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支书25年不变的初心

2021-08-30 03:06黄俊峰李方李宝林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山乡

黄俊峰 李方 李宝林

“感谢余书记对我们家的关心、关怀和照顾,我和妻子都患有疾病,没有余书记帮我们危房改造、安排公益岗位,孩子上学要不实行‘两免一补,我们一家的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说这话的是河南省泌阳县铜山乡上邵村杨庄组49岁的杨书德。本来已经脱贫的他,因为和妻子两人双双患病,生活又走向了贫困的边缘。

本着脱贫路上一户都不能少的原则,余书华对杨书德一家称得上是百般照顾。余书华尽己所能地想出了许多办法,坚决不让他们因为疾病而再度返贫。后来,在村委的悉心帮助下,杨书德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用自己的一双手带领一家老小挣脱贫困的阴霾,使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杨书德是上邵村38户82口人中较为特殊的一户,脱贫路上,虽然他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依然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如今,杨书德已经摆脱贫困,和家人一起过上了幸福和美的生活。

杨书德口中所感谢的余书华,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铜山乡上邵村党支部书记。1951年2月,余书华出生于泌阳县铜山乡上邵村。1973年1月,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基建工程兵。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刚刚入伍3年的他便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的认真考察,余书华最终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军期间,余书华共获得了7次嘉奖。1977年3月,余书华退伍转业到自己的家乡上邵村,从民兵营长做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1995年5月,他就任上邵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铜山乡位于河南省泌阳县东部,全市第一高峰白云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铜山恰似两根擎天柱在铜山乡境内南北对峙。铜山乡地跨江淮两大流域,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总体格局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北部山区是泌水河的发源地,境内森林植被保留完好,自然环境优美宜人。上邵村便是铜山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余书华刚回上邵村时,村里上访户较多,邻里之间经常因为争地边而发生纠纷,社会治安也不好,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余书华依旧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扑在工作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最终,他和村委一班人硬生生地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上邵村发展成了如今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

因此,上邵村于2009年被中共泌阳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称号;于2010年被中共铜山乡委员会、铜山乡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荣誉;从2013年起连续4年被中共铜山乡委员会授予“优秀党支部”;被驻马店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市级卫生村”(2015~2019)等荣誉称号;余书华本人也被中共泌阳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一块块牌匾、一个个荣誉背后无不透露着余书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朴素情怀和党性原则。

开头提到的杨书德,曾在2003年来到河北一家木板厂打工。在异地他乡的这段时间,他认识了来自河北省保定市的女孩于瑞花。他们在同一工厂打工,漂泊异乡的他们在这个小小的工厂里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愫。2年时间,二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再到步入婚姻的殿堂。如今他们已有3个可爱的孩子,而且孩子们也纷纷步入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

人有旦夕祸福。2014年,身体一向健康的于瑞花突然感觉到腰疼,当时夫妻俩没有太在意,认为年轻身体好忍忍就会自然而然痊愈了。可是接下来的2年,于瑞花的腰疼依旧未见好转,去医院,核磁共振,被检查出是腰间盘突出。有一次,于瑞花在澡堂洗澡,她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被送去医院抢救后,尽管脱离生命危险,但是需要长期服药。直到现在,于瑞花依然能感到头顶时不时的传来压迫感,总觉得晕乎乎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一家的厄运接踵而至。2017年春,杨书德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引发心脏病,妻子于瑞花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带着他来到驻马店市中医院治疗,半月后又辗转到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进行诊治。诊治过程中,杨书德的病情一直未见好转。这样反反复复接受治疗的日子长达3年之久。3年来所产生的高额医药费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原来能靠体力打工挣钱的杨书德夫妇,现在都无法外出务工,顿时丧失了经济来源。

余书华在得知杨书德夫妇的情况后,按照相关要求,帮他们家进行了危房改造,确保他们有房子住;给3个孩子全部实行“两免一补”,确保他们的孩子有学上;给他们家安排了一个公益岗,让杨书德凭借自己的电焊手艺,在当地附近打打零工补贴家用,以确保有经济收入;乡卫生院交的有新农合,看病吃药国家给报销的政策,极大地解决了杨书德夫妇治病吃药难的问题。这一系列救助工作下来,杨书德一家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杨书德感谢余书华的动人一幕。

现年60岁的邱建阁,是上邵村杨庄组人。他一直关心村里的发展,当他看到从上邵到杨庄的路坏了,便及时赶到村委会,向余书华反映这一情况,希望村里能够协调修路,方便群众出行。余书华非常认真地将此事记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表示会及时找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用余书华的话来说:“群众反映的事,再小都是大事,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做,让老百姓满意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在上邵村,余书华最惦念最关心的就是刘运松一家。因为全村38户人家,已有37户脱贫,只剩刘运松一家还是贫困户。

现年51岁的刘运松,如果不知道他的真实年龄,大家会误以为他是个已到古稀之年的老人。造成刘运松未老先衰的原因是他家中有一个得了尿毒症的儿子,刘运松为这个儿子的事操了不少心。刘运松一家原本还是很幸福的,一家4口人,儿女双全。他靠着种地和打零工,盖起了4间2层小楼。然而2014年,正在河南省轻工业学校机械自动化专业求学的儿子刘东去医院检查,不幸被诊出患有尿毒症。从2014年到现在,刘东做透析所花的费用每月高达六七千元。妻子郑付贵现年52岁,头发花白,面容憔悴,不仅患有脑梗,还有胃病。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刘运松夫妇也无暇关心和照顾,想着到时候让女儿考一个高职高专,有一技之长,以便尽快工作补贴家用。对于刘运松一家的现状,余书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仅优先给他们家安排公益岗位,还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奋力摆脱贫困的帽子,坚决带领他们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村子大了,什么人都会有。一些有车、有公司、有门面、有商铺的村民,不符合贫困户的条件,也想享受贫困户的优惠政策。对此,余书华早就有言在先,此事找谁都不行,不仅不给办理,还会进行批评教育,严格按规矩办事。

余书华担任支书的这25年,一直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妻子袁秀莲刚开始对丈夫也有许多怨言,抱怨他为了村里的工作,不顾家,也不知道注意自己的身体,而且刚上任那几年经常落人埋怨,遭人误解。妻子多次劝他辞职享清闲,可是无论怎么说,都改变不了余书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激情。久而久之,妻子也渐渐开始理解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站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余书华的儿子在珠海工作并定居,儿子不仅事业有成,也非常孝顺,想着春节临近,便把余书华老两口接到珠海过春节。哪曾想,老两口刚到不久,就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余书华本该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冲锋在抗疫一线,无奈却被远隔在千里之外的珠海,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如此,他不仅认真收听收看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部署和動员,还心系上邵村的父老乡亲。手机24小时开机,和在家的村干部保持紧密联系,遥控指挥,安排部署,要求全村党员干部坚决配合县、乡整体工作部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顾全大局,关键时刻一定要捍卫全村父老乡亲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重点交代一定要保障好贫困户、缺少劳动力家庭等的生产生活,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

在珠海的日日夜夜,余书华真的是“人在珠海,心在上邵”。一得到国家防御级别降低能够返乡的确切消息后,余书华便和老伴去做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他带着健康证明,第一时间赶回朝思暮想的上邵村,迅速融入到为父老乡亲服务和春耕生产以及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走访慰问等工作中。

谈及上邵村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余书华坚定地说:“大力发展养殖业,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特色香菇种植,引导农户种植橡树,争取让我们7个自然村,村村建文化广场,村村通上水泥路。2020年全村坚决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让老百姓真真正正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山乡
山乡儿童
山乡种花女
山乡抒怀
山乡一瞥
山乡新农民
袁善楚
毛南山乡好地方
山乡田园即兴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山乡春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