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中的抗战题材木刻作品分析

2021-08-27 08:49卢楠刘钰涵侯爱英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日报木刻抗战

卢楠 刘钰涵 侯爱英

摘要: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于山东抗日根据地诞生。抗战期间,《大众日报》在宣传党的抗战政策、鼓舞群众、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真实地记录了大量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分析《大众日报》中的抗战题材木刻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探索其在弘扬爱国情怀与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旨在展现《大众日报》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宣传工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大众日报》;抗战;木刻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02

1 《大众日报》木刻作品的研究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发展,为抗击日寇斗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民众了解革命斗争形势,它创办了根据地报刊。

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于沂水县王庄创刊。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外信息交流的新窗口,《大众日报》自创刊后,从政治、军事、抗日救亡、揭露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等方面入手进行党的宣传政策。不同于一般的纯文字报道,《大众日报》多次借助图像这一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传播信息。

《大众日报》收录的木刻作品为我们开展红色美术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与可行路径。本文主要分析《大众日报》中的抗战题材木刻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探索其在弘扬爱国情怀与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展现了《大众日报》是如何借助图像这一高效文本达到动员宣传目的的。

2 《大众日报》抗战题材木刻作品分析

本文择取《大众日报》中有代表性的部分图像与文章资料,就木刻作品的整体面貌展开分析。

1940年5月11日的《大众日报》的第一版右上方插图为刘无恙的《进军》[1]。同期特讯《我军围攻临沂,其部已冲入城关》中提道:“据悉,连日以来,我军围攻临沂,敌寇放弃城外据点,退集城内,凭其坚固工事顽抗。我军逐渐进逼,已迫近城下,其部奋勇当先,进冲城关,刻正猛烈进攻中。”[2]

《进军》(图1)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革命武装部队扛枪负重,队列齐整,在夜幕下穿越地形复杂、植被茂盛的山岭的场景。为粉碎日寇“扫荡”与讨伐游击区的罪恶阴谋,革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精密的战略部署,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充分发扬了不怕辛苦、无畏牺牲、连续作战、奋勇抗敌的战斗精神,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让团结抗战精神深入人心。

1941年4月3日第一版右上方插图为《团结广大群众力量把日寇消灭》[3](图2)。这幅作品用生动的细节刻画向人们传递了“团结群众力量英勇抗战”这一主题。粗壮有力的手臂与紧紧握着的拳头象征着团结统一、坚不可摧的群众团结抗战力量,与散落的军刀、残缺的日寇军旗以及面目狰狞、丑态百出的日寇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日寇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团结起来共同击败日寇的信念与决心。

1940年3月25日第一版右上方插图为《八路军英勇保卫大鲁南》[4]。(图3)

同期社论《庆祝孙祖战斗大胜利》中提出:“(三)这次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敌寇分区扫荡的企图,并且给了它以嚴重的打击,而且粉碎了托匪、顽固分子及一切别具心肠的分子的造谣……经过这次胜利的战斗,大大地提高了我军及地方武装战斗的情绪,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民众抗战的信心。……更表现出八路军与民众的亲密合作。(四)经过这次胜利的战斗以后,我们应尽量扩大共产党八路军的政治影响。……(五)我们要抓紧群众抗战情绪高涨的时机,加紧战时动员。要扩大充实和加强各种群众组织,尤其要加强自卫团的领导。……(六)我们要以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来教育部队,教育民众。更要加强我军的整训工作。……为这彻底回答敌寇的扫荡,我们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来开展鲁南的民主运动,必须把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地树立起来!……”[5]

《八路军英勇保卫大鲁南》(图3)这一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八路军在孙祖战斗中同日寇浴血奋战的激烈场景。画面中,八路军手持步枪,以保卫姿态埋伏于斜坡之上,蓄势待发,密切关注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做好了与其决一死战的准备。孙祖战斗是八路军在沂蒙山区首次重创日军的战斗。它的胜利粉碎了日寇在鲁中地区进行分区“扫荡”的阴谋,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夺取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共产党及八路军的威信。《庆祝孙祖战斗大胜利》对此次战斗胜利进行了总结,并为日后的斗争提供了经验与指导。

1940年3月25日第五版左下方插图为那狄的《一幕血的回忆》[6](图4),它真实地记录了官里庄惨案中一个悲惨场面。从整体画面看,近处主体人物是由李长盛等两人组成的汉奸团体,他们兔头麞脑、嚣张狂妄,脚边惨死的无辜村民便是他们残害同胞、丧尽天良的铁证。画面远处是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争场景以及日寇与汉奸的残暴行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手无寸铁的村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安生。这幅作品揭露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痛苦与创伤,反衬了日寇与汉奸的残暴与无耻。作品着重刻画了汉奸的丑恶嘴脸和猖狂形态,同时通过夸张和丑化的绘画语言对汉奸的投敌行为进行抨击和讽刺。这样的表现方式贴近大众,极易让大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既对巩固统一战线起到了宣传作用,又展现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与信念。

1940年3月25日,《大众日报》第六版发表了一幅木刻作品《消灭敌寇爪牙》[7](图5)。画面中心为3名八路军战士,作者对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们衣着整齐,肩背补给物资,手持步枪,在艰苦的环境下义不容辞地冲锋陷阵。木刻生动地展现了抗战士兵锐不可当的气势与不畏生死的担当。作者用简洁有力且富有变化的木刻手法刻绘了战士身后的烽火硝烟,占据了大半个背景的硝烟足以展现战争形势的严峻、情况的惨烈。此外,画面背景中还有一处细节刻画,那便是残缺的“中日亲善”旗帜。它的出现是对日寇妄图侵蚀中国人民思想的抨击与讽刺,揭示了“中日亲善”构想只是日寇掩饰建立殖民地帝国目的的手法,展现了日寇的阴险与狡诈。

1940年7月7日第一版右上方插图为《开展一个新的远大的途程》[8](图6)。画面近处的这名革命战士脚踩敌人残尸,杀气冲霄,坚定的神态透露了他对日寇的蔑视以及对死亡的无惧。背景处的革命战士们队列齐整,威武严谨,高举爱国与革命的旗帜,展现了他们无畏生死、敢于牺牲的信念和担当。

作品整体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革命战士英勇奋战的斗争精神,也预示着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3 《大众日报》抗战题材木刻作品分析的意义

《大众日报》中的木刻作品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抗战文化,它们不只是木刻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了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侧重于对《大众日报》中的抗战题材木刻作品中的团结抗战精神和日寇侵略罪行两方面进行分析。比如《进军》《八路军英勇保卫大鲁南》《消灭敌寇爪牙》《开展一个新的远大的途程》四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革命战士奋战的姿态。在报纸中刊登此类作品不仅能记录最真实的战争场景和历史,更能使广大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和正确的组织领导,促进民众抗战意识的觉醒,激发他们抗战到底的决心与信念,从而有力地打击日寇汉奸的无耻阴谋。

作品《一幕血的回忆》对汉奸颐指气使、残暴不仁的形象以及悲惨的战争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反映了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和日寇的无耻罪行。而《团结广大群众力量把日寇消灭》运用了夸张和丑化的手法展现了日寇卑劣无耻的丑恶形象。这类作品揭露了日寇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还从侧面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军民团结抗战的决心。

4 结语

《大众日报》中的木刻作品在抗战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它促使更多的中国民众加入木刻运动并通过木刻了解更多真实的抗战历史和斗争场景。它在团结群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弘扬爱国情怀、培育全民抗战精神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珍贵的作品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应当被后人铭记。

参考文献:

[1] 刘无恙.进军[N].大众日报,1940-05-11(001).

[2] 我军围攻临沂,其部已冲入城关[N].大众日报,1940-05-11(001).

[3] 团结广大群众力量把日寇消灭[N].大众日报,1941-04-03(001).

[4] 八路軍英勇包围大鲁南[N].大众日报,1940-03-25(001).

[5] 庆祝孙祖战斗大胜利[N].大众日报,1940-03-25(001).

[6] 那狄.一幕血的回忆[N].大众日报,1940-03-25(005).

[7] 消灭敌寇爪牙[N].大众日报,1940-03-25(006).

[8] 开展一个新的远大的途程[N].大众日报,1940-07-07(001).

作者简介:卢楠(2000—),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刘钰涵(2000—),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侯爱英(1999—),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猜你喜欢
大众日报木刻抗战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探源《大众日报》红色基因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大众日报》区域观察报道特色浅析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