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山水画风格成因研究

2021-08-28 03:41汪瀚之
大众文艺 2021年15期
关键词:画派艺术风格岭南

汪瀚之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一、黎雄才山水画风格特征

黎雄才师从于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追随其临摹了大量的传统经典名作。曾去日本留学四年,拥有扎实的西方素描造型的基本功。归国之后,坚持用写生的方式,突破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表现新时代的生活。

黎雄才的山水画风格不拘泥于传统,融中贯西和融合古今。艺术思想上继承岭南画派开创者高剑父的“折衷中西”的艺术思想,黎雄才的“折衷中西”思想主要指的是以中国传统语言为核心,吸纳其他的艺术语言和内容。所以他的绘画作品呈现出的是以传统山水画笔墨为根基,追求笔墨的表现力,表现客观物象的情理和物理,富有宋代绘画中“写真”精神,追求画面生动的气韵。欣赏者能从其笔墨中读到自由的感觉,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物象高度的凝练。构图上继承了传统山水画图式,融合西方构图的透视规律,创作作品运用“高远法”和“深远法”居多。其作品前景多是巨松,注重树石的刻画,敦实厚重,书写味较强;中景虚实相生浑然一体;远景淡墨写就,朦胧的远景让画面产生巨大空间。色彩上巧妙地运用了色墨关系,追求“以色衬墨”的艺术特点,多以青绿和浅绛山水的方式表现。

黎雄才在自然山水写生中凝练个人语言和符号,从写生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和传统笔墨语言结合,探寻适合表现现代生活的山水画语言,形成具有个性化和时代性特色的艺术语言。黎雄才艺术语言兼工带写,表现山水树石的笔墨雄强与秀润,表现点景人物和建筑时用笔细腻和造型准确生动。体现出黎雄才作为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区别于关山月、方人定等人的艺术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黎家山水”。

二、黎雄才学艺经历和“师造化”的理念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黎雄才的艺术风格形成来源于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审美追求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经历、艺术实践和阅历修养等。下面先从黎雄才学画经历和写生实践两个方面去探讨黎雄才艺术风格内在的成因。

1.早年“临池”学画和留洋日本的求学经历

黎雄才出生在广东肇庆书画世家,其父精于绘画和装裱,从小家中有一些古画可供临摹,童年时期的黎雄才跟随老师拿着毛笔临池学画,随着时间的增长,少年的黎雄才展露出过人的绘画天赋。16岁的时候拜高剑父为师,进入春睡画院学习绘画。高剑父先生带着他更加深入的学习传统笔墨,少年黎雄才获得了名师指点和丰富的眼界,他沉醉于传统经典书画作品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为其之后的艺术创作打下深厚的基本功。这一时期他也深受高剑父“折衷中西”的思想影响,重传统和重写生。后来又去了烈风美术学校学习素描等基本功,打下深厚的造型基础。紧接着又受到高剑父的资助,去日本学习绘画,在日本他接触了“朦胧体”绘画,横山大关、菱田春草的绘画风格让他耳目一新,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学习当时日本的“朦胧体”绘画,而是以传统的笔墨为主融入朦胧体对光合色的渲染效果。在日本留学时经常用铅笔写生松树,大量的松树写生也为之后的创作风格和表现题材找到了立足点。通过写生也逐渐树立起“现实主义”美学价值取向。

2.从自然造化中探寻艺术风格

独特的艺术经历和岭南画派高剑父等人的影响,让他更加注重客观物象,以自然为师,所以在他个人的艺术道路当中,写生是贯穿于其中。

早期赴日留学之前,在高剑父的影响下借助西方写实造型的方式进行写生,画面有较强的现场感。赴日留学之后,深受日本“博物学”的影响,观察自然的态度也更严谨和深入。通过现存材料发现黎雄才留下大量在日本留学期间写生松树的画稿和风景水墨稿,简单概括一下在日本留学期间写生主要分成两类:一种用铅笔写生巨松,注重细节刻画;另一种以水墨进行速写,为创作收集素材,两种写生为黎雄才回国后国画改良积累艺术语言和创作素材。归国之后又踏上写生之路,西南、西北各地区写生,面对实景直接用托好底的宣纸对景写生,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语言表现不同特征的山川地貌,积累具有个人面貌的笔墨语言。所以长期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写生对其艺术风格影响巨大,逐渐将自然山水和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合在一起,黎雄才山水画变革的重要时期。长期的写生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让黎雄才艺术风格上趋于成熟。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坚持写生的事业,比如说武汉抗洪前线写生、革命圣地韶山写生、三门峡工地写生等,包括晚年第二次赴日进行松树写生,写生实践贯穿于黎雄才整个艺术人生。

黎雄才通过大量的写生积累了笔墨语言,对于客观物象有个性化的提炼总结,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程式化的样式,使得中国画更加具有时代气息,例如新中国成立后黎雄才《武汉防讯图》《护林》《黄河三门峡工地》等的主题创作,极具写实性和时代性,画面生动体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语言既有传统也有现代,融会贯通。当代中国画坛对黎雄才的“写生”关注度并不高,如今谈论中国画“写生”的时候,经常会去谈京津画派为首的李可染、金陵画派为首的傅抱石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作出的写生探索,其实岭南画派的黎雄才对写生的探索时间更为久远。

三、时代背景及地域特色在创作中的体现

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道路、艺术实践和阅历修养等自身内部原因。同时也存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面从艺术家黎雄才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画学思想两方面对黎雄才艺术风格成因进行探究。

1.时代背景——新时期国画改造运动的时代要求

黎雄才生卒年(1910——2001年),经历了将近整整一个世纪。本人的艺术风格成熟时期在50年代,长期的传统训练、“留洋”经历和西南西北的写生让他形成了笔墨雄强厚重的艺术风格。伴随着黎雄才50年代艺术风格趋于成熟,中国社会也在经历着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提出了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的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在国画方面要求国画家能够突破传统程式化的束缚,创作出能够反应新时代的国画作品。新的艺术追求面临新的问题,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方法成为最主要的两个问题,很多画家都选择到写生中解决问题。黎雄才早年就跟随高剑父学画,深受他的画学思想影响,并重传统、重写生,因此在国画写生方面他已经获得了较强的笔墨能力。建国之后继续坚持写生,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把表现题材转向表现工农兵劳动和红色革命根据地。例如《武汉防汛图》,当时黎雄才任职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工作生活于武汉。1954年遇百年一遇洪水发生在武汉。正值壮年的黎雄才奔走在前线,一边抗洪抢险一边用画笔记录下救灾的场面,经过大量的写生,并在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整理创作出《武汉防汛图》,巧妙地运用长卷的形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抗洪抢灾的情景巧妙的铺陈开来。观全图气势磅礴,既有传统山水作品“可居可游”的特点,也有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颇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1955年的时候黎雄才又把目光转向革命圣地韶山,将新中国成立前西南西北的笔墨用在韶山写生中,成为以革命圣地为创作对象的先行者。1977年创作《韶山朝晖》是他阶段的代表作品,体现艺术作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思想,现藏于毛泽东纪念堂。黎雄才作为新国画运动的中坚力量,坚持写生探寻个人的艺术语言,在写生中找到个性特征的笔墨语言,拓宽了传统中国画可供表现的题材,并且专注于表现反映时代精神。其作品可谓是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地域特色——岭南画学的影响

20世纪西方美术思想开始进入中国,岭南地域因区位优势,最早受到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并且一跃成为中国美术的前沿阵地。三位留日画家高奇峰、高剑父和陈树人开创“岭南画派”,他们在“师古人、师造化、师心”的艺术探索中寻求新方向。岭南画派在高剑父等人带领下探寻美术革命,求新求异,主张画家找到个性化语言;并且形成“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理论,要求画家对古今中外的艺术进行汲取并在创作中融会贯通,探索自身的艺术风格。黎雄才的艺术风格深受岭南画派的艺术思想影响。黎雄才师从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是高氏理论的追随者和实践者,继承了他的“折衷中西”思想,重传统和重写生的思想。拥有深厚的传统基本功的同时学习日本的新兴的艺术风格——“朦胧体”。在探寻新的语言的时期,他践行高剑父的写生思想,面对自然山水对景写生,寻找笔墨的表现方式和个性化语言,前后花费十多年时间去探索,形成了墨重于色、浑厚秀润的艺术风格。对于传统山水画题材、形式、色彩、造型等方面积极创新。作为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积极地推动岭南画派的发展,继续推动岭南画派在现代美术中的作用,同时黎雄才对第三代岭南画派画家陈金章等人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语

黎雄才师从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作为第二代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他的艺术风格无疑对后来的岭南画派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究黎雄才艺术风格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其艺术风格成因。他的艺术探索之路也体现出岭南画派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特点。其艺术精神和艺术思想对当今的中国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猜你喜欢
画派艺术风格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立体画派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