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与审核性评估视域下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28 11:16符茂胜祝妍妍裴明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吴 欢 聂 尧 符茂胜 祝妍妍 吴 树 裴明敬

(皖西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0 引言

新工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皖西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其通信工程专业自2008年招收首届本科生,2013年获批安徽省省级改革专业,2016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0年入选皖西学院校级重点学科,2021年成功获批校级优势学科。我们在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的视域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展开积极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依托行业,夯实基础,加强实践,突出应用”的办学定位,坚持“一条主线、两个主体、三个系统、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的“12335”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素质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内化素质教学体系,将贯穿四年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实践教学细分为认知实习、基础实验、专项设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5个步骤逐渐形成了“依托行业,夯实基础、加强实践、应用鲜明、服务地方”的专业特色。

1 需求分析

通信工程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中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于2020年参加了安徽省审核性评估,自评等级为优。在对新工科建设内涵和审核性评估对通信工程专业的需求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本专业需要加速与传统工科的融合,结合审核性评估对专业内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的要求,抓住5G快速发展的契机和5G+的逐步推广应用,开展综合性工程人才培养。

2 目标凝练

以“新工科”需求为导向,根据审核性评估对专业建设的要求,以能力提升为主线,以课程体系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等为抓手,注重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与意识,应用能力突出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流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认为专业目标的凝练是基础。为此,在十余年的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教研等环节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成效,结合皖西学院所处区位、区域发展情况、学校办学定位等因素,提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面向应用的工程人才这一目标,并在此目标指导下开展专业各项工作。

3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以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需求为指导,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我们制定了2019-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修订紧紧围绕“打造工程特色,加速交叉融入,适应社会需求”的主题,以“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传统工科产业、打造新型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学习领会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内涵,厘清在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视域下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要求,我们认为两者在对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上高度一致。为此,我们对近三年400多名毕业生、10余家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实地和问卷调研,获得了长三角、安徽省和六安市信息类产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经过以上调研、总结和分析,针对企业所需,我们在2019版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能从事通信软硬件开发、通信系统运营维护和营销、网络系统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6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嵌入通信技术类、网络技术类、信息安全类、程序开发类和硬件开发类多门类课程体系,提高实践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课程体系建设

遵循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原则,根据“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审核性评估要求,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主要做法有:一是根据行业需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全而不精的培养模式改为方向培养,在大三第二学期分出无线通信、数据通信和光通信三个方向,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专而精;二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工程性、研究性和个性化实验,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三是实行实践课程“四年不断线”,从大一的认知实习开始,令学生较早、较全面的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明确在校学习目的及择业发展方向,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以“一轴、两翼、三模块”的指导思想设置,如图1所示。一轴即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轴线,包含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六门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两翼包含方向课程(无线通信方向、数据通信方向和光通信方向)和通信应用课程(程序类课程、硬件类课程和通信应用类课程),其中专业方向课程主要目的是根据通信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及职业规划培养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应用能力,而通信应用课程则是根据行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通信软硬件开发及综合应用能力;三模块则是指大类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大类培养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A组)及专业基础课程(B组)及相应的实践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A组)(含实践课程),主要设置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B组),主要为数据结构、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总体来说,目前专业课程结构合理,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且专业课程会根据社会需求动态调整。

图1: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课程体系中较早地开设了社会责任、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类课程,该类课程共16.5学分,时间跨度长,课程内容设置丰富,能促进学生该方面素质能力的发展。

专业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实践类课程平台由独立实践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模块组成,占课程体系总学分为24%,实现“四年不断线”培养。该类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依托校企深入合作建立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创造条件。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合理,能够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作出弹性调整,体现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5 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信息类专业快速发展,契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一支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关键所在。通信工程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11名,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1人,拥有“数字信号处理”省级教学团队,多名教师具有联通、移动、铁塔等行业背景,“双能型”教师占比达80%以上。

紧密依托通信行业,聘请地方性龙头通信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实施企业学校“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训,提高了实习实训课程的针对性和质量,极大锻炼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上持续投入,90%教师完成了“双能型”师资认定,中国移动、联通、铁塔等本地通信龙头企业多名具有行业背景和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加入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申报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推动教师进企业,实施校企联动师资培养,开展师资应用技能培训,极大的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我们还以“数字信号处理”省级教学团队为依托,鼓励教师开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探索。

6 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对专业特色建设质量的检验。我们以新工科建设和审核性评估要求为导向,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大力推行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其中,“信息类本科人才专业能力多元主体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打造‘三大特区’整体推进协同育人实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两个教学项目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四六级通过率等审核性评估中能直接反映培养质量的指标中达到较高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大多数毕业生留在安徽省内就业,部分学生流入长三角地区,就业首年平均薪资待遇学生满意度较高。

7 结语

目前皖西学院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已有一定成效,但随着信息科技飞速发展,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仍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新工科的精神内涵,结合审核性评估要求,立足我校实际,进一步深化特色专业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工程背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