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育人管理制度建设探究

2021-08-26 21:12韦玮黄月明杨青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协同育人管理制度

韦玮 黄月明 杨青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课程育人管理制度的建设现状,认为应构建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分析高校课程育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应该从推进课程发展科学化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理念先行制度、责任落实制度、资源整合共享制度以及动态评估体系制度等,为课程思政在规范实施中实现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课程育人 协同育人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38-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育人、协同育人是当前高校推进育人工作的关键,各高校应该顺势而为,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课程、全方位育人。

一、高校课程育人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全国各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进入了空前发展的局面,管理制度应运而生。制度的完善,才能使得课程育人理念落地,产生实效,切实提升课程育人教学管理水平。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高校中普遍存在现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激励效果不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未建立有效的课程育人理念引领制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尽管都在积极推进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的工作,但是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尚未构建一套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引领机制,以及缺乏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改革措施。同时由于学校资源不够集中、管理不到位,导致部门之间合作效率低下,合力共推课程育人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未构建有效的课程育人制度保障体系

各大高校普遍在制度保障上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表现在对教师的课程育人督促不到位,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只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讲解,无暇顾及思政要素;或虽能够融合部分思政元素,但潜意识中仍然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不属于专业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身引领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有的院校虽然督促比较到位,但缺乏科学的引导与系列的培训,使教师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上遇到瓶颈。

(三)未建立有效的课程育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及绩效考核中,没有明确纳入教师课程育人教学情况指标,这就导致有些教师很积极地参与课程育人,教学效果优异,但学校在教学评价上并没有凸显出对他们的认可。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的能动性,制约了课程育人效果。

二、推进高校协同育人管理制度建设的有效路径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有效机制。因此,高校必须将协同育人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工作提上议程,以激活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动力。构建上下贯通、协调一致、执行有力的课程育人管理和运行机制,保证课程育人理念落地、产生实效。高校应遵循“常态化诊改,聚焦于问题,螺旋式提升”的思路,切实提高课程育人的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协同育人。

(一)构建课程育人理念先行引导机制

对高校的管理层而言,首先需要牢固树立主体责任意识,要形成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管理的意识。党和国家有关立德树人的讲话精神,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均要认真领悟,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主体的思想认知,抓好顶层设计,着重引导全体教师员工树立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统筹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学校要明确协同育人工作各阶段的目标、重点工作等,形成全校性的协同育人指导意见,指导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二级院系,在全校范围内宣传课程思政的意义,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并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专业课教师则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意识,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育人责任。与此同时,同学科、同教研室内应建立常态化的研讨制度,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找准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二)构建课程育人责任落实制度保障体系

实践证明,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参与度,不仅与教师本人的认知和觉悟,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外在制度的推动和保障。因此,应该围绕专业课教师履行课程育人责任的整个动态过程,构建一套全方位的责任落实制度保障体系。从具体运作过程看,除要求主要领导要带头抓,还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建立立责制度。立责制度主要面向学校新入职的教师,通过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中,融入思政教育原理、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思政教育技巧等内容,使其在教学初期便能够正确认识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二是健全督责制度。以教师教学过程为中心,科学制订思政教育责任考核细则,健全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以确保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不落空、不断档。在教师个人的年度教学绩效考评中,引入课程思政方面的業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思政育人工作量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如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兼职班主任等职位,做好每学年课程的“开学第一课”,建设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等,并规定一年最低需完成的工作量。

三是实施追责制度。当出现教学事故或学生投诉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如某大学建立的制度中,对年度思政育人工作量未达标者,取消当年各种评优评先资格,在其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方面,根据不达标的学年数给予依次顺延。同时,学校或者各二级学院还可设置思政教育专项基金,以此激励为课程思政育人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制度明确,奖惩分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三)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制度

专业教师需要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提炼和整合,这样才能准确挖掘到专业课教学体系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成功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深化的内在制约因素。因此,高校应该构建资源整合与共享制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要形成激励性的资源挖掘制度。一直以来,专业课教师更关注自身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挖掘课程体系内隐含的思政元素力度不足,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外在的激励性制度,激发教师挖掘思想政治元素的动力。如可通过举办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说课或微课比赛、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系列课题等多种形式,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政治元素提炼的主观动力。

二是构建各门课程融通交流平台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各门课程备课交流和课程资源共融的平台,不仅能让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思政元素理论指导和方向,同时也可以让专业教师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生动案例。

三是要形成动态的资源整合制度。高校在挖掘思想政治元素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制度的构建以实现思政资源的动态调整,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与时俱进,在思政资源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效持续地推进课程思政的长远发展。

(四)建立课程育人动态评价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育人过程的监管以及育人效果的测评,学校要建立奖惩分明、导向明确的课程育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全过程,可采取上级考核、同级互评、学生评价等方式,力求实现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

具体考评体系主要包括: 第一,学生评价机制。学生是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第一人,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评价机制必须以学生评价为重要指标。第二,教学督导评价机制。校、院两级设立教学督导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督导,检查课程育人的具体实施状况,并形成惯例、常抓不懈;督察过程不断挖掘典型,经验分享,宣传表彰,同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诊改措施。第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比赛定期举办,可以通过学院赛和全校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第四,线上考评。可利用智慧职教等网络教学工具辅助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开发思政元素的网络资源,使课程思政建设更显多元化和系统性。将以上四个部分共同评价形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可给予不同的权重值)纳入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以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选拔等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欧琳宗.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3).

[2]顾美娟.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3]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1).

[4]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

[5]董杰,徐丛璐.课程思政下高职院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路径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

[6]汪丽红.全课程育人: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

注:2019年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育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ZY2019P01-4)

【作者簡介】韦 玮(1981— ),女,壮族,广西来宾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黄月明(1981— ),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园林专业教育;杨 青(1982— ),女,汉族,湖南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责编 龚维玲)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协同育人管理制度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