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管控的主体难为与智慧应对

2021-08-26 05:13朱林娥钟勇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校管控中学生

朱林娥 钟勇为

摘   要

对中学生进行手机管控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也契合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保障学习质量之需要,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之必须,同时也是增强家校教育合力之要求。尽管对中学生进行手机管控有着诸多必要性,但现实中手机管控主体也存在一些难为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手机管控看法有分歧,学生理解管控政策难,家长面对现实忧虑重重。为此,相关各方需创造有利条件,增强手机管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手机管控  家校教育  学生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手机功能的拓展,大多数中学生拥有手机。然而,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尤其是进课堂,如若使用不当,不仅会妨碍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妨害学生视力、导致肩颈问题等。如何科学有效地管控手机,一度成为中小学校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確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1]那么,置身于数码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中学生实施手机管控是否必要?相关主体在落实手机管控政策时存有何种纠结或困境?有关方面该作何应对?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手机管控的必要性

1.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就学生而言,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心无旁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但爱玩毕竟是孩子的特点,如果手机被允许带进校园,那些自控力差的中学生难免会随时随地成为一个个“低头族”“拇指族”,极易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荒废学业。“想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这句警告并非危言耸听。校园的某些角落,课余时间,放学以后,总能看到一些孩子聚在一起,捧着手机为游戏里升级打怪的顺利晋级而欢呼。这和他们在课堂中萎靡不振的学习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不管控手机,学习质量难以保障。做好手机管控,则可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保障。

2.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学校、家长若不管控好中学生的手机使用,而任由其使用手机,会妨害其身心健康发展。第一,生理机能受到损害。中学生各项生理机能还处在发育阶段,若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会伤害孩子颈椎,直接影响孩子身体发育。此外,手机屏幕有屏闪,对视力损害极大,有研究表明,许多孩子只需要2年时间,近视就会发展到200度到300度。第二,心理健康受到摧残。对手机的依赖也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如依赖手机成瘾的人,倘若手机暂时无法使用,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的变化,严重的还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后果令人堪忧。更何况,网络世界信息繁杂,手游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色情与暴力,这样会影响学生心理与品德的健康发展。从这点看,有效落实手机管控政策是为了关照中学生生命健康,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增强家校教育合力

促进家校合作是永恒的话题,是增强学校教育成效的必然之举。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适当引导和合理管控,离不开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情感和心灵的平等对话。有许多学校为了管理的方便而实行“一刀切”的做法,严控手机带进学校,试图从根源上杜绝手机对中学生的危害。但不少家长担心不让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不便家长联系与接送。因而,家长们对校方“一刀切”的做法也心存芥蒂,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合作。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并由学校统一保管,既最大程度地消减了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又较好地调和了家校之间的矛盾,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和谐,从而有利于增强家校教育合力。

二、中学生手机管控的主体难为

1.教师对手机管控意见分歧

相关调查表明,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教育专业人士持三种观点。魏宁在《网络沉迷和过度监控》中指出,当前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一个现实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社会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这些考虑,他提出“信息教育红线观念:凡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得到纠正”[2]。基于魏宁的观点,手机使用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只要不触碰信息技术这根红线,我们可以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技术的安全使用环境,这也正是学校手机使用改革派的一贯主张。而学校保守派视手机为洪水猛兽,认为要严格控制手机的使用;温和派则对手机管控态度暧昧。校方对于学生手机管控意见不统一,势必在一定程度上给手机管控带来不小的阻力。

2.学生对管控政策难以理解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都很广,除家人、教师和同辈群体外,智能手机与电脑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手机“运用得好,可以加快推进智能校园、智能课堂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运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3]。中学生身陷题海,日复一日做题,生活较为枯燥乏味。如果用手机浏览新闻或者社交,只要适量适当,可以缓解压力,丰富他们的生活。学生对手机有着难舍的情感和特别的期待。因而,以往家长和老师没收、停用学生手机往往会引发其逆反心理、激烈反抗。《通知》下达后,学生受到来自社会、校方和家长的综合影响,表面上能“顺从”校方,极少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携“机”闯校。但因缺少了一个消遣方式和兴趣源泉,多少感到些许失落与不适。

3.家长面对现实忧虑重重

虽然《通知》并没有完全禁止手机进入校园,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强力推动和学校统一保管手机带来的不便,中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情况明显减少。家长虽然知道手机会给孩子带来潜在危害,但是仍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离开手机孩子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着实令人放心不下。新闻网络媒体频频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伤害事件,的确令家长们忧心忡忡,感到孩子携带手机的必要。比如,搭乘出租车的女学生,上车之前可用手机拍下车牌号码,发给自己的家人,告诉自己的去向,及时用手机和家人保持联系。而家长的此类担忧,也给学校落实手机管控政策带来不小的压力。

三、中小学艰难选择中的智慧应对

1.重疏轻堵

有关“手机入校园该进还是该禁?”这个话题的争论,只是问题的表层。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合理使用手机才是真正的核心问题。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手机曾经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未来,我们很难预测孩子的人生会出现哪些更新的工具、更新的事物。现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那么将来学生走上社会,才有可能在面对更新的事物时做到正确驾驭、合理使用”[4]。因此,学校有必要重疏轻堵、加强引导,促成学生在正确使用手机这门“必修课”上交出完满答卷。首先,校内各方求同存异、协同行动。号召学校教职员工在精准解读《通知》精神和分析本校状况基础上,就管控学生手机的力度与方式献计献策,凝聚共识,以便为学生手机管控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行动策略。其次,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宣传。学校既要根据《通知》精神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手机管控制度,更要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晨会班会等渠道进行制度宣导,阐明手机进课堂的危害,让中学生真正理解手机管控。再次,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教师不仅要率先垂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使用手机,而且要创新教学手段和理念,提高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有问题去思考,有任务要完成,避免填鸭式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应多组建各种社团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不再依赖手机的虚拟世界,走向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找到个人价值和成就感。

2.家校联盟

学校每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加强家校联盟从而驱动共建共识,学生手机管控才能切实有效。缓解家校使用手机的焦点矛盾,学校首先要满足家长联系需要。《通知》其实已作出安排——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其次要释放安全压力。学校可以通过人脸识别闸机,保障学生出入安全。学生出入学校有短信提前通知家长,家长进校接送孩子需持有接送证等,切实保障学生上学和放学的安全。最后要多方合力达成共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严禁孩子玩手机的家庭,大多数都没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时常爆发亲子矛盾。与其在给不给手机方面犹豫不决,害怕孩子过度使用变得失控,不如教会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学校可引导家长、学生一起协商制定共同的手机管理协议,帮助学生在家和在校一样遵守规定。《通知》这一手机管控政策必須严格执行,而这个三方制定的手机管理协议则有别于学校手机管控制度,是学校手机管控的延续和巩固,可精细、弹性地实施。家长一方面要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阐明违规的惩戒方式,并严格执行协议;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使用手机得当,可以表示支持、理解甚至奖励。

3.重点帮扶

中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而,学校有必要逐条细化解读手机管控政策,并把冰冷生硬的政策条框具化为生动形象的温馨提示。譬如,在校园、教室醒目处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分发宣传传单,组织学生讨论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纪律执行意识,使手机合理使用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手机管控政策落实过程中,有俩类特殊群体应该重点关注、帮扶:一是学困生。他们因为在屡战屡败的学业中自我效能感严重缺失,而从现实世界逃离到虚拟世界,手机给了他们足够的成就感,从而更难以离开手机。二是心困生——如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家庭的孩子等。他们因为缺少亲人的关心,转而向手机寻求安慰,也极易造成对手机的依赖。

综上所述,学校有效落实学生手机管控政策,关键还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并取得家长积极配合。为此,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需协同发力、多管齐下,因地因人采取相应措施,严实且灵活地落实手机管控政策,以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ovcn/srcsite/A06/s7053/202101/t20210126_511120.html.2021-01-18.

[2] 魏宁.再谈关于“手机禁入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9):22.

[3] 张雅迪.禁止手机入课堂还应更具针对性[N].张家口日报,2019-06-05(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N].新华日报,2021-02-02(009).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家校管控中学生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