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2021-08-30 19:34苏俊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2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小学生

苏俊

摘要: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本文从故事教学、情境教学、尊重教育、分层实践四个方面对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思政课教学策略进行探析,以达成小学生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  规则意识  培养

规则,是由大家或代表人共同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行为准则的意识,如遵守校规、家规、社会公德、游戏规则等。对于小学生而言,规则意识是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与成长。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要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长,让孩子具有安全感、秩序感,并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我们无法靠权威、控制和威胁来管理孩子,唯有借助规则。”培养和建立规则意识,是给孩子自我管理创造基本条件,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也是作为一个人内心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政教学的主要课程,其中包含了许多规则教育、法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以德为先、依法治国的理念,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恰当选择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一、通过故事激趣,积极探知规则内容

绘本故事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形象生动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甚至能让小学生直接悟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如果教师将规则教育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热情就会大大提高,易于从教师预设的故事中自主探知规则内容。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要完成“引导学生感受班级规则对于班级公共生活的意义。”这一教学目标,我就充分运用了故事教学的方法。首先,在导课时,我播放动画故事《十一只小猫做苦工》,学生被故事里十一只小猫因无视规则而被怪兽抓去做苦工的遭遇所震动,产生了如果不讲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意识,无须老师过多的言语说教,学生内心就有了“遵守规则很重要”的认识。其次,在完成“班级生活放大镜”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依然通过儿童故事《豆豆变了》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豆豆同学身上出现的正反两种现象——守规则的事例及好处,不守规则的事例及危害。让学生在看故事的过程中,就对班级规则的内容有所认识,感受到班级规则是为了大家更好地在学校学习和相处,“润物无声”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体验,自主强化规则意识

在小学生规则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设计一定的角色扮演,通过学一学、演一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景体验,这样不但能大大提高课堂感染力,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明白道理,而且能使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强化规则意识。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涵盖了很多规则意识教学内容,重点是关于交通规则、安全意识方面。这方面的教学目标为“增强学生平安出行的意识,使学生懂得有关的交通规则和常识,并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习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是运用情境教学的优势来突破难点的。在导入新课前,我首先创设了一个“交通事故”情境,进而出示一组违反交通规则的短视频,有乱闯红灯、骑车逆行、翻越护栏、马路踢球、上车拥挤、饮酒驾驶……把生活中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场景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等直观冲击下设想:如果此时的你是文明交通劝导员,会怎样劝说他们呢?我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讨论发言,激发出他们内心强烈的感悟:平安出行多重要,不守交规多可怕!学生对规则的认识一下子就从平日的轻描淡写上升到生命安全的高度!在情境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很自然地在内心深处产生这样强烈的愿望:我们需要规则,规则守护着我们。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意识——在生活中处处遵守规则很重要,很必要,进而带动规则行为的落实。

三、落实尊重教育,主动领悟规则意义

尊重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之间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展现学习及思维成果的活动过程。过去传统的规则教育通常是被动式的,即由大人(家长或老师)制定,孩子遵守。因为缺乏尊重儿童的立场,所以在效果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师落实“尊重教育”,要在进行规则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发现欲、探究欲和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征集建议、民主投票等方式自主参与规则的订立和完善,再出台符合他们自身实际的规则,进而加深他们对规则意义的领悟和认同,不断增强规则意识。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时,我大胆放手把规则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图书馆文明公约》《医院文明公约》《影剧院文明公约》以及读者安静阅读、病人安静休息、观众安静观影等文明和谐的画面,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静”不仅仅是对人们在公共场所活动的约束和要求,也是个人修养、美好社会的需要。在唤起他们“向往安静和谐生活”的愿望后,我立刻问他们:“为了使我们的班级、学校、家庭生活更加安静和谐美好,我们还可以有哪些规则或约定?”此时,学生在小声、有序的小组讨论中不由自主地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他们时而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时而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还有的学生竟能从校长、社区管理者等角色来进行探讨。这些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制定出的规则,符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和需要,蕴含着他们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也使得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护、遵守这些规则。

四、开展分层实践,自觉履行规则要求

以前的思政课堂,常常是说教灌输得多,实践体验得少;知识传授得多,习惯培养得少,出现了“教、学、做”的脱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开发、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加深规则意识,自覺践行规则要求。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时,我先带领学生从最简单的文具、书包、课桌整理开始,提出“分类整理、整齐摆放”的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做,对做得好的学生表扬奖励,对没达到要求的学生帮助提高;拓展练习时,我设计了“整理班级的图书角、植物角、卫生角”等活动,请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并让参与的学生分别说说为什么这样整理。还可以怎样改进?学生说了不少整理过程中的规则和“妙招”。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轮流照管“班级的图书角、植物角、卫生角”等任务,学生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我还布置了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间,爸爸妈妈监督孩子独立完成,并拍照上交,长期坚持。

培养规则意识不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成人”的需要,更是他们茁壮成长、未来成才的必备。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尊重学生、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循序渐进地抓好规则意识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崇尚、践行和捍卫社会主义法治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瑞雪.爱和自由[M].北京:中国妇女音像出版社,2018.

[3]王春燕.小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F小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6(8).

[4]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何艳芬.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路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19(04).

[6]郭涵,刘子森.把学校办成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J].人民教育,2017(20).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培养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