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 建构道德与法治魅力课堂

2021-08-26 09:17范胜荣
求知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范胜荣

摘 要: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绎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进而建构富有魅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6-0085-02

引 言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可以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植本学科的教育特色,采用多元、有效的方式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

一、基于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强化文化根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特殊价值,有效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内容,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1]。

例如,“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事例,以及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表现,目的是让学生将传统美德融入实际生活,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本课的教学内容出发,向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文化。在上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与“确立理想,不畏艰险”“诚信”“求新”等主题相关的故事。比如,齐白石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寒,在七岁时,由于家境困难,他只上了半年学,就开始干家里的杂活。干杂活之余,齐白石勤奋地画画、学习。他的母亲看到他热衷于画画,不顾家里的贫苦,支持他求学、画画。齐白石开启了专业绘画之路。同时,齐白石的母亲还坚持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使齐白石将高尚的品格寓于画作之中。通过聆听故事,学生在理解传统美德内涵的同时,懂得了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道理,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突破自我。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讲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能够引导学生在认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上主动传承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了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带有强烈的抽象色彩,如果教师采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育设备开始走进课堂,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抽象元素进行可视化处理的功能,能够实现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在直观、灵动的教学中加深视听感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有效推进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2]。

以“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从中医药、农学和天文学等角度介绍了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然而,学生对这些传统古代科技的认知不能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医药、农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当时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随后,教师利用图片和动画,向学生展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人的智慧,体会传统工艺的伟大。接下来,教师继续利用视频为学生展示古代科技在当代的应用,引导学生感知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先进性。

显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对抽象元素进行具象化处理的优势,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时,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

三、借助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学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就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无法让学生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同时,纯粹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式,也很难让学生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乐趣。所以,在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将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3]。

例如,“勤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勤劳”这一传统美德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述了“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等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开展“家务擂台赛”的实践活动,在动手完成家务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父母每天都在帮我们整理衣服、书包,打扫卫生,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帮帮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呢?”学生在做出肯定的回答后,进一步增强了感恩父母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打开认识传统文化、认识道德與法治知识的新道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学以致用中真正地完成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