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发展阶段及推进策略

2021-08-27 00:49张莹陈若阳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幼儿体育推进策略行动研究

张莹 陈若阳

【摘要】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以X园为研究场域,以混龄体育游戏为研究对象,探索混龄体育游戏的发展阶段及推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可分为适应期、探索期、稳定期、拓展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特征及注意事项,需要实施不同的推进策略。适应期阶段可通过熟悉同伴、分层熟悉规则等策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探索期可通过聚焦异龄互动、构建弹性化环境等策略诱导幼儿主动探索,稳定期可通过诱导异龄同伴协商、分层设定目标等策略促使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拓展期可通过以强带弱、团队激励等策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混龄体育游戏能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同伴交往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关键词】幼儿体育;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4-0039-05

【作者简介】张莹(1970-),女,贵州铜仁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陈若阳(1994-),女,山东菏泽人,杭州市滨江区月亮湾幼儿园教师,硕士。

一、问题提出

自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家庭中二孩数量与日俱增,一孩和二孩的社会性有待提升。同时,幼儿运动能力缺失,体质健康不断下滑,需要一种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新的教育方式。混龄体育游戏是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将3~6岁幼儿混合起来,以间断性混龄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幼儿自愿、自主进行的体育游戏[1]。混龄体育游戏强调打破年龄界限,扩大幼儿交友范围,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2][3][4];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与巩固交流的平台,培育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5][6],促进其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开展混龄体育游戏是促进幼儿动作与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科学有序地开展混龄体育游戏值得我们深究。

二、研究設计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来探讨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的推进策略。选取Z省N市X园为研究场域,由高校Z专家、C研究生、T园长组成研究小组,X园357名幼儿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为验证推进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选取X园所在地区同级水平的Y园(350名幼儿)作为对照园,Y园按常规组织体育游戏。实验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为期两年。X园每周三、周五上午八点至九点开展混龄体育游戏,Y园每周三、周五上午八点至九点开展常规体育游戏。

为了掌握实验园与对照园幼儿身体素质水平,本研究采用《国民体质健康测定标准(幼儿部分)》[7]中的身体素质指标,分别就双脚连续跳(测试协调素质)、网球掷远(测试上肢力量)、坐位体前屈(测试柔韧素质)、10米折返跑(测试速度素质)、走平衡木(测试平衡素质)、立定跳远(测试下肢力量),对实验园和对照园的全体幼儿进行测试。其中,双脚连续跳、10米折返跑、走平衡木,其得分越低代表水平越高;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其得分越高代表水平越高。采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8]了解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状况,该量表具有较高信效度,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2。通过数据、文本及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采用SPSS23.0处理相关数据,最大限度确保研究的客观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的阶段特征

1. 适应期——混龄体育游戏初尝试

适应期是指各年龄段幼儿在初步尝试混龄体育游戏时,他们需要从身体、心理及社会性等方面来适应混龄游戏形式。其时长由幼儿的适应情况而定,一般为2~3周。通过分析体质测评、同伴交往能力等数据,结合动作发展、帕顿游戏水平等理论,我们梳理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情况。小班幼儿大部分动作处于功能性水平,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或重复一项动作,肌肉过分紧张,动作不够协调,处于无所事事、独自游戏的水平。中班幼儿大部分动作处于功能性水平,个别动作(跑、跳)开始发展成表现性水平,但不会翻滚和旋转,以平行游戏、结伴游戏为主,规则意识较差。大班幼儿部分动作(跑、跳、爬)发展到表现性水平,以结伴游戏为主,交往技能欠缺,常与同伴产生矛盾,缺乏责任心。

2. 探索期——混龄体育游戏成型化

经过适应期的学习和磨合,不同年龄段幼儿逐渐适应了混龄游戏,也适应了同伴合作的方式,混龄体育游戏基本成型,进入探索阶段。探索期一般持续4~5周。小班幼儿大部分动作仍处于功能性水平,总体处于从不会到会的动作,无所事事的游戏减少,大部分幼儿能够参与游戏。中班幼儿表现性水平动作增多,个别动作(助跑跨跳)能组合运用,以平行游戏、结伴游戏为主,但交往技能不够,常出现告状等行为。大班幼儿个别动作发展到社会性水平,动作开始自动化,但容易忘记,以结伴游戏、合作游戏为主。

3. 稳定期——混龄体育游戏巩固化

这一时期,幼儿表现出简单、重复的游戏行为,游戏水平较为稳定,混龄体育游戏这一活动形式得到了巩固,但幼儿参与度逐渐降低。稳定期一般持续4周左右。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混龄体育游戏是有益、适宜的,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则过于简单、缺乏想象。小班幼儿表现性水平动作增多,开始去自我中心,尝试主动交往。中班幼儿大部分动作发展为表现性水平,个别动作开始出现社会性水平,以结伴游戏、合作游戏为主,交往技能提高,会运用简单交往技能加入同伴游戏。大班幼儿社会性水平动作增多,动作更加自动化,以合作游戏为主,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协商规则。

4. 拓展期——混龄体育游戏成熟化

当教师发现幼儿经常进行简单、重复的游戏时,应帮助他们拓展重复行为,使游戏走向复杂、多变,更具有挑战性。拓展期混龄体育游戏逐渐成熟,一般维持4~5周。小班幼儿表现性水平动作增多,个别动作开始出现社会性水平,合作游戏增多,掌握了一定的交往策略,能发起游戏。中班幼儿大部分动作发展为社会性水平,以合作游戏为主,有固定玩伴。大班幼儿大部分动作发展到社会性水平,以合作游戏为主,掌握多种交往策略。

(二)混龄体育游戏的推进策略

1. 适应期

(1)熟悉游戏同伴。幼儿之间的熟悉程度会影响交往质量,当熟悉的同伴在场时,幼儿更倾向于合作、分享,而不是消极观望和独自游戏。混龄初期,帮助幼儿熟悉游戏同伴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异龄同伴结对,将幼儿结为“大带小”小组,将位置相邻的班级优先结对,再以幼儿自主配对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途径帮助幼儿固定异龄同伴。其次是异龄互动诱导,设计具有一定规则的任务,有意安排异龄幼儿围绕任务进行合作互动,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习得交往策略和规则。最后是交往行为引导,各年龄段幼儿在自发的交往活动中,采取的交往策略和技能还不成熟,互动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先观察同伴互动的过程,全面了解幼儿之间的冲突、问题,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公开讨论、游戏反思、游戏计划、游戏总结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同伴交往规则,提升交往能力。

(2)分层熟悉规则。幼儿思维的具象性决定了他们对危险因素的认知较为直接、表面,自我保护策略较为简单、薄弱,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选择不同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小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处于萌发阶段,发展较为缓慢,动作不协调,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自我保护意识需要从生活活动抓起,首先,可以建立良好的班级生活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借助儿歌强化混龄体育游戏的安全规则。儿歌具有简短和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可以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不断强化。

中大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然而从整体上看处于较低水平,其思维发展仍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形象具体,单纯讲述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议,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引导幼儿采取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護能力,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发现安全问题、讨论安全隐患、制订安全规则等。

2. 探索期

(1)聚焦异龄互动。模仿学习是3~6岁幼儿动作学习的重要方式,年龄越小模仿学习所占比重越大。为大中小班幼儿提供充足的相处时间,有利于提供更多相互模仿的学习机会。另外,将大中小班进行组合也能促进异龄幼儿之间的共同游戏,通过创设友好交往的游戏环境,经常暗示或提醒异龄同伴使用恰当的方式共同游戏。首先,借助环境呈现,用易于幼儿理解的符号将礼貌用语、交往用语展示出来,旨在引导异龄同伴会说友好的话,促进他们之间愉快交流。其次,在游戏环境中渲染友好友爱、和谐融洽的氛围,诱发幼儿的友好交往态度。如在环境中张贴“笑脸”图示,提示幼儿微笑待人;张贴“大拇指”图示,引导幼儿对同伴竖起大拇指;张贴“鼓鼓掌”图示,当看到同伴挑战一项运动时,为同伴鼓掌。

(2)构建弹性化环境。首先要明确区域共性目标及层次目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中健康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目标为依据,结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整合具有指向性的共性目标。同时在共性目标基础上,再根据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进行分龄和分层(基础目标、提升目标、挑战目标)设计目标。基于区域共性目标和层次目标,结合幼儿园已有器材,在各区域投放能帮助幼儿达到相应目标的器材。

3. 稳定期

(1)诱导异龄协商。教师应及时把握异龄幼儿相处时易产生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引导,从而将冲突转变为支持他们成长的契机。首先是启发诱导,教师以间接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暗示性线索,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主动性,使用能够帮助当事人寻求问题解决答案的指导性言语。例如,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引导他们如何与弟弟妹妹一起游戏,思考弟弟妹妹能力不足时应该怎么去做,促使他们探索新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班幼儿,教授他们加入游戏的策略和方法。其次是具体反馈,通过描述幼儿在交往中的具体“成就性”行为,进一步拓展幼儿某种经验或澄清某种关系,如“妹妹从平衡梯下钻过去,很危险,你提醒了她”“弟弟违反了游戏规则,你告诉了他”。另外,提出新的延伸性问题也能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如“弟弟妹妹喜欢和你玩,以后遇到其他弟弟有困难时,你还应该怎样做”。最后,教师要在儿童主动学习中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实现主动学习,当教师面对异龄幼儿相处发生矛盾时,先耐心观察,延迟干预。当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有幼儿开始受到心理打击,或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需要介入,但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首先是平息幼儿过于激动的情绪,然后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让幼儿双方对选择何种方法达到一致。通过这种途径介入,旨在为幼儿提供发展其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间。

(2)分层设定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可以根据幼儿能力水平的不同提高或降低所预设的游戏规则。以球类区为例,游戏任务是原地拍球20个,拍球过轮胎,拍球走平衡木,拍球绕杆走“S”线。但大中小班幼儿对拍球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同,对于小班幼儿,能进行原地拍球即可,不要求数量;对于中班幼儿,能够连续拍球20个;对于大班幼儿,不仅要完成原地拍球的数量,还要有一定变化,如拍球过轮胎,拍球走平衡木等。

4. 拓展期

(1)以强带弱。幼儿与一个能力很强的“专家型”同伴配对,能够推动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通过以强带弱为幼儿提供自主空间,发挥幼儿主动性。尤其是中大班能力较强的幼儿,要让他们成为游戏的创设者和带动者,带领其他幼儿共同推进混龄体育游戏。

(2)团队激励。团队激励是指借助混龄团队的影响,让幼儿自觉以所属团体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团体中接受信息、经验和情感,把自己看作团体中的成员。教师通过搭建技能展示平台,鼓励团队展演,提升幼儿的归属感。展示主体以双人展、小组展、团体展、班级展、亲子展、师幼展为主;展示内容以新游戏、新玩法、新技能为主;展示主题以技能展、挑战赛、擂台赛、友谊展为主。

(三)幼儿的发展

1. 身体素质

如下表所示,研究前,X园和Y园幼儿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后,X园幼儿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优于Y园幼儿,其中X园中大班幼儿的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平衡木要显著优于Y园。

2. 同伴交往能力

研究前,X园和Y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总分、社会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社交障碍、亲社会行为等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后,在同伴交往能力总分上,X园与Y园小中班幼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班幼儿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X园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社会主动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社会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班幼儿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社会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社交障碍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本研究证明了混龄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四、思考与建议

(一)混龄游戏的年龄适宜性

混龄教育对幼儿之间年龄的跨度、不同年龄段幼儿组合的比例以及班级内幼儿的年龄范围有要求。一般认为最少相差2年,分为大跨度混龄(混龄跨度为2岁)和小跨度混龄(混龄跨度为1岁);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组合的比例上,大、中、小班幼儿应以1∶1∶1为宜;在班级幼儿的年龄范围上,3~6岁幼儿均适合进行混龄教育。在需要较多认知参与的活动中,幼儿年龄接近能更好地合作与互动,因为他们的原有经验、思维特征、理解能力比较接近,从而在判断、比较、分析同一个问题时,能有效地对话与沟通,争论也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挑战。而在某些以动作技能为主的活动中,大跨度混龄中的年长幼儿能很好地体现出责任与义务等品质。在示范与模仿中,混龄活动的发展价值对年龄较小幼儿来说,更多的是认知上的,对年龄较大幼儿来说,更多的是社会性上的。“小中大”年龄组合间的交往更容易发生在户外区域游戏中。

(二)混龄前的经验准备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较大异质性,不同年龄幼儿在个人背景、动作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兴趣、个性、经验、知识等均存在差异,这种异质性构成了混龄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混龄教育中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围绕幼儿之间的差异展开的,其目的是让不同年龄幼儿在接纳、理解他人差异过程中,自身得到长足发展。在开展混龄体育游戏活动之前,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三类经验准备。

第一,认知经验准备。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的认知经验是不同的。如小班幼儿必须要掌握自己所在班级位置及回班级的路线,能认识大多数运动器材,不同运动区域的基本玩法、规则,具有一定安全意识,遇到问题时知道去哪里找谁提供帮助;中大班幼儿必须掌握不同运动器材的锻炼价值、常用玩法、规则以及安全常识等。

第二,动作经验准备。不同年龄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小班幼儿很多基本运动技能尚未形成,力量小、协调性差、动作紧张,容易失去平衡;大班幼儿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已经接近于成熟。因此在混龄之前,尤为要重视让小班幼儿掌握攀爬、跳跃、投掷、跑等基本动作技能,掌握各运动区不同运动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三,人际经验准备。由于小班幼儿只是对熟悉的人和场地产生安全感与依赖感,让他们认识并熟悉中大班的哥哥姐姐能够提升他们的安全感与依赖感,这是小班幼儿参与混龄体育游戏的前提条件。同样,中大班幼儿由于缺乏相应的照顾弟弟妹妹以及相互沟通的经验和体验,也需要教师提前让他们了解并熟悉同伴。

(三)混龄游戏内容的选择

游戏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能否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混龄游戏。比如在战争游戏中,大班幼儿会与“敌人”积极战斗,小班幼儿会自然地承担给大班战斗的双方队员运输子弹的光荣任务。投放有拖车的自行车,中大班幼儿会骑车,而小班幼儿则会坐在拖车里。

(四)混龄中的安全与规则

重视幼儿安全是混龄体育游戏开展的前提与根本。预防安全隐患,必须规则先行。不同年龄段幼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认识各运动区游戏内容,认识规则与安全要求;第二,进一步熟悉各运动区及相关运动器材的使用规则与安全要求;第三,熟练掌握各运动区及相关器材规则及安全要求。

(五)混龄游戏后的回顾与反思

混龄游戏后的回顾与反思是了解、掌握、提升混龄体育游戏质量的重要途径。由于是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幼儿混合在一起,负责教师不会认识所有来这个区域的幼儿,而教师也无法全面地了解本班幼兒运动状况,这就给回顾与反思带来了很大困难。教师对幼儿表现存在着信息鸿沟,回顾与反思无法有效开展。因此,给不同年级、班级的幼儿选取明显的身份标志显得尤为重要,如给大班幼儿佩戴圆形标志,中班为方形标志,小班为波浪形标志,然后根据不同班级选取不同颜色,如大一班、中一班、小一班为红色,大二班、中二班、小二班为绿色,方便教师区分各个班级的幼儿。另外,也可以建立教师微信群,让负责教师把幼儿的视频或照片发在微信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鸿沟,为教师对本班幼儿的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若阳.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20.

[2] Gray P., Feldman J. Play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qualities of self-directed age mixing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children at a democratic school[J].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4, 110(2):108-146.

[3] 李广萍.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 2018(6):62-63.

[4] 陈大琴.幼儿园户外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7(04):67-69.

[5] 武建芬, 陈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J].幼儿教育, 2006(03):7-8.

[6] 张莹.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3):133-140+145.

[7] 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8] 张元.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42-44.

通讯作者:张莹,yingzh@zjnu.cn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幼儿体育推进策略行动研究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