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基料化栽培食用菌生产技术

2021-08-23 02:43黎海兵
新农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生产技术食用菌秸秆

黎海兵

关键词:秸秆;基料化栽培;食用菌;生产技术

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对于菌类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会降低食用菌成本,增加生产利润。本文以平菇为例,针对秸秆基料化培养食用菌的相关生产技术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1 配料配置

平菇配料时主要使用玉米芯,有两种添加模式,第一种是添加85%的玉米芯,再添加10%麦麸、2%的豆粉以及3%的石灰;第二种是添加79%的玉米芯,再添加18%的麦麸,剩余都一样,其中豆粉的作用是完善微生物生长的环境,而石灰的作用是杀菌,将其中的一些细菌杀死。

2 装袋灭菌

配料调配好后进行装袋,并且在当天就需要完成灭菌工作,然后将灭菌完成的料袋放到无菌室,将其冷却到常温之后就可进行接种工作。目前使用的灭菌主要是高温灭菌法,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且操作相对简单,对于病菌的杀伤效果也非常好。

3 接种

接种工作在接种室或者接种箱进行,可有效避免一些杂菌进入培养基中,进而影响平菇菌种的生长。首先,在接种之前需要对接种工具以及接种袋进行表面消毒,一般消毒的方式是用3%来苏儿溶液或0.2%新洁尔灭溶液进行擦拭消毒。消毒后正式接种。而在接种工作开始之前需要用75%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将手部以及周围的90%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接种的量一般是3%~5%,而接种的形式则是两头接种,完成接种之后扎紧袋口。

4 菌丝培养

完成接种后,菌丝的培养需要在培养室内进行,菌袋要按照单排堆叠的方式放到培养架上,其主要是为了给平菇的生产制造一个优质的环境。在进行堆叠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培养室的利用率,高度不能低于6层,同时高度也不能高于8层,否则位于堆叠中心的菌袋其温度会增加,进而影响菌丝生长,甚至会造成菌丝死亡。同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强化室内通风,这是保障菌丝进行生长的基础。此外,温度以及湿度控制也是核心内容。

5 出菇管理

在20~35天之后,菌丝就会长满整个菌袋,此时就可以进行出菇管理了。这时需要将菌袋按照单行的形式摆放5~10层,每两个垛行之间要留出一个60厘米的过道。在培养的初期,保障温度低于20℃,同时还需保持较大的温差,利于原基形成;在其形成后就需要将温度控制在 20~25℃,因为这个温度是菌种生长的适宜温度。而在子实体形成的初期,要不断进行加湿操作,每一次浇水的量要少但是频率要高,这样才可有效将整个空气的湿度维持在90%左右,利于蘑菇生长。当菌盖生长到1~2厘米之后,要在距離的平菇较远的地方对菇体进行喷水,这会保障菇体水分的吸收,但是却不至于影响菌袋的湿度。在菇体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要慢慢地加大通风量,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6 采收

平菇在菌盖边缘还没有完全展开时进行采收,在采收之前需要进行喷水,这可以保障菌盖的新鲜度。

7 转潮管理

首先,清除残菇、死菇以及烂菇,保障新生长的菇体不会被感染;其次,需要对培养室停水1~2天,温度控制在20~24℃,保持整个室内湿度80%左右即可。最后对于失水比较多的菌袋要及时补水,如果需要,还可以补充一些营养水。第二波的菇潮一般在10~12天后出现,而整个平菇生产可以进行3~4次。

总而言之,秸秆在食用菌生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因此,要强化秸秆的应用,不仅可促进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生产技术食用菌秸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无公害苗菜生产技术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