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域中的时代回音

2021-08-30 03:26袁恒雷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天际线北京建筑

北京从春秋时期的蓟城开始,绵延三千余年至今——历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近日,邱华栋以其多年研读北京史料与实地踏访经验为依托,写成独特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发展史《北京传》。其创新之处在于,他能以北京城的不断变化发展为着眼点,从时间与空间的纵横对比中,展现伟大首都的千年兴衰演变脉络。其间,再现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景观,又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京华烟云被史海钩沉,在历史视域中一次次倾听千年以来的时代回音。

对比手法:横纵对比展现京城魅力

我们对北京的了解似乎越是往近前发展我们了解越多,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因为北京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重要性,的确也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越到近前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回溯北京三千余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北京能够发展到今天如此重要的地位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北京在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建城时期分列如下:春秋蓟城、燕国都、秦汉广阳郡、唐朝幽州城、辽代南京城、金朝中都、元大都、明北平府和北京城、清京师、民国北平特别市、新中国首都北京等几个历史阶段。无疑,无论是任何人写一座城市的传记发展史,都必然要以时间为轴,按照朝代的更替演变来进行。

邱华栋的《北京传》正是依托上述北京城的时间发展脉络行文,让北京城在这三千余年间不断上演兴衰起伏的大剧。熟悉历史的我们都知道,由于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城市的攻守战,都城常常毁于战火。北京在这三千余年里当然也不会幸免于这种兵祸,但更多时候北京的建设是具有传承性的。而且在邱华栋看来,“一座城市,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还在继续生长。”这种观点在书中经常出现。这是因为,即便城市不毁于战火,自然的风化也会让旧王朝的宫廷街道失去活力。再者,新王朝一般都会营建新都来展示新朝廷的开国气象,并压住旧王朝的“王气”。

于是,在本书中,邱华栋在描述北京城不同朝代营建时便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这种对比自然是全方面的,包括宫城、皇城、大城、街坊、水系、人口等。比如非常典型的当属元大都的宫殿建设,邱华栋在描述元大都宫殿规划特点时,不仅说其“远比金中都要气势恢宏,空间结构壮阔”,还与汉唐宋时期的宫殿进行了更广泛的对比,他说:“元大都的宫殿建设,外形和规制按照汉族的文化理念,也就是《周礼》和《易经》来设计,所以宫殿的外观看上去和汉、唐、宋的大型宫廷建筑并无过大差异。比如,汉风更加朴实大气,唐风则显得高贵堂皇,宋代的宫廷建筑更加精细华丽。”实际上,对于金中都甚至元大都的具体样貌我们今天只能靠复原图来进行比较具象的观摩了,但通过邱华栋这种对比描述后,空间与时间距离瞬间就拉开了,不再只是拘泥于金中都与元大都的简单对比,将更多中原王朝的宫廷建筑样式进行对比后,更有利于读者对这些文字描述的理解认知。

邱华栋运用这种对比手法阐释北京的城市特点是贯穿全书的,并且不光对比古代的都城,在阐述到当代北京的发展特点时,这种对比手法更是得到了灵活运用。比如在讲到北京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时,在我国内地最经常拿来对比的无疑是北京和上海,二者虽说发展定位有诸多不同,但作为国际大都市,拿来对比显然很利于我们认知这两座城市的特点。当讲到城市的天际线时,邱华栋就直接将京沪天际线进行了对比。首先说明,所谓的城市天际线,是指一座城市的建筑轮廓线,所以每座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天际线。观察天际线当然可以有不同角度,在上海,最著名的观察点无疑是在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观景臺上,邱华栋的观察体会是这样的:“向黄浦江和浦西市区看去,我看到了上海的广大、建筑物的密集、人的蠕动如同蚂蚁、车辆缓行如甲虫。天空之下,城市却是展开的无垠的一个平面。凸起物就是一些显得突兀的高楼。观察一座城市的天际线,不能站得太高,比建筑物高,你就看不到一座城市的天际线。”而他观察北京的天际线观察点就更多了,诸如天安门城楼、“中国尊”、长安街等,他看到的北京城天际线特点是:“中间低、四周高,整座城市依次形成了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等环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原点的‘城市大盆地。”可以说,邱华栋多次运用的对比手法,不仅清楚直观地交代了北京城在不同朝代营建出来的特点,还让读者能够在各种事物的对比中,迅速领略这些建筑与人文本身的重要意义。

视角独特:融个人观察

见证成长

邱华栋自称是一名“新北京人”,他于1992年大学毕业进京工作至今,已经30余年。这期间,他从最初住在长城边上,直至住在北京木柴厂等地,个人从一名“北漂”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作家。而伟大首都北京,在这几十年里的发展之迅速更是有目共睹——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都市。可以说,邱华栋的《北京传》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人与一座城互相见证的发展史,所以,《北京传》决不是只有文献意义上的史料陈述,他是带着强烈个人感情体温的城市发展脉络述说,同时,又因为史料文献的完备详实,又令该书的讲述有理有据,且不乏文采。邱华栋20多年来研习了有关北京资料500余本,实地考察北京诸多的建筑与山山水水,做足了功课,这使得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文本能立得住、立得久。

这种对北京书写融入个人观察的视角无疑是独特的,这源于早年刘心武对邱华栋的影响。刘心武早年写的《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及关于建筑材料的随笔集《材质之美》,让邱华栋感觉一个小说家对建筑这么感兴趣又很懂行,因而觉得很新奇。他们平时的交往聊天也经常谈到城市建筑与规划,这逐渐影响了邱华栋。其中,刘心武的一个观点对他启发很大,那就是,我们平时可能最注意建筑的外观,但我们更应该走进建筑物,获得身在建筑之内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们在书中,经常看到邱华栋获得所描写的京城古今诸多建筑物的第一手体验经验:他开车从北京市区前往大兴机场,从而比较出从南部和西部城区出发方便;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运河边上,观看辽代燃灯塔穿越历史的雾霭注视现代化城市的营建;带领几位作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线实地采风,沿线走了一个星期,切实了解水对一座城市发展兴旺的生命线作用等。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行者无疆”式的田野考察实地踏访,我们才能够读到邱华栋笔下真实可信的数据与感受。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邱华栋对北京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的实地考察后的书写——这两条主干线不仅是北京发展的核心脉络,更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北京南北壮阔又笔直的中轴线发轫于忽必烈下令刘秉忠规划营建元大都时,正式形成于明朝,在邱华栋看来,这是京城600余年来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当时,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抵钟鼓楼,纵贯正阳门、故宫、景山等建筑。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条中轴线的南北两端不断在延伸,如今,以鸟巢、水立方、奥森观光塔、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一起成为北中轴线端点,并一直通达北苑往北的燕山脚下,而大兴国际机场则位于南中轴线端点。

首创精神:全球视野下的

陈述展望

在邱华栋著《北京传》之前,有关北京的相关图书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必征引更多的书目,单看《北京传》书末开列出来的有关北京的图书已经过百本。比如林语堂的《大城北京》、季剑青的《重写北京》、洪烛的《北京:皇城往事》、宁肯的《北京:城与年》、祝勇的《故宫六百年》等,这些图书要么追忆故都繁华,要么以北京生活为题材,要么书写特定阶段的北京历史,可以说是从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对北京进行了书写。

《北京传》其首创精神在于,他能够以全球性的视野来纵贯北京城3000余年的发展脉络,并且对当下乃至未来北京城的发展空间与趋势进行鞭辟入里的陈述与展望。这其间,他立足北京自身,从城市空间生长、发展演变格局入手,以主章写城市的主体结构变化,副章选两个重要点来展示特定时期北京的代表性人文风景,双线并行,互为补充。相对来说,主章写作严谨扎实,副章陈述活泼灵动,让读者在时空与文风的转换中对北京的发展轨迹一目了然。

阅读本书的过程我们常常慨叹于北京的不断成长,特别是越到近前,越欣喜于北京作为祖国伟大首都与城市杰出代表的日新月异。从观察清代北京建筑空间变化绝佳窗口的东交民巷,到如今被誉为“中国华尔街”的金融街;从建国初期的天安门广场改扩建,到“国庆十大建筑”的中西合璧;从北京的“门脸”长安街到北京最高建筑、528米的“中国尊”矗立在中央商务区核心区;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新两翼的营建谋划,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北京的蓬勃发展昭示着她不仅是我国的伟大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她更是一座世界城市。

1999年,GaWC(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简称GaWC)开始为世界级城市定义和分类,“从2009年开始,北京和上海两座中国内地城市就开始步入这个世界城市排行榜,并进入到世界十大城市之列。”并且,10余年来,北京和上海一直處于世界十大城市之列,排名稳中上升。这无疑与北京自身强势的发展劲头有关,更和我们伟大祖国昂扬奋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关。恰如邱华栋在本书中总结的那样:“现在的世界,是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中国城市,带动和引领了21世纪全球化城市发展新潮流。”

作者简介:

袁恒雷:1984年生,满族,现居吉林桦甸,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市作协理事。吉林省桦甸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哲学硕士,发表学术论文30篇。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作家报》《文汇读书周报》《青年报》《中国校园文学》《作家》《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读者》《意林》等全国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文学评论、诗歌等作品百万字。出版有《把生活过成一树繁花》《住在乡下的海德格尔》《青春在仪式中成长》《每一滴水都是河流的微笑》等著作。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天际线北京建筑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创意
天际线上的行者
北京,北京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武汉城市天际线形态历史演变研究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