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西域烽燧功能探析

2021-08-23 23:51娜仁高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3期
关键词:汉代西域

摘 要:烽燧是我国古代边塞之地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设施之一,具有战事报警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汉代时,汉政府为维护西北边疆稳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沿孔雀河建烽燧。孔雀河烽燧群不仅提供军事预警,也保障屯田事业、邮驿往来和商旅的安全。

关键词:汉代;西域;孔雀河烽燧

烽燧也称“烽火台”“烟墩”“烽堠”“狼烟台”“烽台”等,是我国古代边塞之地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设施之一,战时有战事报警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学术界目前对烽燧的定义仍有诸多讨论:王国维主张“燧主昼,烽主夜”;陈梦家认为“烽主昼,燧主夜”①;贺昌群认为“烽燧非一名词,亦非同一作用之二物,烽者烽火,燧者亭燧,凡亭燧所在,即有烽火,故史籍中有连称烽燧”②。我国最早烽燧见于文献《史记·周本纪》中幽王烽火戏诸侯,说明至少在西周幽王时期就已存在烽燧③,从中也可看出烽燧在西周时期就用于战争,遇有敌情,即在烽火台上点燃烟火报警。

秦汉之际,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巴州是匈奴役使西域绿洲城邦的基地。汉代,这一地区和中原地区一直存在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朝与匈奴关系紧张,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开始凿空西域之旅(图1),开启了西域历史的新时代。前127—前119年,汉朝政府先后三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在河西设置四郡后,为打击匈奴势力,汉朝政府在“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④,并延伸至轮台。这一线正好是楼兰道所处的位置。

楼兰道指从玉门关、阳关西面越三陇沙,过阿奇克谷地和白龙堆,经土垠遗址(西汉居庐仓)或楼兰古城沿孔雀河岸与西域中道相连,或经LK遗址前往鄯善国与西域南道相连的交通路线。⑤西汉时期,匈奴人占据天山北麓,楼兰道在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维护西北边疆稳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汉政府进击匈奴,其势力逐渐减弱,同时,由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通,楼兰道逐渐失去其作用。至西晋时期,楼兰道基本被放弃,与之相关的孔雀河烽燧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孔雀河烽燧群分布于“丝绸之路”西域东段的楼兰道上。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孔雀河流域的干涸河床或山坡地上的孔雀河烽燧群就始修筑于汉朝时期。该烽燧群(图2)从尉犁县营盘古城北的营盘烽燧算起,以西依次发现脱西克烽燧、脱西克西烽燧、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卡勒塔烽燧、库木什烽燧、沙鲁瓦克烽燧、阿克吾尔地克烽燧、萨其该烽燧、孙基烽燧,亚克仑烽燧、苏盖提烽燧等11座烽燧(表1),东西长达150千米,是古楼兰道以西性质单纯、布局有序、分布较广的一组军事通信设施。①据考古调查,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烽燧受到不同程度风蚀,有的已倒塌;各烽燧之间间距5~10千米不等,烽体为方形,残高3~10米;形制为夯土及土块修筑而成,呈土墩状。②其构筑形式与敦煌汉长城烽燧相同,主要为土坯层间夹胡杨木、芦苇及红柳枝等,少量烽燧为夯土板筑。③

亭和障统称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亭也称亭燧④,是边塞体系中最基层的哨所,也是边防候望系统的核心,主要用于报警。出土于居延的《塞上烽火品约》汉简,即明确规定了烽燧报警的制度。⑤《墨子·号令》记载:“出候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说明了烽燧这种军事设施传递情报的方式。烽燧的点燃数量也和敌情变化有关系,敦煌出土691号汉简记载:望见敌人一人以上入塞,烦(燔)一责(积)薪,举二烽。夜二苣火,见十人以上在塞外,烦(燔)举如一人。□□望见虏五百人以上,若功(攻)亭,烦(燔)一责(积)薪,举三烽,夜三苣火。不满二千人以上,烦(燔)举如五百人同品。虏守亭烦(燔)举,昼举亭上烽,夜举离合火,次亭遂和烦(燔)举如品。⑥

孔雀河烽燧群始建于天汉元年(前100)左右,是汉王朝经略西域过程中,为保障在楼兰道干道邮驿通畅和军事预警而建设的自成体系的军事防卫预警系统。《前书音义》一书中介绍了烽燧报警方式:“边防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孔雀河烽燧群烽体也是用夯土及土块修筑成高台状,遇有敌情,燃薪草以示警。

在汉代烽燧是边塞军防中的基层军事机构,它的这个职能和作用从居延所出203号和204号简所记诏械可以看出,如(203)詔书:清塞下,谨候望,督烽火,虏即入,料度可备中,……禁止行者,便战斗具,驱逐田牧畜产,毋令居部界中。警备,毋为虏所诳利……

征和年间,桑弘羊建议汉武帝在轮台“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①,说明汉政府在西域不仅开展屯田,还筑造列亭等军事设施,以保障屯田事业、邮驿往来和商旅的安全。

西域屯田事实上也是以军事为前提,为军事服务,提供后勤保障,减少内地供应,实现自给。如在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车师时,“匈奴发骑田车师”②,“汉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之。其明年,匈奴怨诸国共击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③。在修建烽燧基础上,实行屯田体现出汉政府高明的战略眼光,也实现了屯田的经济收益和军事价值。在孔雀河烽燧群11处烽燧遗址中,阿克奥尔得克烽燧、萨其该烽燧附近均无村庄,但却有开垦的耕地。可见,应该是存在屯田区域的。

总之,孔雀河烽燧群是“丝绸之路”东段楼兰道上的重要文物遗存,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走向清晰、点线相连的重要长城资源。它东连玉门关、阳关,西接西域都护府治所乌垒城,在实施打击匈奴的战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政局的稳定、维护边防的安全和祖国的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孔雀河烽燧遗址不仅是汉代政府在西域建立起的一道军事防御屏障,也起到了服务于屯田和邮驿的作用,也是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该处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的一处最具代表性的军事通信、交通安全设施,对研究汉晋时期中央政权经营西域的历史、军事体系、东西方的交通、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娜仁高娃,女,蒙古族,新疆博湖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巴州区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文物修复与复原研究、文博研究等。

①陈梦家.汉简缀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9.

②贺昌群.烽燧考[M]//贺昌群.贺昌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5;贺先生观点被居延出土的《塞上烽火品约》和马圈湾汉简所证实,参见刘鹏,廖华力.汉代烽燧制度研究—以出土简牍为中心[J].鄂州大学学报,2015(7):22-24.

③翟少冬.敦煌烽燧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变迁[J].甘肃社会科学,2017(5):130.

④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73.

⑤巫新华.楼兰道—汉家最早开通的西域丝路[J].新疆艺术:汉文,2016(3):10.

①巫新华.楼兰道—汉家最早开通的西域丝路[J].新疆艺术:汉文,2016(3):10.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45.

③达吾力江·叶尔哈力克.汉武边塞与西域屯田—轮台、渠犁屯田考古发现初论[J].历史研究,2018(6):159.

④李岩云.论敦煌西湖汉长城沿线烽燧的设置原则[J].敦煌学辑刊,2103(2):104.

⑤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95.

⑥何双全.国际简牍学会会刊:第2号[M].台北:中国台北兰台出版社,1996:121-122.

①班固.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3912.

②班固.汉书:卷70:常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003.

③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3788.

猜你喜欢
汉代西域
张骞探西域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张骞通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