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

2021-08-25 08:39陈艳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16期
关键词:范畴柔性变革

陈艳华,朱 斌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行业技术进步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渗透,各行各业的基础技术、主导技术或技术架构不断受到挑战并向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此催生出大量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等创新活动,行业间、企业内技术竞争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具有技术远见与变革视野、面对混沌状态拥有快速适应能力成为企业在“科技泥流(technology mudslide)”中获得生存的关键。纵观国内企业创新发展史,可以发现,既有因不能适应制造业技术智能化转型而破产的企业案例,也出现了诸如福建博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因顺应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从而跻身行业领先地位的典型代表。那么,面对错综复杂、高动荡的技术创新环境,在现有资源禀赋压力下,中国企业该如何适应?如何在危机中获得生存,实现绩效提升?是否可以从创新流视角探讨企业之于新旧技术创新流的变革适应机制?这些都是值得思考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

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内外学者积极肯定了创新柔性对企业变革适应的积极作用,并从供应链[1]和组织合作[2]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但鲜有学者从创新流视角对二元创新柔性机制展开探讨。因此,本文将此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创新流角度,企业创新活动可划分为主流创新(mainstream innovation)和新流创新(newstream innovation)[3-6]。主流创新是指构成现阶段企业主营收入来源的主导性技术创新活动,新流创新是指伴生主流创新、体现技术发展趋势的驱动型新潮技术创新活动[5]。两类创新相伴相生、互斥共融、兴衰更替[5,7]。相关研究指出,创新来源于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的相互作用,主流创新柔性和新流创新柔性能有效协调二者间冲突关系,提升组织适应性[7]。有文献从创新绩效、动态演进等角度提出差异化的主流创新柔性策略与新流创新柔性策略。尽管上述研究获得了一些启发性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嵌于两流动态演进[8]、创新绩效[9]分析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探讨,对于何谓主流创新柔性和新流创新柔性、高动荡技术环境下的主流和新流创新柔性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答。并且,从研究方法看,已有的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研究以传统案例研究和实证检验为主,缺乏根植于现象或实践的质性方法运用,从而难以深入刻画变革情境下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

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动荡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实现变革适应,通过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并检验其理论饱和度,提出研究结论与启示,为企业应对动荡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1 文献回顾

1.1 主流创新柔性与新流创新柔性内涵界定

“柔性”意为适应性变化[10],通常视为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反应。Vickery等[1]最早将创新柔性界定为企业在低投入、低成本的基础上主动调整生产流程和资源以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宋华和王岚[11]从二元关系角度指出,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创新绩效不仅反映为数量和程度,更重要的是与环境的匹配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Martinez-Sanchez[2]认为创新柔性的关键在于企业对资源、计划和战略的快速调整。在总结前人对创新柔性的研究后,邢蕊和王国红[10]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创新柔性定义,即创新柔性是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调整创新战略、计划以及创新资源配置状态,从而针对创业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市场机遇或威胁迅速作出反应,以达到有效降低创新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能力。进一步地,孟凡生和赵刚[12]将创新柔性表述为更加自如的创新需求调整、更为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可见,学者们较为一致地将创新柔性定义为企业应对动态环境的一种特殊竞争能力。

具体到主流创新柔性和新流创新柔性,任大帅和朱斌[13]、朱斌和陈巧平[14]认为,主流创新系统与新流创新系统具有自适应性特征,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自身涨落、竞争与协同产生的涨落促使系统走向有序;欧伟强和朱斌[15]、Bauer & Leker[16]、任大帅等[17]基于组织管理视角认为,组织架构、资源配置、领导风格等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策略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其中,组织架构调整是指两流的交互性技术方案、合作奖励机制、在主流开发部门中嵌入新流探索性自治单元和整合角色设置;资源配置是指两流间创新资源的交互利用。从两流的差异性特征角度,Kanter[3]、Lawson & Samson[6]发现,并不是所有创新柔性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主流创新柔性或新流创新柔性。其中,主流创新主要针对现有用户,是指那些围绕稳定性、效率和效益以产生现金流的组织过程,其创新柔性行为往往维持在有限范围内;而新流创新遵循领先用户需求导向,是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为主要动力,探索技术发展前沿的驱动型创新活动,其特有的高不确定性、高强度性和高自治性特征要求组织配备大量灵活计划,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管学者们对主流创新柔性与新流创新柔性的界定不同,但在主流创新柔性和新流创新柔性的认定过程中,都把资源、战略和计划的调整意愿以及行为作为主要认定依据。

综上可知,主流创新柔性与新流创新柔性均具有高度快捷、灵活的资源配置以及战略或计划调整特征,但二者在服务对象、任务和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定义为依托组织管理和两流创新资源,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同时指出,主流创新柔性是企业围绕现有用户需求改变,通过主动或被动地快速调整基础性资源、战略和计划,以更低成本、更小投入适应现有用户需求和外部环境的过程;新流创新柔性是企业围绕领先用户需求改变,对先导性资源、战略和计划作出反应,快速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以满足领先用户需求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1.2 主流、新流创新柔性的行为与结果

已有主流与新流创新研究普遍认为,企业应辩证地看待差异化两流,并以一种综合方式对其进行管理[18],避免出现功能失调现象[6]。但关于两流关系的协调,主要集中在动态演进、开发管理、内涵界定、绩效评价等方面[8-9]。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作为相关内容被囊括进来,并逐步形成包含主流创新柔性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及结果的研究成果。

1.2.1 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

(1)主流组织基于基础性资源、战略和计划的适应性调整。在关于主流创新绩效机理的研究中,吴赐联[9]指出,主流创新通过结构柔性、人员柔性、过程柔性和资源柔性,提升主流创新网络协调力,进而增强市场环境适应力。如主流组织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扩大企业资源适用范围、扩充环境变化时的可选择权等。

(2)新流组织面向领先用户需求、冗余而松散的资源布局。任大帅和朱斌[13]、Terziovski[19]、傅博达[20]等认为,可以通过3种途径提高新流创新灵活性,实现领先用户需求满足:一是建立开放型合作关系网络,培育资源缓冲器(resource buffer),提升面对不确定性的适应力。例如与关键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其他参与者结成网络联盟[19]、进行产学研合作[13,21]等;二是倡导系统岗位轮换、鼓励员工放眼全局、提升人力资源配置灵活性、培育创造力和产生新想法[6];三是构建一种以有机方式运行的、松散的新流组织结构,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生成。袁勇志和周可真[22]针对创新流的研究认为,该类新流组织也称为二元组织,主要有3种结构,一是在原有组织结构中设置专门从事创新工作的部门,采用新制度、新方法管理,二是在现有组织外成立独立机构负责创新工作,采用新制度、新方法管理,三是采用双重管理方法,即在原有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基础上,扩大相关部门自主权与自由权,激励创新。

(3)两流间的资源交互行为。两流间的资源交互行为是指企业为应对变革而在两流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互换[14]。在该过程中,两流跨越部门边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整个创新系统适应与成长。例如主流为新流提供资金支持,新流产品、新流工艺被主流吸纳[3,7,15],以及两流之间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6,19]等。

1.2.2 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结果

各称取5 g经过改性处理的丝瓜络纤维分别加入4个250 mL磨口烧瓶中,再分别加入50 mL 0.5 mol/L 的 K2Cr2O7、 CoSO4、 KMnO4、 CuSO4溶液,浸泡1.5 h后,再放在转速为200 r/min的磁力搅拌器上,搅拌0.5 h后,取出溶液,转移到烧杯中,供比色用。

(1)创新绩效提升。在两流创新绩效研究中,Kanter[3]、Lawson & Samson[6]、O'Reilly & Tushman[23]等认为,通过两流间互补性资源供给、新流二元组织建构等柔性策略能有效促进创新绩效增长,具体表现为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与新业务生成及发展。

(2)组织适应与创新成长。针对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组织适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两流创新系统结构实现一定功能;二是两流创新系统结构和相关功能适应当前环境变化与发展[14],其结果表现为两流创新成长。Lawson & Samson[6]、朱斌和吴赐联[7]在研究两流创新演进时指出,两流间的柔性交互行为对推进创新协同度提升、实现两流共生成长有积极作用;吴赐联[9]在探讨主流创新绩效形成机理的研究中发现,主流创新柔性能有效提升主流创新网络协调力,增强市场环境适应力。

1.3 文献评述

上述文献虽然能够为本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但仍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缺乏针对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概念模型的多维度解构,对两流创新柔性概念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以往的两流创新柔性思想研究主要包含在两流动态演进、创新绩效等方面的探讨中,尽管包含了两流创新柔性行为和结果等相关内容,也体现了两流创新的差异性特征,但研究成果较分散、隐晦,对两流创新柔性具体由哪些维度构成挖掘不深、分析不全;二是现有文献鲜有关注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前因,尤其缺乏基于高动荡技术环境下两流创新柔性机制的探讨,难以获得契合当前转型背景且具备“前因—行为—结果”完整逻辑思路的两流创新柔性机制;三是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采用传统案例研究和量化方法居多,根植于现象或实践的质性方法运用较少,难以深入刻画两流创新柔性生成及影响机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技术动荡环境下的企业如何通过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实现变革适应是目前创新管理研究较少涉及的问题。扎根理论作为科学有效的定性研究方法,能从现象或实践中提炼、建立和发展新理论,非常适用于缺乏理论解释或现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研究领域[24]。该方法始于研究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3个步骤,从原始资料语句中归纳与提炼反映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挖掘资料范畴、识别范畴性质及范畴关系,最终在理论饱和的状态下构建理论模型[25]。

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本文依照以下标准选择样本企业:①所选企业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且同时拥有特征鲜明的主流创新产品(或技术)和新流创新产品(或技术)。其原因在于创新柔性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同时,该类企业新旧技术外显特征明显。由于行业竞争加速、技术环境动荡多变,因此具有典型特征;②样本企业规模涵盖不同类别且成立一段时间;③样本企业应包含创新柔性变革成功、变革基本成功、变革失败3类企业,以获取更广泛资料,形成可靠研究结论。基于上述标准,课题组走访并获得了12家公司的研究许可,最后基于创新柔性实施范围、程度和效果选取6家极化类型企业(创新柔性效果成功、基本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各2家)展开研究。样本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企业基本特征描述与跨案例比较

样本企业访谈对象包括熟悉企业创新管理历程和竞争力情况的中高层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或亲历者。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企业如何为适应变革加速而开展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时间约为1.5~3小时/人次。整个数据收集历时7个月,访谈后形成近20万字文本资料。访谈同时,根据企业规模发放15~30份调查问卷,对部分访谈问题进行检验,从而缓解因受访者单一带来的潜在偏差[26]。数据资料收集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收集方式

3 数据分析过程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整理后的文本资料逐句分解、提炼、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通过文本资料整理,一共得到658条能够反映企业适应竞争变革加速、开展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的原始语句和对应的初始化概念。通过对这些初始化概念逻辑关系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归纳,最终整理得到17个范畴,如表3所示。

表3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为了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不同概念范畴之间潜在的联结关系。借鉴Strauss & Corbin[25]的观点,本文通过回答“哪里”“为什么”“谁”“怎么样”以及“结果如何”等问题,获取概念范畴关系。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探讨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从开放式编码结果看,两流创新柔性机制符合“情境/条件—行为/互动—结果/后果”这一范式模型[27],即企业在变革加速的情境下(谁、为什么)开展了特定的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怎么样),从而达成相应变革结果(结果如何)。依据上述思路,将开放式编码形成的17个范畴进一步归纳为三大类关系(6个主范畴)。

本研究将外部情境压力和内部变革压力作为两流创新柔性的前因变量。这是因为,其一,创新柔性主要受到来自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10];其二,环境动荡性作为企业实施创新柔性的外部动因[10,12],由市场动态性、技术动态性、竞争敌对性、政策敌对性4个方面构成[28]。因此,借鉴冯军政[28]的研究,结合技术动荡环境的编码结果,将市场需求变动(压力)、技术变革(压力)、同业竞争(压力)、政策(压力)4个副范畴归纳为外部情境压力主范畴,将企业定位、主流技术缺陷与技术鸿沟、企业资源压力3个副范畴归纳为内部变革压力主范畴。

在行为界定中,基于两流差异性特征,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划分为主流创新柔性、新流创新柔性和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3个方面。在动态环境下,柔性包括结构柔性、运营柔性和战略柔性3种[20],而创新柔性主要强调战略、资源和结构的动态调整[10]。因此,在编码过程中,研究人员结合企业资源配置特性,从结构、运营模式和战略3个角度对两流创新柔性行为进行聚类,将主流适应性柔性结构、主流创新维持性运营、主流创新跟随型柔性战略3个副范畴定义为主流创新柔性主范畴;将新流创新探索性柔性结构、新流创新敏捷运营、新流创新领先型柔性战略3个副范畴定义为新流创新柔性主范畴。此外,鉴于开放型合作关系网络(如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和其它形式结盟)、二元组织、多功能团队反映了企业对组织结构和沟通过程的动态管理能力,属于结构柔性范畴[20,22]。因此,本文在编码过程中将与其相关的初始概念纳入了主流创新(或新流创新)柔性结构子范畴。关于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已有研究表明,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之间存在大量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及互换[14]。二元创新信息互换体现了两流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二元创新产品/技术互补体现了两流间创新产品[3]、技术[6]等互补性资源的交互使用。Lawson & Samson[6]、朱斌和陈巧平[14]的研究也表明,组织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将主流效率和新流创造性整合以实现更高层级的创新产出,三者与二元创新交互柔性具有内涵一致性。因此,本研究将二元创新信息互换、二元创新产品/技术互补、二元创新资源整合为3个副范畴并纳入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主范畴。

从柔性结果看,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水平、用户需求满足体现了动荡环境下的组织适应性绩效。由此,将其并入适应性绩效副范畴,且定义为适应性绩效主范畴。具体关系类别、主范畴及关系内涵如表4所示。

表4 主轴编码类别及关系内涵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能够统领其它类属的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可以将主轴式编码形成的所有类属关系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所有资料、范畴和关系的“故事线”。这种具有分析性的故事线不仅能将范畴间的关联形式概念化,还能使分析具有理论性[26]。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从创新流视角将创新柔性划分为主流创新柔性与新流创新柔性更清晰且更加契合创新柔性行为分析;通过分析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应对变革环境的差异化柔性行为,可以形成统领整个范畴的故事线。即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在面对外部变革冲击和内部压力情况下,通过基础性资源导向的主流创新柔性、先导性资源导向的新流创新柔性和交互柔性,实现企业对环境的变革适应。根据这一故事线,提出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的核心概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

为了更好地呈现核心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编码过程中对原始材料中具有明显指向性的初始概念进行标注,并随机抽取其中一条列举如下,见表5。表5中,不同概念、概念和范畴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与本文形成的柔性机制相吻合。

表5 概念间关系指向及所属范畴举例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是决定何时停止采样的判定条件。为了检验扎根分析的理论饱和度,本研究在剩余的6家样本企业中随机抽取3家企业逐一进行编码和分析,没有发现新概念、新范畴和新关系出现,说明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的构成要素已被完全挖掘出来,提炼出的概念、范畴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4 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4.1 外部情境压力和内部变革压力驱动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

(1)外部情境压力驱动。创新柔性是企业面对外界机遇或威胁时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体现[10]。从创新柔性外部驱动力的编码结果看,市场需求变化压力、技术变革压力、同业竞争压力、政策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的实施范围及程度。企业感知的新流市场需求或用户偏好改变(市场需求压力)越大,或者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压力越大,企业危机意识越容易被激发,进而表现出更多的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同样地,在竞争敌对性、政策敌对性的刺激下,同业竞争压力越大、国家政策变化越频繁,企业可获取的稀缺资源和市场机会越少,所采取的柔性行为就越多。如“b16、b47: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传统IT企业的淘汰速度。…,我们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涉及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包括智能锁、房车音响等(技术变革压力—多元新流产品同步开发)”。

(2)内部变革压力驱动。企业进化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定位[29]、资源禀赋局限[30]、主流技术缺陷是导致组织行动和绩效差异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高动荡的转型环境中,技术创新范式正处于持续变革中,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成为企业规避风险、提升环境适应力的重要渠道。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内部变革压力源自企业定位、创新资源压力、主流技术缺陷和技术鸿沟。如“d34:从3月份到现在,公司一直都在高速运转,主要原因是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只能招一些成熟的技术新人(创新资源压力——新流创新人才的适应性招聘)”、“b40:超智云、云+算法前置太复杂,对我们是个挑战…公司成立专门组织,集中力量寻求突破(新流技术鸿沟——新流探索性结构柔性)”。三者共同构成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的重要驱动力。

4.2 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推动企业适应性绩效提升

在外部变革情境和内部变革压力下,企业创新柔性行为主要体现在主流创新柔性、新流创新柔性和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3个方面。

(1)主流创新柔性通过建立基础性创新保障,促成更为经济高效的现有用户需求满足和市场地位稳定。主流创新柔性主要通过3种途径实现变革适应:①通过主流创新适应性柔性组织,建立适应现有用户动态需求变化的架构体系。主流创新适应性柔性组织意味着研发计划与控制系统可控、人员组合方式灵活,这是主流创新柔性运营的基础。如案例2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并认为“该运作模式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层次,沟通成本较低,保证了主流创新研发效率(扁平化组织结构——创新效率保障)”;②通过主流创新的维持性运营提升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带来现有用户需求的持续满足。主流创新维持性运营与组织活动数量和调配有关系,是企业通过增加资源储备、建立应急预案,确保现有用户动态需求满足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运营措施越到位,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满足现有用户需求的效率就越高;③通过主流创新跟随型柔性战略,确保主流创新与主导技术、市场领导者一致,以维持现有市场地位。正如案例1中的总经理所说,“a64:我们参考华为、阿里、腾讯的云技术发展路线…这些技术会促进我们不断优化现有私有云设计,使得财务票据系统更加符合应用场景需要,交互过程更简单、速度更快,功能也更强大…要想维护市场地位,你就得紧跟主流技术发展节奏”。

(2)新流创新柔性通过外向型创新柔性策略,推进领先用户需求快速响应、新流技术生成和市场占有率提高。①通过新流创新敏捷运营,提高企业领先用户需求响应速度。新流创新敏捷运营实质上反映了企业高度敏捷、灵活的新流适应能力,其基于各种条件组合建立了宽松、随机应变的运营模式,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20]。如案例3通过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领先用户需求——“c53:每个标案可能有一些个性化需求,公司会成立一个项目去定制个性化需求”。同样,案例1通过新流任务的分块委任提高新流创新效率。如“a34:区块链技术、容器技术研发主要采用专门组建研发团队、分块下达任务的形式开展(新流任务分块委任——创新效率提高)”;②通过设立新流创新探索性柔性组织,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生成。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强大的内部结构柔性能有效促进现有结构、过程转型[20],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快速开发。案例2中,企业“(通过)基础算法外包、与海西研究院合作研发,促成新产品、新技术成型(合作研发/技术外包——创新效率提高)”,而案例3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明确,“不一定是专职人员,可能是一个新组建的虚拟项目组、团队或部门,甚至企业(新流探索性二元组织——新流创新通道增加)”;③通过实施新流创新领先型柔性战略,加快企业技术赶超,提升市场占有率。柔性战略是所有柔性形式中最根本、最激进的[20]。面对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变化、新需求,开展新技术应用、新市场组合、传统主流产品取代和多元新流产品的同步开发,能有效打破现有战略规制刚性,带来技术领先和市场占有率提升。

(3)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能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利用率,增强组织变革适应力,带来更快速的用户需求满足。与常规柔性行为不同,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在运营过程中更加灵活,也更接近效率前沿。主要通过2种途径实现变革适应:①通过二元创新信息互换,降低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风险,使技术创新更适应市场需求。正如Lawson & Samson[6]认为的,在动态环境下,独立管理主流和新流不太可能获得成功,它需要信息流与两流之间的互动努力。案例1中,企业“经常针对新旧产品接口问题、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沟通”,并认为“(沟通)有助于开发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②通过二元创新资源整合和二元创新产品/技术互补,提升创新资源利用率,克服资源禀赋局限。现实中,两流在整个新产品或服务开发周期中紧密耦合[6]能在市场需求变化时对企业起到缓冲与保护的作用[31],有利于增强企业变革适应力。如“b25:传统的Hi-Fi音响与汽车是没有关联的,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新流云平台的音乐链接到汽车上,通过‘传统Hi-Fi音响+新流云平台+新流移动互联’的形式满足新一代试听用户的高品质音频需求(二元创新整合赋能——新流用户需求满足)”、“b30:因为功能不同,我们的主流与新流技术、产品都存在相互支持的情况,以新流创新继承主流创新为主(二元创新技术/产品互补—柔性适应)”。类似的,还有“d48,c181,b25等”。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6家高新技术企业案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并构建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1)内部变革压力和外部情境压力是构成企业采取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其中,外部变革情境包括市场需求变化压力、同业竞争压力、技术变革压力、政策压力4个副范畴,内部变革压力包括企业定位、主流技术缺陷与技术鸿沟、创新资源压力3个副范畴。外部变革趋势越明显(或内部变革压力越大),行业竞争对手的市场挤压风险就越高,企业施行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策略的概率就越大。

(2)创新柔性是一种组织潜能,它由主流创新柔性、新流创新柔性和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构成,这种潜能在外部情境和内部变革的双重压力下,通过资源配置、战略和计划调整,实现主流创新柔性与新流创新柔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产生低成本、低投入的现有用户需求满足和更快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生成,进而推动创新升级和市场进步。其中,主流创新柔性强调现有用户需求满足,主要包括主流创新适应性柔性结构、主流创新维持性运营、主流创新跟随型柔性战略等3个副范畴;新流创新柔性强调领先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主要包括新流创新探索性柔性结构、新流创新敏捷运营、新流创新领先型柔性战略等3个副范畴;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强调两流创新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二元创新信息互换、二元创新产品/技术互补、二元创新资源整合等3个副范畴。

5.2 理论贡献

(1)拓展了创新柔性理论研究视角。区别于以往基于供应链等[1-2]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创新流视角围绕企业如何适应动荡环境变革展开研究,诠释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对企业变革适应的作用机制,丰富和发展了创新柔性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主流与新流创新理论研究视野。

(2)刻画了创新柔性的3种张力类型:主流创新柔性、新流创新柔性、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如前所述,现有主流与新流创新研究尽管包含了两流创新柔性行为和结果的部分观点,但缺乏针对两流创新柔性的探讨,不能全面刻画“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扎根理论,深入挖掘和刻画了两流创新柔性类型。与以往研究相比,可以发现,新流创新柔性行为不仅包括已有研究提出的开放型合作网络、新流二元组织等观点,还包含新流敏捷运营、新流创新柔性战略等具有丰富内涵的核心范畴。同样地,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不仅包含两流间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等观点,还包含二元创新产品/技术互补、二元创新资源整合等核心范畴。因此,本文针对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开展的多维度解构能更全面地反映高动荡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柔性的行为特征。

(3)基于“前因—行为—结果”研究思路,完整揭示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自1989年Kanter[18]关注到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以来,学者们对主流创新与新流创新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流动态演进、内涵界定、绩效评价等方面[8-9],并基于两流差异化特征拓展性探讨了两流创新柔性行为及后果,但对于两流创新柔性前因,尤其是高动荡技术环境下的两流创新柔性机制缺乏足够探讨。大量研究表明,快速响应外部环境是创新柔性的根本动机和目的[2,10,12]。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出创新柔性归因于外部变革情境与内部变革压力两方面的主要论点,与冯军政[28]提出的环境动荡性观点吻合,并在此基础上,从前因、行为、结果3个角度系统分析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既完善了主流与新流创新理论关于变革环境下创新柔性的动因分析,也弥补了现有两流创新柔性理论研究的不足,是对现有创新柔性理论研究的一种完善。

5.3 实践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对处于动荡环境中的企业有重要启示:①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的前因分析说明,在行业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创新环境下,企业应保持高度敏感性,即对外关注市场需求、同业竞争、行业技术和国家政策变化情况,对内加强思考企业当前主流技术水平、资源实力和发展目标,以确保快速感知环境变化;②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行为能有效提升企业变革适应力,带来创新绩效提升。企业应积极培育具有高度敏捷、灵活资源配置特征的柔性组织,借助主流创新适应性柔性结构、新流创新敏捷运营等主流创新柔性、新流创新柔性和主流与新流二元创新交互柔性行为应对变革,确保持续竞争优势。

5.4 不足与展望

本文揭示了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的作用机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仍存在以下局限:①研究样本局限。尽管本文采用理论抽样、多区域抽样、跨行业抽样方式以提升样本代表性,但与中国庞大的企业数量相比,研究样本仍然不足。未来需要通过大样本数据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②本文仅探讨了组织层面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但组织实践中也可能涉及个体层面上更多、更微观的驱动关系和交互关系。未来研究可以拓展到个体层面,形成涵盖不同层面的分析框架,使主流与新流创新柔性机制得到更加完善的解释。

猜你喜欢
范畴柔性变革
柔性仓储自动化技术在家居建材行业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柯马智能柔性激光焊接站震撼发布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变革中的转机
柔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