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之子”袁定阳:追随父亲的脚步去种地

2021-08-26 01:48王新同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袁老袁隆平稻田

王新同

2021年5月下旬,“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去世,亿万人悲痛万分。同时人们也十分关心,他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令人欣慰的是,袁老的小儿子袁定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他追随父亲的脚步,研究杂交水稻技术已多年。他34岁成为博士,主持过863计划“现代分子等生物技术培育超级稻组合”,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被誉为“水稻之子”。袁定阳的妻子段美娟,也是位超级稻专家。他还因为父亲,差点儿丢了媳妇。这对科学家父子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儿时就跟着父亲在水田里跑

袁定阳是农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为人低调,虽然成绩斐然,在业内大名鼎鼎,可是在圈子外知道他的人并不多。然而,他父亲——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却无人不晓。

当年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则,在安江农校认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人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只舉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婚后住在职工宿舍。

婚后袁隆平夫妇有3个儿子。袁老没有硬性要求儿子们学习农业,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长子袁定安大专毕业,早年是一名司机,那时袁隆平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来袁定安又经历复读,得以进入大学学习管理,进了国企,又辞职下海经商,现任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次子袁定江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后考入武汉大学EMBA,曾在珠海市财政局工作。袁隆平尊重儿子的选择,只是叮嘱他:“要管好票子。”袁定江现任上市公司袁隆高科的副董事长,非独立董事。

1970年出生的袁定阳,是袁隆平最小的儿子。在他2岁时,父亲被调到省里工作,因母亲一个人带不了3个孩子,所以袁定阳就在外婆家长大。

不同于两个哥哥,袁定阳从小就对父亲的“水稻事业”很感兴趣,甚至于在还没有上学的时候,袁定阳就成为了爸爸的“小跟班”。

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天天跟在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湿润厚实的泥土上,在水稻田里,观察水稻的性状、寻找不同的样本。

尤其晚上和父亲一起到田野里巡视,遥望满天明亮的星斗,听着稻田里青蛙唱歌,各种昆虫鸣叫,袁定阳感到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自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不知不觉中,水稻的“种子”便在他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袁定阳说,父亲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和饥饿的痛苦。父亲从1964年就开始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一个个难关被攻克,水稻的亩产量一次次增加:500公斤、800公斤,一路飙升,中国人都能吃饱饭了。

所以袁定阳很早就定下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20岁那年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农学。最终考入广西农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农学研究之路。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不仅学到了国外农业研究的先进方法,还经常下到稻田里,进行实地研究考察。

可以说,袁定阳和父亲一样,是真正热爱农业,愿意将之视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四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让袁定阳对水稻培型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可以去田间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34岁被誉“水稻之子”

24岁,袁定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为一名助理研究员。有趣的是,他和父亲袁隆平成为了一个单位的“同事”。

尽管和爸爸经常在一起,但袁隆平并没有特殊关照过儿子,水稻的高产再高产,怎么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是袁隆平考虑最多的东西,他压根就没时间考虑对小儿子的照顾。

尽管如此,“水稻之父”仍是袁定阳的榜样,他说:“父亲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只有不断去努力,才能在杂交水稻的研究路上越走越远。”袁定阳曾亲眼看到,为培育出一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父亲经常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一种特殊的稻株。脸上更是被太阳晒得黝黑,活脱脱一个老农的模样。

在“决不能辜负父亲期望”的信念下,袁定阳刻苦学习,一有机会就跟着袁隆平,到稻田里去观察水稻,还时不时向父亲请教。

袁隆平手里虽然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袁定阳发现父亲特别爱骑摩托车去实验田,有时甚至还捎带着儿子,这也是加深父子感情的一种方式。坐在后座上,扶住父亲的肩膀,让袁定阳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和温暖。

“父亲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这是他长年养成的习惯。”袁定阳说,“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袁隆平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竟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袁隆平就跨上摩托车一溜烟窜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几年间,他曾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父亲对杂交水稻近乎疯狂的痴迷,对袁定阳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在稻田里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学业上,他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身为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在单位有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因为身边人总会对他有着更高的期待,小小的助理研究员当然满足不了这种期待。

而且,在研究中心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自己跟进的课题之后,袁定阳也深感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无法支撑起梦想和周围人的期待,尤其是,自己离父亲还有很远的距离。

有一次,父亲对袁定阳说:“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几个人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我把这个梦称为‘禾下乘凉梦。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追求的目标。”袁定阳听了,颇为感动。

因此,他一边在研究中心做研究,一边又报考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攻读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在这里,袁定阳接触了最先进的共转化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基因水稻的研究工作,闲暇时间,他也一直向身边的同事以及自己父亲虚心请教,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研究生的学习经历,让袁定阳再一次成长,凭借着高效育种技术,他主持了一批水稻高产基因定位克隆与光效研究结合的新型项目,为超级稻做出了贡献,此时的袁定阳已经可以与父亲共同搞研究了。

后来,为实现父亲的梦想,袁定阳又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分子生物学,34岁获得了博士学位。

2007年,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的袁定阳回到内地,进入了袁隆平所在湖南省农科院,正式开始了对超级水稻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怎样培育出产量高、抗病性强的杂交水稻。

后来,袁定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为超级稻研究团队的首席专家,先后主持了863计划重大项目“水稻智能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现代分子等生物技术培育超级稻组合”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其间,袁隆平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手把手地指导,使儿子受益匪浅。

经过不懈努力,袁定阳在高产转基因水稻新品种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种型育苗成功推广到全国,优选育种不仅产量优异,还有抗虫、防寒等特性,为农民带去了更好的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也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媒体称他为“水稻之子”,也算实至名归!

夫妻俩都是袁隆平的“弟子”

很少有人知道,袁定阳的妻子叫段美娟,也是一位农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有着非常出色的成就。有趣的是,因为袁隆平对工作向来非常认真,竟让袁定阳差点儿就丢了媳妇,这件事一直在单位里被传为美谈。

原来,段美娟也是湖南人。1997年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一心想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当时女孩将自己近乎“完美”的履历投了进去,没想到第一个拒绝她的人,竟然是未来的公公——袁隆平!

他拒绝段美娟,并不是因为女孩不够优秀,而是怕她吃不了苦。当时袁老的想法很简单,农学研究是一个“苦差事”,经常需要下地考察研究、寻找合适的育苗,风吹日晒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过于辛苦。

而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工作强度很高,不少研究员不仅皮肤黝黑,还年纪轻轻就已经腰疼、腿疼,落下了不少毛病,袁老考虑到这些问题,认为段美娟可以去一个轻松一点的岗位,忍痛选择了拒绝聘用。

这可急坏了段美娟,其实她十分热爱农学,为了能够进入研究中心,还专门针对杂交水稻做了许多准备,对她来说,实现梦想的机会近在眼前,不可能轻易放弃。

袁隆平温和地对她说:“从事水稻研究需要常年下稻田,不但累得腰酸腿疼,还会被风吹日晒,你一个女孩子家,不太适合做这种工作。”段美娟立马说:“我不怕吃苦,要是您担心我吃不了苦,我愿意签订5年的协议。”

可袁老还是不太放心,毕竟眼前这个小姑娘刚刚毕业,从没下过稻田,所以他再次问她:“你真的不怕吃苦受累,不怕晒黑,像我们男人一样敢下稻田?”段美娟重重地点了点头。

于是袁老也不再拒绝,他当场就拿出了合同,与这个差点错过的好苗子,签订了“五年稻田野外实践”的协议,并聘用段美娟进入了研究中心。

段美娟果然不负所望,在这5年里,一直坚持在稻田实践,一边在野外寻苗,一边做田野调查,有时候她吃住都在田里,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不过,也许袁老都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小姑娘最后会成为自己的儿媳妇。因为段美娟和袁定阳成了同事,基本天天都在野外的稻田里忙碌,在一起“研究”水稻,让志同道合的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并最终结合,成为了科研道路上一起前进的“夫妻档”。

虽然做了袁隆平的儿媳,段美娟并没有因为“身份转变”而懈怠,袁隆平也依旧对她严格要求。在研究中心,段美娟还加入了袁定阳关于共转化法的研究课题,工作兢兢业业。“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两人婚后时常结伴进行田野调查,小两口一同开展了对水稻关键光合功能因子的研究,段美娟成为了袁定阳研究道路上的重要帮手,很快又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水稻专家”。

段美娟在水稻基因改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培育出抗虫转基因新品种,实现了水稻抗虫的新进步。她通过对水稻基因靶向敲除、靶向敲入的方法大大改善了水稻的落粒性。她还培育出了更加耐寒的新型水稻品种,帮助东北地区降低了水稻种植的成本。

多年来,袁定阳和段美娟,一直在湖南农业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带出了许多优秀学生。除此外,夫妻俩一直与父亲袁隆平一起,进行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研究出了多个极具生产应用价值的新水稻组合,这也让他们被称为“水稻世家”。

数十年如一日,袁定阳和段美娟夫妇始终都在杂交水稻领域深耕,2021年4月,这两个袁隆平的得意“弟子”,又一起提出了关于水稻遗传科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发现转入RAmy1A基因可促进水稻籽粒灌浆,推动了杂交水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袁定阳有两个女儿——袁有清和袁有明,有趣的是,小时候她们不知道爷爷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直到在课本上读到关于袁隆平的文章,才知道平时总是笑眯眯的爷爷竟然那么厉害。他外语很好,九十高龄还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对话,令姐妹俩非常敬佩。

2021年3月10日,91岁的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后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5月22日,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不幸去世。国士无双,袁老的离世令亿万人悲痛万分。在为他送行期间,更是堪称万人空巷。

与此同时,人们也十分关心袁老的事业和精神,是否后继有人?答案是肯定的,袁定阳凭借多年的努力,和父亲一同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化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他“完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会是我国农业的领军人物。

众所周知,因为袁隆平,如今世界上50%的水稻田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全球稻米产量再增加1.5亿吨,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四五亿人。他们两代三人,为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不仅是袁老的子孙,还有很多有相同梦想的年轻人,都接过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接力棒,继续守护中国人的饭碗,这也可告慰袁老的在天之灵了。

编辑/征贞

猜你喜欢
袁老袁隆平稻田
袁老,我们想您了!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稻田摸鱼记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