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潘集第三煤矿煤田地质特征及主要可采层特征分析

2021-08-27 12:05周晓晨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泥岩砂岩煤层

周晓晨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088)

潘集第三煤矿位于淮南市西北部,西侧与丁集煤矿毗邻,东部与潘一煤矿接壤,南至13⁃1煤-900 m等高线地面投影为界,北与潘四西矿、潘四东矿相邻,区域聚煤条件良好,资源储量巨大[1]。为推进潘集第三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井田编录的基础上,总结了煤田地质特征和可采煤层特征,为煤层资源进一步勘查提供基础依据。

1 煤田地质特征

1.1 地层

煤田区内被新生界地层完全覆盖,钻孔揭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①中⁃下奥陶系(O1-2)灰色致密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角砾状灰岩;②中石炭统本溪组(C2b)铝质泥岩、泥岩及薄层灰岩;③上石炭统太原组(C3t)深灰色灰岩、泥岩及细⁃中砂岩,含12~13层灰岩,夹5~10层不稳定薄煤层及炭质泥岩;④下二叠统山西组(P1s)灰黑色泥岩、灰色粉砂岩,下部含煤1~3层;⑤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s)灰⁃深灰色泥岩及细砂岩,含煤10~11层,其中8煤、5⁃2煤、4⁃2煤、4⁃1煤较稳定,为可采煤层之一[2];⑥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s)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煤17~27层;⑦上二叠统孙家沟组(P1sj)杂色砂质泥岩、花斑状砂质泥岩、含砾中粗砂岩、泥质砂岩等;⑧古近系(E)紫红色、棕红色砂砾岩和石英砂岩;⑨新近系(N)含泥砂砾层;⑩第四系(Q)以灰黄色、土黄色中砂、细、粉砂、砂质黏土为主,为河流相及河漫滩相沉积。

1.2 构造

潘集第三矿位于淮南复向斜之潘集背斜的南翼中部,总体形态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向,地层倾角一般5°~10°,呈浅部陡深部缓的趋势。因受区域性南北挤压作用,发育次一级的董岗郢向斜和叶集背斜(图1)。矿井内发育一组向西倾伏的次一级褶曲,即董岗郢次级向斜及叶集次级背斜,两者轴向大致平行,近东西向,贯穿全矿井与潘集背斜轴呈15°~20°夹角相交,向西倾伏,倾伏角3°~5°。

图1 潘集第三矿井田构造纲要图

1.3 岩浆岩

煤田岩浆岩活动不发育,岩体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潘集背斜,为细晶岩、煌斑岩、正长斑岩、正长煌斑岩、辉石正长岩等,呈岩脉层状侵入,属燕山期产物[3-4]。区内岩浆岩对煤层有较大影响,其大多沿煤层侵入,使局部煤层变质为天然焦、无烟煤,甚至被岩体吞蚀。

2 含煤性特征

矿井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C3t)和二叠系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s)与上石盒子组(P2ss),其中太原组含煤性差,所含煤层大多薄而不稳定,且煤质较差,不具备工业经济价值,故本文不作详细论述。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752 m,含煤层32层,煤层总厚度34.19 m;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为7个含煤段,各含煤段含煤性差别明显,以第二含煤段的含煤性最好,含煤系数高达10.65%,其余各段含煤系数在1.03%~7.22%之间,具体含煤情况见表1。

表1 二叠系含煤地层含煤性情况统计表

3 主要开采煤层特征

潘集第三矿煤田内共有可采煤层12层,分别为17⁃1、16⁃2、16⁃1、13⁃1、11⁃2、8、7⁃1、6⁃1、5⁃2、4⁃2、4⁃1、1煤层,可采煤层总厚24.62 m。确定稳定煤层1层(13⁃1煤),较稳定煤层5层(11⁃2、8、5⁃2、4⁃2、4⁃1煤),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累计厚度16.53 m。

3.1 13⁃1煤层

位于第四含煤段中下部,下距11⁃2煤层平均72.96 m。13⁃1煤层厚度0~6.81 m,平均3.76 m。煤层结构较简单,煤类单一。含煤面积48.87 km2,可采面积为48.74 km2,面积可采比例为99.7%,可采性指数0.96,煤层变异系数为30%。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其次为砂质泥岩、中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少量炭质泥岩;底板以泥岩为主,其次为砂质泥岩,少量粉砂岩。

3.2 11⁃2煤层

位于第三含煤段中上部,下距8煤层平均85.87 m。11⁃2煤层厚度0~10.55 m,平均1.97 m。煤层结构简单,以单层结构为主,少量含1~3层夹矸,煤类单一。含煤面积48.27 km2,可采面积为43.40 km2,面积可采比例为89.9%,可采性指数0.90,煤层变异系数为30%,可采范围内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较明显,为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次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少数为细砂岩和中砂岩;底板主要为泥岩,次为砂质泥岩,少量粉砂岩。

3.3 8煤层

位于第二含煤段上部,下距7⁃1煤层平均11.93 m。8煤层厚度0~12.07 m,平均3.04 m。煤层结构较简单,以单层结构为主,少量含1~2层夹矸,煤类单一。该煤层见岩浆岩侵入,变质为天然焦。含煤面积29.19 km2,可采面积为29.06 km2,可采性指数0.91,煤层变异系数为38%。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次为砂质泥岩,少量粉砂岩和砂岩;底板以泥岩为主,少数为砂质泥岩。

3.4 5⁃2煤层

位于第二含煤段中部,下距4⁃2煤层平均11.81 m。5⁃2煤层厚度0~10.13 m,平均2.63 m。煤层结构简单,以单层结构为主,少数含1~3层夹矸,煤类单一。区内西北端存在3处小范围的岩浆吞蚀区,受岩浆岩侵入影响,少数钻孔煤层变质为天然焦。煤层顶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少量粉砂岩和细砂岩;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少量粉砂岩。

3.5 4⁃2煤层

位于第二含煤段中部,下距4⁃1煤层平均6.21 m。4⁃2煤层厚度0~6.58 m,平均1.48 m。煤层结构简单,以单层结构为主,少数含1~2层夹矸,煤类单一。不可采区主要位于-800 m以下,区内西北端有岩浆岩侵入,变质为天然焦。煤层顶板主要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其次为细砂岩,个别点为中砂;底板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其次为细砂岩。

3.6 4⁃1煤层

位于第二含煤段中部,下距1煤层平均80.43 m。4⁃1煤层厚度0~7.92 m,平均3.65 m。煤层结构简单,以单层结构为主,少量含1层夹矸,煤类单一(QM、1/3JM)。含煤面积21.20 km2,可采面积为20.80 km2,面积可采比例为98.1%,可采性指数0.87,煤层变异系数为39%。煤层顶板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其次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底板主要为泥岩和砂质泥岩,次为粉砂岩,少数为细砂岩。

4 结论

综上所述,潘集第三煤矿资源丰富,初步探查出可采煤层12层,其中稳定煤层1处,较稳定煤层5处,累计厚度可达16.53 m,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此外,矿区内煤炭资源丰富,聚煤条件良好,深部找矿意义重大。但潘集第三煤矿的向斜和背斜构造核部可见不同规模的小岩枝、岩脉侵入,对煤炭资源起较明显的破坏作用,后期应查明岩浆岩对该区域煤炭资源的影响。

猜你喜欢
泥岩砂岩煤层
低渗高突煤层开采保护层的可行性研究
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砂岩力学特性试验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泥岩层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煤层的厚度关系研究
陕北地区砂岩的技术指标特性
红河油田36区块水平井水平段井壁稳定技术
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南宁市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现状及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