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人的大公益心

2021-08-30 03:26时兆娟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卡口抗疫公益

时兆娟

黄菲,南阳双利钢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阳市“三八”红旗手,南阳市志愿者协会优秀理事,方城县第五届道德模范,方城县脱贫攻坚青年先锋……

黄菲,温婉清秀的江浙姑娘,大眼睛,见谁都先笑……

一堆闪亮的称号,一个娇小的身躯。这看似不对等的元素,却恰到好处集于一身,诠释着大爱与情怀。这个身材娇小的女人,有着一颗硕大的公益心。这颗心,从故乡江浙落地生根在异乡的河南;这颗心,百折不挠仍初心不改;这颗心,在最微小的时候起步,在新冠疫情生死考验的关头发力;这颗心,还将揣着善良、阳光、温暖和祝福,走向远方,走向未来……

2013年,机缘巧合,黄菲带着美好的期盼来到了方城,准备开始一段新生活。

作为一个出生在南方的70后姑娘,黄菲接受了比较传统而严谨的家庭教育。黄菲的故乡江浙一带,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也是公益慈善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黄菲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港资企业里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了公益慈善活动。黄菲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收集了很多工厂的尾货,和同伴们冒着酷烈的阳光,拿着围巾、拖鞋,走上街头,进行义卖。短短的一天时间,就筹到了22764.3元人民币。她们把这些钱捐给了慈善总会。那种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幸福,让大家开心极了,也让黄菲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就在那一刻,黄菲心里种下了一棵公益的小树苗。

初到方城创业,黄菲遇到了很多困难:远离家乡和亲人,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生疏;业务的开展和市场的开拓;还有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等。种种压力集于一身,不仅累,而且茫然。黄菲常登上QQ,有意识地去寻找身边的公益组织。那时,方城第一家“爱衣行”公益组织刚刚建立,那种亲切而熟悉的感觉,让黄菲满血复活。开设“爱心粥铺”,创办公益餐厅,参与组建“蓝天救援队”,一直到引进并组建方城的义工联合会。可以说,黄菲是方城最早的公益人之一,一路见证了方城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也收获了很多感动。

2015年,方城五高一位叫王平的女孩,突然患上了白血病,病情恶化,肾脏衰竭,可家里已是山穷水尽。黄菲和同事去看望她的时候,小女孩说:“我一定会积极面对,等待肾源,坚决打败病魔。叔叔阿姨你们放心吧!”还笑着和黄菲拉钩。可就在黄菲四处筹备善款的时候,女孩的病情却急剧恶化,永远地离开了。这件事成了黄菲心头永远的痛。每当想到王平,黄菲都深感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沙漠中渴望水分和食物的迷途者,而她做得太少、太慢,黄菲要加快步伐,做得更快、更多、更好。

2016年,柳河镇有个叫张秋芳的同学,母亲因患尿毒症去世,父亲身有残疾,家里房倒屋塌。父亲带着她租住在赵河街一所破旧的民房里。黄菲来到她家,看到了一个小钵子盆里,扣着俩小小的鱼尿泡。原来,她父亲在鱼市上,从别人扔掉的杂碎里扒拉出来这个,拿回来当腥荤了。黄菲忍着心酸,掏出一千块钱,对张秋芳说:“你只管好好学习,争取考上高中,我一对一资助你。”张秋芳非常聪明、上进,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了。黄菲常和她聊天,關注她的成长,给她留言:“稳住,丫头,人生的路还长着呢!”黄菲觉得,对于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自己有责任帮助她认准方向,走稳脚下的路。

这些年,黄菲为爱衣行公益协会捐款,为身患重病、独自抚养两个弃婴的张广琴捐款,为古庄店李家印村修路,为凯旋城爱心粥屋运营出钱出力,与二十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等。几乎每一年,在济困帮扶方面她都要支出好几万。朋友们开玩笑说黄菲是扶贫路上的“铁娘子”。

可黄菲知道,自己并不铁。首先,作为女性,她性格柔弱,人很传统,不喜欢也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有了委屈总是憋在心里,宁肯自己忍受。另外,黄菲的生意规模一般,挣钱有限。为了支持她,老母亲跟着也来到方城,打理生活,接送孩子,全心全意地帮她;她的弟弟则分担了生产上的全部事务,全天候吃住在厂。她自己整天忙得像高速运转的陀螺。最紧张的时候,连续36个小时没有休息,累得眼窝发青、金星直冒,差点一头栽倒。但黄菲助人的初心却从未动摇过。

2019年除夕,黄菲看着放假后的工厂,计划着节后怎么开局。不曾料想,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武汉封城,全民禁足。毗邻湖北的南阳,最早被卷进了严防死守的抗疫大潮中。每天,坐在家里的黄菲,从电视上、手机上,关注着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抗疫信息。黄菲看到,为了迎击病毒,勇士们冒着危险,逆向而行,守在医院,守在卡口,巡视在空荡荡的道路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可是疫情那么严峻,抗疫物资那样稀缺,他们的危险尽在咫尺。黄菲的心每天都被紧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祖国的危难关头,这是人类的生死存亡之际,黄菲在想自己能做点什么。

黄菲首先想到的,是生产一批钢板房捐到卡口。可是因为禁行,仅仅让工人返厂,就是巨大的困难。黄菲只好先汇报给指挥部的领导,说明思路,请求给开绿灯。通过多方沟通和协调,才打通了工人返厂的路径。机器轰隆隆地响起来了,焊接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第一架钢板房做成了,装车了,上路了,运往卡口,落地在最需要的地方。当黄菲看到传回的镜头中,大家搓着僵硬的双手,笑容满面往屋里搬的时候,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小小的钢板房,挡住了寒风,给舍小家、顾大家的逆行勇士们送去了温暖。这就是黄菲的价值,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这就是黄菲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黄菲作为女性柔而不弱的力量。黄菲和工人兄弟们,吃住在厂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争取生产出更多的钢板房,回报给方城,回报给这片她深爱的热土。

正当钢板房生产如火如荼的时候,县里各个医院抗疫物资告急。县医院的领导忧心如焚:口罩告急、防护服告急、消毒液告急……可是到处都在告急,去哪里买啊?黄菲想到了那些昔日的伙伴们,想到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们。她发动老家的资源,让大家帮忙找资源,找口罩,找防护服。她给国外的同胞们拨通了一个个越洋电话。黄菲已顾不上这巨大的支出会给来日复产带来多大的困难。有国才有家,先渡过眼前的难关再说。她不假思索,她义无反顾,她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同事,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黄菲一个一个地发微信或打电话央求、拜托。一直都很坚强、不轻易掉泪的黄菲,开始还能陪着笑,说着祖国的难,说着方城的难,可是说着说着就哭了,电话那头的人也哭了。

亲人们发动起来,利用一切力量来帮黄菲,帮助祖国。他们买来口罩、防护服,辗转多个城市和港口,运到国内。黄菲像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盯着货物的运输信息,焦急地等待着、盼望着。每一段抵达都历尽艰难。别说在国外,就算一个普通的收货地址,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因为不让个人接收,黄菲只好填写为中医院,再辗转去取,回来后分散开来,捐给县里的医院、捐给蓝天救援队、捐给出现了疑似病人的乡镇、捐给社区……

在方城的抗疫史上,拐河是个重灾区。先后两次出现病例。人们提拐河色变。当板房需要运去的时候,司机和工人都面有难色。黄菲说:“别怕,我先走,你们跟着。”黄菲开着车,带着口罩和防护服。当黄菲他们来到方城鲁山交界处的卡口,守护在那儿的公安、医疗、志愿者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领导们说:“小菲啊,特殊时期,就不握手了,感谢你啊,给大家送来了温暖和力量,方城人民都记得你,全国抗疫也记得你。”政协白洁主席给黄菲打来电话:“黄菲啊,你是政协委员的优秀代表,你是政协的骄傲啊……”

整个抗疫期间,从板房到口罩,从防护服到消毒液,从县城到乡村,从医院到卡口,黄菲捐助的资金将近45万。这对黄菲来说是很大的一笔钱,也给企业后来的复工生产造成了压力。可在当时,黄菲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古代商人弦高,尚且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宝贵的耕牛,免除了一场战争灾难。今天的黄菲,在国家、民族危难当头,能够出一份力,这是时代给黄菲出的一道考题,是时代对黄菲的要求,是领导们对黄菲的培养结果,也是黄菲的公益初心,更是做为女性的黄菲,能够撑起一片天空的骄傲和自豪。她捐出的是物资,花费的是金钱,高尚起来的却是情操,成就的是问心无愧的人生。这特殊的抗疫之年,也是黄菲此生的高光时刻。

黄菲感谢自己的亲人、朋友、领导、同志。在祖国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全世界抗疫曙光显露的时刻,黄菲怀着美好的祝福,希望国家富强和谐,人民安居乐业。黄菲也愿意用一己之力,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行列,守住初心,担当使命,创建文明方城,让这人间变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卡口抗疫公益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公益
公益
抗疫作品展
柳堡防疫卡口党旗飘
公益
最广的变焦镜头
L卡口“马拉松”联盟的前世今生
摄影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