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1-08-27 02:40韩茉张雪娜王晨
辽宁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

韩茉 张雪娜 王晨

〔内容提要〕城镇化发展到新阶段,都市圈成为促进国民经济高效循环、要素组合高效配置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可以有效推动产业集聚与协同,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本文从梳理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论述入手,对比沈阳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产业发展数据,剖析当前各城市产业特征,总结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产业结构的趋同性以及产业分工协作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沈阳都市圈各市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市产业合作方向和重点领域,并提出以产业链为抓手推进产业协同与区域合作,以期促进沈阳都市圈产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沈阳都市圈 产业链 产业分工 产业协同

由都市圈融合而成的城市群承载着绝大多数人口,承担着支撑本地区GDP并引领制造业向尖端转型的重任。随着大城市加快向都市圈演进,产业协同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卡点。协调推进落实都市圈内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形成分工互补、有效竞合的产业链条,是提高现代化都市圈竞争力、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沈阳都市圈产业发展基础及问题分析

沈阳都市圈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是联系东北地区和关内的重要枢纽。以沈阳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历经了十六年三个阶段的变迁。2005年,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等七个城市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全面启动区域一体化建设。2008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更名为“沈阳经济区”,并将阜新纳入其中。2020年,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示范区等为支撑,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的增长极。

本次沈阳都市圈研究范围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鐵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等七市一区,面积占全省47.1%,常住人口占全省50%,经济总量占全省47.4%,财政收入占全省45.9%。近年来,在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共同努力下,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建立了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通过实行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推进机制,进一步理顺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机构设置、运行模式。

(一)发展基础

1.一体化、同城化稳步推进。以沈阳为中心,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产业大道、城际轨道于一体的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联合打造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建立了以沈阳为核心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控工作机制。沈抚同城化是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作为同城化先行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布局、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都市圈内城镇体系日臻完善,针对都市圈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多、中小城市偏少的特殊城镇体系,采取同城化、珠链式、组团式三种模式,在五条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了若干新城和开发区,形成了以沈阳为核心、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镇为节点的多层次空间发展格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开启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2.新型工业化改革初见成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沈阳都市圈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计划并开展试点工作,成功举办两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峰会”,装备制造等9家产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生态优化、产业集群培育上走在了全省前列。2019年沈阳都市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7497.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9.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544.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9.1%。尽管经历了经济下滑、结构调整等问题,也经历了做实经济数据、调整统计口径等客观变化,一些数据连续性、可比性变差,但是从上述数字中仍能够看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新型工业化制度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创新。2016年以来,辽宁省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都市圈内鞍钢、东软、沈阳机床、忠旺等26家企业进入各类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沈阳市获批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制造业、航空、医疗、新媒体等重点领域开发5G应用,华晨宝马车辆数据5G传输测试、新松5G云端智能巡检机器人等106个技术场景实现应用。工业企业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沈阳新兴产业集群从2010年6个增加到2019年的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6年的16%提高到2019年的25%,形成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四大板块,涌现出一批“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加快打造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速创新资源集聚,确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应用及装备、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及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为主导产业,建设“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国家级改革创新示范区。

5.产业链合作发展基础良好。都市圈各市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展合作,加强园区对接,形成了跨地市的现代产业集群。各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资源要素配置共享度,推进产业链互补发展。在汽车产业链方面,抚顺充分利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政策叠加效应,大力承接沈阳汽车产业外延外溢,推动与华晨宝马的配套协作。铁岭以汽车零部件做切入点,为华晨宝马、沈阳三菱、沈阳德科和沈阳通用做配套产业,专用车生产基地已有多家企业为华晨宝马配套。本溪主动承接沈阳相关产业辐射,推动本钢、福耀玻璃、华岳精工等重点企业与宝马、通用、华晨对接合作。鞍山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提升。在医药产业链方面,本溪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医药和健康产业向沈本新城集聚,沈阳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搬迁到本溪高新区,两市在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产业有良好合作。在装备制造产业链方面,本钢(沈阳)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落户沈阳浑南区。沈阳与鞍山共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航空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德产业园鞍山分园加快建设。鞍钢与特变沈变公司配套合作力度加大,为沈变公司中厚钢板配套供货,共同打造新型工业化。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沈阳都市圈内沈阳、鞍山、阜新、铁岭等市产业为“三二一”结构,抚顺、本溪、辽阳等市产业为“二三一”结构。从第三产业来看,2019年沈阳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1.94%,高出都市圈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始终位于都市圈乃至全省首位,优势明显,其他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较为平均。沈阳金融业占服务业比重达12.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64%,物流业占服务业比重达8.4%,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商务会展业、电子商务业、健康养老业等服务业发展在都市圈内占很高比重,沈阳相较其他各市具有更丰富的资源优势,科技创新成为沈阳经济增长强大的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为都市圈内各市提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抚顺、本溪、辽阳三市第三产业均低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接近。阜新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为26.53∶51.71,铁岭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为27.89∶47.86,两市第二产业远低于第三产业,但两市第三产业发展仍落后于都市圈内其他各市,这是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变动导致第二产业比重降低。

辽宁中部地区历来都是辽宁的重工业基地,沈阳都市圈内的城市正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所在地。沈阳都市圈内七个城市核心的工业产业包括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石油化工、原材料工业,多属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尚未对各市工业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其中,鞍山钢铁、菱镁、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较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磁科技等新兴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抚顺工业结构偏重于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产业集群化发展不足;铁岭能源工业为其主导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高达54.5%;本溪、辽阳的主导产业均为原材料工业,本溪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4.03%,但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比仅为3.12%、4.15%,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未形成经济支撑;辽阳原材料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4.5%,以化工化纤塑料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为主;阜新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专用车、汽车零部件、配套设备等产业集群。

2.产业结构趋同。受资源条件、发展定位等影响,都市圈内围绕沈阳形成“核心-配套”产业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石化、钢铁、能源、装备制造成为大部分城市的优势主导产业,产业分工不明,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配套。尽管多年来不断推动都市圈各城市间产业链条协作和企业配套合作,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区域行政壁垒和特殊的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利益过程中,依然存在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区域内产业互补功能较弱,产业整合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从三次产业层面对2019年沈阳都市圈7个城市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进行计算,发现7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大于0.9,说明从三次产业层面来看,7个城市产业结构存在高度趋同。其中,本溪、鞍山、抚顺、辽阳四个城市两两之间以及铁岭与阜新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为0.99左右,显示出区域产业结构基本接近,但阜新、铁岭两个城市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明显。

3.深层次产业分工协作较弱。都市圈内各城市基本都处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在产业重新布局整合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引资需求旺盛,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考虑,内部竞争加剧,产业园区、平台功能重叠,垂直和水平分工不合理,优势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较少,制约集聚效应发挥。就第一产业而言,各市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围绕着沈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竞争导致的农产品低价格以及由此产生的第一产业合作的低收益使各市获利不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各市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2019年沈阳都市圈内各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47%,第二产业占比为37.43%,尽管服务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但主要原因是工业增加值下降所致,以研发、金融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微笑曲线”价值链低端。沈阳市的第三产业多是为本地服务,能够对周边各市产生影响只有第二产业,但沈阳第二产业整体层次并不高,导致其发展并不能对都市圈内城市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二、沈阳都市圈产业分工发展方向

沈阳都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产业发展处于不同梯度,存在一定互补性,为实现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奠定了基础。立足于都市圈现有产业基础,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优化以沈阳为核心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把沈阳中心城区打造成为都市圈的管理控制中心,把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阜新等大中城市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载体,协调城市间产业发展和职能分工,面向中长期发展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产业的内在链接,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培育各市县优势产业,逐步构建错位互补、分工协作、彰显特色的产业体系,是沈阳都市圈各市产业分工协作的重点方向。

(一)沈阳市: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

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优势,突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民用航空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升级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利用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整的优势,加快數字赋能、转型升级步伐,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当好“大国重器”,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促进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沈阳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鞍山市:建设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基地

充分发挥鞍山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优势,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重点发展钢铁及深加工产业,全面提升船舶用钢、重轨、超高强汽车钢等“拳头”产品国际竞争力。拉长菱镁产业链条,加速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有国际水平的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国家新型原材料产业安全战略保障基地。围绕车辆及零部件、特种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输变电、医疗康养、矿山机械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引导数字产业赋能,发展高新技术和数字经济产业。强化作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特色科创中心、文旅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新材料中心功能。

(三)抚顺市:建设化工冶金产业转型示范区

结合抚顺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以西部地区为先导,加速推进沈抚同城化,主动承接沈阳汽车制造、飞机装备、冶金新材料等产业外溢。推进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冶金高端新材料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改造,实现生产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促进冶金产业迈向价值链和供应链中高端。发展新型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油页岩开采—油页岩炼油—页岩油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新型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合理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绿色原料药、现代中药等医药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和优质生态产品生产基地。

(四)本溪市:建设医药和健康产业集聚地

发挥本溪钢铁冶金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做强做优钢铁冶金支柱产业,主动对接沈阳汽车制造产业,加快构建高端零部件、装备制造、智能制造、钢铁冶金、钢铁深加工、新材料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发挥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优势,拉长做大集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食品保健、医疗器械、医药物流、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完整医药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辽宁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文旅产业综合竞争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动本溪绿色高质量发展。

(五)阜新市: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

立足辽西北区位资源,实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由单一发电向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智能化应用、储能示范于一体的基地化目标迈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率先探索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试点。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转型、基础化工向精细化和终端化迈进,积极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和绿色制造体系,提升精细化工品质。依托优质农畜产品资源,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补齐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绿色食品加工发展。

(六)辽阳市:建设铝合金精深加工基地

聚焦辽阳本地和周边地区石油炼化资源,延伸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链条。提升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丰厚度,推动铝加工产品高端化,为工业轻量化发展提供系统性、一体化解决方案,建设精细化工和铝材深加工基地。推进重点汽车制造企业与重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对接合作,提升汽车产业链层级。发展服装轻纺、冰雪温泉、袜艺鞋业三大特色产业,打造全球重要的皮装裘衣贸易基地,培育精品文旅康养产业带,积极培育“互联网+”、文化旅游等新经济,推动产业层次由低端到高端、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

(七)铁岭市:建设优势农产品及深加工基地

提升铁岭全国粮食主产区地位,优化调整x种植业结构,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种植业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争创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专用车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专用汽车生产结构。培育壮大可再生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打造铁岭工业经济新支柱。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四个融合型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成为辽宁省能源基地和特色装备制造基地。

(八)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新兴产业集群

聚焦先行先试,推出更多首创经验,探索绿色低碳、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体系。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率先探索全域数字化治理运行模式,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5G应用示范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基地。以健康食品、生物治疗、康复辅具与健康养生、智能医疗、“互联网+健康”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以机器视觉、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重点的产业链布局。

三、沈阳都市圈产业协同重点领域

实现都市圈产业一体化是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通过产业链一体化推进各市之间产业分工与协同,达到都市圈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共荣共赢的目的。在沈阳都市圈产业发展中以全产业链深度协作为纽带,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能級,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一)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产业链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共同打造装备制造、钢铁、汽车、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都市圈新型产业分工格局。

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链。发挥鞍山、抚顺、辽阳、阜新等原材料基地和炼化企业集聚优势,构建通用石化重矿装备产业链;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等为依托,搭建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产业链。加强沈阳与鞍山、抚顺等地企业在原材料供应、零部件配套等领域的对接和合作,发展航空装备产业链;依托沈阳、辽阳、阜新轨道交通车辆和信号装备等优势,构建轨道交通裝备制造产业链。

延长冶金新材料产业链。充分发挥鞍山、本溪等钢材工业和辽阳铝合金优势,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促进冶金产业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做强汽车制造产业链。围绕沈阳建设国家级汽车城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基地建设。推进沈阳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与抚顺、鞍山、本溪、阜新、辽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合作对接。

延长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增强抚顺、辽阳、阜新等地区间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协作水平,延伸石化产业链;整合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五市精品新兴材料产业,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辽阳铝业、鞍山、抚顺、本溪、阜新合金材料等产业优势,共同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充分发挥沈阳药科大学、东北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沈阳和本溪药都的产业优势,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二)合力打造数字产业高地

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平台,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沈阳和鞍山“智造强市”,提升工业产品的联网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柔性工厂,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推动企业实现业务、数据、设备上云上平台。推动企业构建智能服务平台,推广服务型制造,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链,深入推进5G广泛应用,在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慧医疗等领域大范围展开5G网络产业示范应用,加快构建沈阳都市圈云中心。推动都市圈数据存储中心、数据管理中心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

(三)共筑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体系

依托沈阳国家物流枢纽,联动鞍山西柳国际物流园、抚顺石化物流园区、本溪辽宁天力士物流港、辽阳佟二堡皮草交易市场、铁岭保税物流园区、阜新意通物流园等城市重要物流节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产业,共同打造东北亚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沈阳国际性消费中心,引领商贸新兴业态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各市特色商贸市场品牌影响力,推动“商贸+会展+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都市圈七市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拓展异地业务和联合融资服务,发挥好都市圈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合作,探索成立都市圈金融集团,推动资金跨地市自由流动。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做大做强总部经济,积极承接“辽洽会”“制博会”“农博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展会。鼓励各市发展特色会展服务,推动鞍山服装、本溪医药健康、辽阳皮装、阜新玛瑙、抚顺旗袍故里、铁岭荷花节等特色节庆展会发展,支持建立重大会展分会场。

(四)共同培育壮大现代高效特色农业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联合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统筹优化粮油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联合推进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优质大豆生产,稳定以辽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和西北地区的油料种植面积。支持沈阳、铁岭整合辉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铁岭县相关农产品加工园区,联合创建沈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引领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发展。建立农产品合作推广机制,重点发挥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阜新花生节等会展平台的展销作用。借助京沈、苏辽对口合作机遇,鼓励都市圈农产品抱团打入京津冀和长三角市场,推动都市圈农产品走出去、树品牌、拓市场。推动周边地市农产品与沈阳终端市场对接,积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模式,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保障“菜篮子”产品的同城化供给。推广沈北新区“稻梦空间”创意农业发展经验,创新发展农旅融合模式,统筹实施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精品旅游提升工程,共同打造优质乡村旅游路线。

(五)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协调沈阳都市圈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自身的区域实际和优势竞争力出发,统一制定适合都市圈特点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打破利益格局,实现政策一体化。通过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产业整合,在竞争中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安排,逐步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网络,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支持都市圈内骨干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协同共建企业创新平台。支持都市圈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协作完善创新平台,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整合现有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都市圈,合作共享创新服务基础平台,集聚优质服务资源,提供多样性服务。构建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超前培育未来产业,提高未来力量竞争力。

四、结语

沈阳都市圈是连接东北腹地与京津冀的节点地带,是面向“一带一路”的东北亚重要门户,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地区。发挥沈阳都市圈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以全产业链深度协作为纽带,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实体经济发达、创新实力雄厚、生产智能高效的现代化产业生态,提高沈阳都市圈产业整体竞争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注: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优化区域布局加快辽中南城市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lslzdkt-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产业链
FDI的异质性与工资水平的空间溢出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的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智能电视产业链
清徐醋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都市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