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愿为森林立言

2021-08-23 02:05陈斌
检察风云 2021年12期
关键词:神农架现代文明豹子

陈斌

本期客座总编辑

陈应松: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等,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等数十个奖项。

问:《森林沉默》开篇写道,咕噜山区的村民杀了一只豹子,正是这只豹子,激起了玃娃树上栖息的原始“兽性”。您这里写到的豹子,与《豹子最后的舞蹈》中的豹子,是同一只豹子吗?这只豹子放在本书开篇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陈应松(以下简称“陈”):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豹子本身是有宽阔的象征意味的。我在神农架听说过豹目珠的传说,说是豹子死时,眼珠入土,钻地三尺,形成豹目珠。此珠是镇山石,挖走后则山摇地动,此山就没了根基。无镇山之宝后,山里便灾难不断,从地震、泥石流,到修机场后飞机失事、鹰嘴岩劈断,在山顶开荒种地的麻古下不了山哀号而死,等等。这枚豹目珠可以发挥人的巨大想象。

问:看这本书,有时就像是在看一本无声书。蕺老泉、麻古和玃娃祖孙三代都没有对话,但他们的内心活动却相当丰富。蕺老泉最终把朝夕相伴的白辛树砍了,他的传统坚守是否就此丧失?这是否意味,打破森林沉默的,也包含那些与森林最亲近的人?玃娃与花仙有过交集,包括肉体上的,但最终未能实现灵魂上的交融,这是否意味着现代文明与森林立场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呢?

陈: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江河日下、不堪一击。坚守虽然是一场悲剧,意义却是非凡,至少它成就了文学。我写的树魂是不死的,它随着那些家具去了城里,成为流浪的魂魄,只在夜深人静时现身。现代文明应该是与森林互补的,绿色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底色。我无法预言现代文明还要吞噬多少森林,但我还是坚信人类终将回归森林,并且是更高层次的回归,是灵魂的回归。如果加上身体回归,那便是最美妙不过的事情,我自己目前就是全身心的回归,在森林中的生活完全可以非常现代也非常原始,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问:新修订的《森林法》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您在神农架扎根了二十年,您认为城市与森林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森林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的?您的“森林立场”又是怎样的?

陈:如果森林离城市更遥远,这是我所想象的最好的关系。森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应该安静地与喧嚣的城市隔离。但我看到的森林现在已被城市大量侵入,资本与权力的结合,会有各种借口去“开发”森林,比如旅游、康养,我只是希望不要过度地开发。

我在俄罗斯看到不少森林中的城市,看到在平原上望不到邊的森林。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和森林该是多么神奇又多么美妙。但在我们国家,平原上是绝少有森林的,只有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区才能见到残存的森林。这些森林的生态十分脆弱,我希望新的《森林法》能够阻止城市对森林的侵蚀。我们看到,在神农架,人们保护森林,再利用完好的森林生态发展林业经济、林下经济、旅游、康养,取得了极好的效益。保护好动植物,甚至保护好空气与水,永续利用,还能让农民致富。生态美,生活就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让人们尝到了甜头。所以保护与开发不是矛盾的,只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不短视、不头脑发热,就知道森林和大自然是我们子子孙孙的摇钱树、护身符。我的森林立场,在这部《森林沉默》中已经表达。

问:文化评论家何平曾提醒“需警惕生态小说中‘森林原则的极端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是很容易给出答案的,似乎一旦回到森林立场,一切都值得点赞,不能说只有文明人承担了罪恶”。您是否认为是唯“人性化”构成森林的灾难呢?

陈:我并没有站在“森林道德”的高地看世界,森林不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自然存在。我也不反对现代文明,没有回到茹毛饮血时代的渴望,没有不穿衣服只着兽皮的冲动。人在大自然中生活的渴望来源于我们的远古记忆,来源于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和隐逸理想,还来自现代文明带来的直接威胁。比如城市雾霾严重时,长久沉溺于对手机的依赖时,可以躲到森林中,让我们的肺部和眼睛得到休养;当城市太过嘈杂时,人际关系太难受时,森林让我们的精神得到解脱、回归宁静。森林是人的灵魂回归之地,也是最好的灵修之地。我前不久坐过一次飞机去神农架,在飞机上看神农架群山和森林真的浩瀚无边、气势磅礴,飞机就是在一个人造的高山平原上降落的,我的心情很复杂,几乎没有了立场。飞机的快速(武汉至神农架50分钟)让我们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捷,但我作品里写的并非神农架机场,还有比神农架海拔更高的机场,对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机场。我不认为一座森林需要一个机场,把森林与城市(而非现代文明)隔开,依然是我的观点,这样,少有人侵扰的地方,才会保护得好一点。

问:您在这本书中构建了一个紧扣森林的话语体系。多种因素被巧妙地放进神农架这一具象而又逼仄的容器之中。您认为森林真的会沉默吗?人类该怎样与森林进行沟通?

陈:森林不会沉默,我小说写的就是不会沉默,正话反说而已。人类以为欺凌森林,森林不会抗议,但森林会用她的所有反击你。这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灾难都代表森林,是沉默的,也是大声言说的,甚至是抗议的。人类与森林是命运共同体,尊重她,爱护她,守卫她,她就会庇护你、养育你、报答你。

问:您从小生活在江汉平原,二十年前挂职神农架,就喜欢上了这块土地。这些年,您一直在神农架过着半隐居式生活,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陈:我喜欢神农架因为我来自平原,对山区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而至热爱,有充足的理由和感情作为基础。另外,这种热爱是对某一种异质文化的入迷,如果神农架仅仅有树、有山,是不可能激发起我永久的书写兴趣的,就是她未可知的、深不见底的神秘文化,让我平庸无趣的人生有了些许波澜、些许追逐的纵深感。一个作家要永远充满好奇心,用婴儿一样的眼睛看世界。这个世界才是值得你爱的。我现在在神农架的生活不是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就是一个山区居民的身份,安静地在那儿呼吸和生活,两耳不闻山外事,一心只爱神农架。在这里生活有一种安逸感、幸福感、归属感。

问:您笔下的森林充满传说,传说占去相当大的篇幅。一次性“投入”这么多篇幅,就不担心掏空传说的“家底”吗?

陈:这些传说量的确很多。在我的神农架小说中,充满了传说,有的是已有的,有的是我自创的。神农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传说的基因,在神秘笼罩的地方,一切都是神话的、传说的、寓言的。我在神农架听到的传说也好,神话也好,太多太多,想写完是不可能的。各种各样的传说和神话本来就是神农架文化的主要元素,也可以说,神农架就是一座神话和传说之山,神农架本身就是一部《山海经》,所以我的写作素材是掏不空的。

问:您一直在写森林,为什么独独认为这本书是进入森林的“门票”?

陈:因为我现在大部分时间住在森林,想写一本虚构的森林之作,作为我对森林的示爱和关注宣言。我接下来的作品如小说和散文,都是与森林有关的,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我对我自己充满期待。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神农架现代文明豹子
那只天真的豹子
百里挑一的小豹子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小豹子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探秘神农架 第二集 潮涨潮落潮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