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理解:在数学教学与学生之间找寻平衡
——一年级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8-27 09:19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减数个位珠子

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闫 颖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页有这样一道题(如下图):

教材编排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在观察算式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在这些算式中,被减数都是99,而减数与差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恰好调换了位置。然后让学生尝试写一些类似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是怎样写出类似的算式的,进而发现:被减数为99,只要减数个位上与十位上的和是9,得到的差就一定符合上述规律。教师通过照样子写算式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练习相关的减法计算,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仅仅停留在仿写算式的层面,学生因被动参与而对其中隐藏的规律理解不深刻,以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注意联系学生已经学习的数、式、运算以及直观认识的图形,安排探索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规律。很显然,教材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的实际情况,降低了对探索规律的要求,使规律很容易被发现,但处理上缺乏趣味性和层次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实,数学规律本身对于富于想象、思维发散、勇于探索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是“冰冷的美丽”。如何在数学与学生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让学生主动参加探索过程,在获得数学规律的同时,发展数学素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永葆数学探索的热情?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从直观理解的角度对此题做了如下的处理。

一、强化感知,激发探索兴趣

有效的教学是为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起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与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在选择内容时,除了考虑规律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思考性,适宜小学生探索之外,还要注意联系相关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适当拓宽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对于规律的教学时,教师不妨把步子放慢一些,处理再细致一些。基于此,在教学时让学生经历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等初步发现规律的过程,加深其对数学规律的感知,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片段一】分层呈现,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吗?(出示:99)用99分别减18、27、36,结果是多少?你能自己动笔算一算吗?(出示三道算式)

1.算一算

三道题的得数分别是多少?(核对计算结果,出示完整的三道算式:99-18=81、99-27=72、99-36=63)

2.看一看

师:仔细观察三道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你有什么发现?

生1:被减数都是99,减数和差都是两位数。

生2:减数的十位上每次多1,减数的个位上每次就少1。

生3:差的十位每次少1,差的个位每次就多1。

3.说一说

师:被减数相同,减数和差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不同,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减数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数字加起来是9。

生2:差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数字加起来也是9。

师:你能把发现的秘密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3:被减数是99,减数和差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调换了位置。

这样的分层呈现,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比直接呈现三道算式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基于原有经验的“算一算”,更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首次感知,同时在比较相同与不同时,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情感态度以及自信,为其进一步理解规律夯实基础。

二、借助直观,深度理解规律

数学规律是抽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发现规律是有难度的,而在计算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规律则是难上加难。如果能赋予规律以直观,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规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笔者利用计数器,在学生和数学之间搭建平衡点,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规律看得见、看得懂。

【片段二】直观操作,理解规律

1.拨一拨

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观察和计算发现了算式中的奥秘,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请你们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这三道算式,再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生1:我拨的是第一道算式,先在个位和十位上分别拨9颗珠子,从十位的9里面去掉8颗珠子就剩一颗珠子,从个位的9里去掉1颗珠子就剩8颗珠子。

生2:第二道算式也是这样,从十位的9颗珠子去掉7颗剩2颗,从个位的9颗珠子里去掉2颗还剩7颗。

……

2.想一想

师:为什么差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与减数的相反呢?

生1:因为都是从9里去掉的。

生2:因为减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等于9。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不对呢?请你验证一下。

师:没错,我们只要保证减数个位加十位上的数等于9,就可以不用计算直接写出差了。

3.写一写

师:请你按照刚才的发现,再试着写几道这样的算式,并用计数器验证。

生:99-45=54,99-54=45,99-63=36,99-72=27,99-81=18。

4.反例验证

师:如果减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不是9,是不是还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举例试试看。

生1:99-21=78,没有这样的规律。

生2:99-88=11,也没有。

师:那你能再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规律吗?

……

学习一个数学知识,如果在脑海中能组织起适当而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那么才是真正理解了。“拨一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知这类算式的特点,使静态的计算动态化,尤其是对个位与十位交换位置体会更深刻。由于减数个位和十位相加的和是9,所以从99里减去其中的一个数就得到另一个数,反之亦然。这也就打通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差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与减数的相反。在感知、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写出类似的算式,最后通过反例验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通过“拨一拨”、“想一想”、“写一写”和反例验证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思维从直观提升到抽象。直观的操作使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内化延伸,拓展丰富规律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适当拓宽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渗透探索的方法,积累探索的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停留在被减数是99这一类算式的规律上,而是引领学生多走一步,感悟内化规律,使其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片段三】举一反三,拓展规律

1.猜一猜

师:如果被减数是88,要想减数和差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算式该怎样写呢?动笔试一试,并验证一下。

生1:88-17=71。

生2:88-26=62。

生3:88-35=53。

师:这样的算式能写几道?

生1:刚才我们一共写了8道,为什么这里只能写7道呢?

生2:88减八十几得到的就是一位数了,不符合上面的规律。

师:那从减数是多少开始写起呢?写到多少为止?

生1:从十几写起。

生2:写到七十几。

师:88减两位数,我们可以根据8的分与合,从17开始写起,写到71为止。

2.写一写

师:如果被减数是77,又能写几道?从减数是多少写起,写到多少为止?

生1:我根据7的分与合知道可以写出6道。

生2:可以从77-16开始写起。

生3:写到77-61,与第一道算式77-16相比,减数和差调换了位置。

师:这6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77-16和77-61。

生2:77-25和77-52。

生3:77-34和77-43。

师:不仅要知道怎样写,还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习时要懂得迁移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提升。通过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也可以用于解决一类问题。因此,在教学完被减数是99的算式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的迁移,探索被减数是88和77的这一类算式。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算式可以写出几道,即利用数的分与合从一十几开始,到几十一为止。其次,让学生独立写一写,明确按这样的方法写,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最后,组织学生比较,进而发现这一类算式中,都有和它有联系的另一道算式,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是互通的,是有联系的。

【片段四】回顾反思,应用规律

(1)如果继续研究下去,你还会写出怎样的一类算式?课后继续研究吧!

(2)说一说。回顾刚刚发现的规律,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规律的?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能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结构的再组织,其必不可少的机制是心理上的反省思维。“反省”也称“反思”,学生只有深入寻找知识间的内部联系,才能达到更高水平的理解,尤其是探索规律的知识。学生会通过观察、操作、计算发现规律,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不仅反思获得的规律,还要反思规律发现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方法和体会,使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同时,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

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从直观理解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一组算式的重组和建构。借助操作、反例、举一反三,在学生与数学规律之间找寻平衡,实现知识的迁移,让规律不再是生硬的规定。

猜你喜欢
减数个位珠子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加、减法的巧算
巧分珠子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你在写语文作文时,为凑字数用过哪些套路
纸珠子
一起摘月亮
越长越矮的西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