 17:25王佳
考试周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学校体育

王佳

摘 要: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对体教结合的深度改革。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研究,对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背景、本质和意义等进行了较详实的论述,对体教融合的实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结合;学校体育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对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双向协调发展、帮助青年学生达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体教融合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体育在家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又忙着参加家长报的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等,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竞赛的时间不充分,机会、条件欠缺。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压缩和剥夺了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重视成绩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青少年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身心发展不均衡,如,近视眼高发低龄化趋势明显,还有身体灵活性差、体重超标等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思想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活动时间的不足,他们情绪无处宣泄,往往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家长、教师一说就行为过激,极端的现象偶有发生,造成了教师不敢管,家长不能说的畸形现象。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释放学生的压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家庭怎样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已成为教师需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后备人才遭遇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理念,即体育后备人才经选拔后,进入专门的学校进行专项培训。虽然也培养了很多的出色运动员,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运动员脱离基础文化教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考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素质标准要求的提高,这些运动员在退役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受教育会遭遇困境。虽然运动水平高,但要文化课成绩达不到高等教育的标准,这部分运动员在深造就业等方面很困难。他们只能想办法“特招”或自己创业,最终导致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很难,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遇到了很多问题。并且,由于有思想包袱,运动员在训练时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许多专项运动的训练工作难以开展,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三)体育强国,健康第一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虽然“健康第一”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实际上只停留在口头。近几年,由于体育分值的增加,学校对体育课稍有重视,但没有调动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角度看,让“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每位家长,每位教师的心里,让体育运动和竞赛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广泛开展,才能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不良局面。

二、 体教融合理念的本质和意义

(一)体教融合是新时期体育教育和体育竞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体教融合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准确认识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差异,尤其是体教结合的弊端和不足,在实施体教融合过程中逐步加以改善。第二,认真领会体育强国的深刻含义,明确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考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第三,明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何在学校培养更优秀的体育人才、优秀运动员,储备和发展具有良好运动素质的人才,为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打好基础。

(二)充分认识体教融合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1. 很明显,体教结合最初是脱离基础文化教育的专项训练。随着時代的进步,体教结合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专项运动员的基础文化底子薄,就业和深造的空间有限,复员后就业择业途径少,限制了招生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新时期体教融合在保证运动员有专项训练时间的同时,弥补了学生文化课基础知识不足的短板,使学习和训练两不误,给运动员以后的深造铺路,让运动员能看到更广阔的前景。

学校体育主要以课本、课外活动、大课间的形式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以学校名义开展的各种比赛,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水平的需求。如果将较高水平的运动项目训练,融合到校园内的训练比赛,既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更符合青少年追求刺激、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减轻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而造成的心理负担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作用,意义深远。

2. 体教融合在学校的全面开展,是面向每位学生的,尤其是竞赛项目,对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教融合强调学生人人参与,变欣赏比赛为参与比赛、享受比赛,并分享比赛带来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训练、主动参与的热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学生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体育常识、竞赛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新时期要求学生“人格健全,锤炼意志”,体教融合下的体育教育恰好符合这一要求,会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精神饱满、豁达乐观、朝气蓬勃的合格公民。由于许多竞赛项目在学校举行,参与比赛的人数众多,教师挖掘许多有运动天赋的特长生,

能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的难题,并且使专项运动队员能在学校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为以后的深造就业等储备知识。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训练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3. 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协调统一是竞技体育项目的特点,也是学校体育的短板,体教融合可以补齐短板。现行学校教育模式下,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外未曾参加班级间、校际间或更高一级的竞技比赛,体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全面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更是纸上谈兵。许多竞赛项目代表队以团队的形式组建,如,篮球、足球、接力等。通过比赛了解对手,尊重对手,加深友谊,团结协作,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途径之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在赛场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学生的集体观念会更加强化,只有团结、友爱植入学生的心灵,才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学校体育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