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联合CT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

2021-08-31 09:05解非崔博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陕西西安710061
贵州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指关节腕部风湿性关节炎

解非 崔博(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6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关节僵硬、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若未及时给予正规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影像学手段是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方法,主要包括超声、X线、CT、MRI等,这些具体的影像学手段,均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但是不同手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2]。近来有报道[3]指出,MRI联合CT诊断的方式,能够弥补MRI、CT单独诊断在手、腕部关节病变检出方面的不足,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的效能。但是现阶段关于该方面的报道还不多见,是否如研究所述仍旧有待深入探究证实。为此,本文旨在探究MRI联合CT检查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诊断检出率及诊断效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32~78岁,平均(56.32±2.54)岁;病程2~15个月,平均(6.10±1.04)月。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4];均伴有腕关节疼痛或肿胀或活动受限症状;疾病分期不超过2期(早期阶段);精神和认知正常,可配合完成基本的调查研究;知晓本次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善、齐全。排除标准:晚期以及X线表现出多发骨侵蚀者;既往手、腕部关节创伤或手术史;近1个月内服用抗风湿类药物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伴有全身性感染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伴有恶性肿瘤者。

1.2方法 CT诊断:使用的诊断仪器为Siemens双排CT,于检查前进行健康宣教,叮嘱注意事项,提升检查的依从性,静脉注射20 mCi99mTc-MDP,间隔3 h之后进行扫描。在扫描关节部位时,先进行SPECT扫描,随后再进行手、腕部扫描;CT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扫描时注意覆盖病变关节;在扫描期间,将患者腕关节背侧软组织进行对准,于患者尺桡骨远端展开扫描,直至患者掌腕关节层面,完成一侧扫描后,对患者另一侧展开扫描。MRI诊断:使用的诊断仪器为GE公司的1.5T SIGNA EXCITE核磁共振诊断仪,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掌心向上并固定,之后扫描掌指关节、腕部关节;先采用T1WI TSE以及T1WI SPIR进行轴位、冠状位扫描;参数设置:(1)T1WI TSE--TE、TR、层厚、矩阵、视野分别为26 ms、600 ms、3 mm、256×192、160 mm×160 mm,采集3次;(2)T1WI SPIR--TE、TR、层厚、矩阵、视野分别为16 ms、1 060 ms、3 mm、192×160、100 mm×150 mm,采集3次;扫描时间约4~8 min;对患者完成双腕平扫后,针对患者手腕处病变明显的位置加以了解,之后合理展开增强扫描操作;对于动态增强扫描,使用造影对比剂为Gd-DTPA,静脉注射0.1 mmol/kg,相关参数不便,采用小角度三维容积内快速GRE T1WI序列进行扫描。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各诊断方式的掌指关节病变、腕部关节病变检出情况,计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各诊断方式掌指病变效能、腕部关节病变效能情况,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并进行对比。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00%。

2 结 果

2.1MRI和CT诊断的影像学表现 MRI:(1)关节积液:长T1信号影,T2WI与其脂肪抑制均呈高信号,边缘清晰光滑;增强时未见强化。(2)滑膜增厚:关节周围有不规则斑片状,信号不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边缘不清晰。(3)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信号异常,呈“虫蚀状”或小斑点状骨质缺损,增强扫描可以强化。见图1。CT:(1)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2)关节肿胀:关节周围软组织呈梭形增厚,密度增高,结构不清。见图2。

A.关节积液 B.滑膜增厚 C.骨质侵蚀图1 MRI检查影像图

A.骨质疏松 B.关节肿胀图2 CT检查影像图

2.2各诊断方式掌指关节病变的检出率比较 MRI联合CT诊断掌指关节病变检出率高于各单项诊断,单独MRI诊断高于CT诊断(P<0.05)。见表1。

表1 各诊断方式掌指关节病变的检出率比较[n(%)]

2.3各诊断方式腕部关节病变检出率比较 MRI联合CT诊断腕部关节病变检出率高于各单项诊断,单独MRI诊断高于CT诊断(P<0.05)。见表2。

表2 各诊断方式腕部关节病变检出率比较[n(%)]

2.4各诊断方式诊断掌指关节病变效能的比较 MRI联合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单独MRI或CR诊断更高(P<0.05)。见表3。

表3 各诊断方式诊断掌指关节病变效能的比较[n(%)]

2.5各诊断方式诊断腕部关节病变效能的比较 MRI联合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单独MRI或CR诊断更高(P<0.05)。见表4。

表4 各诊断方式诊断腕部关节病变效能的比较[n(%)]

3 讨 论

相关数据调查[5]发现,随着病程的延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致残率不断上升,1~5年、5~10年、10~15年,≥15年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身体机能、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参与度下降,还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精神压力和负担。因此,必须在早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而这对早期诊断方式的采取和应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当前临床检查该类患者的方法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为重要的检查手段,相较其他检查手段操作更为简单、便捷。影像学检查中,CT、MRI是两种较为常见的检查方式。CT诊断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对操作的要求相对较低,借助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关节结构、关节间隙与关节外侧中骨质细微病变情况,但是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对于疾病引起的滑膜、软组织与肌腱鉴别诊断效果不佳[6]。MRI是原子核在磁场中排列而形成共振,具有组织分辨力高、多序列、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优点,对疾病的诊断可以提供间接征象,在对手、腕部关节诊断中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在病变早期即可发现病变[7]。因此,可以尝试将两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以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本文结果显示,经MRI检查发现,关节积液多为长T1信号影,增强时未见强化;滑膜增厚关节周围有不规则斑片状,信号不均匀;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信号异常,增强扫描可以强化。经CT检查发现,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关节肿胀关节周围软组织呈梭形增厚,密度增高,结构不清。上述影像学结果,也充分显示了MRI和CT各自的特征。本文结果显示,联合诊断的掌指关节和腕部关节病变检出率,较之单独MRI或CT诊断均明显更高(P<0.05),表明了MRI联合CT检查的实施,对于患者的病灶检出率及腕关节病变检出率可以确保获得显著提升。进一步分析诊断效能发现,MRI联合CT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独诊断(P<0.05)。分析原因:CT诊断对于疾病引起的滑膜、软组织与肌腱鉴别诊断效果不减,因此在诊断掌指、腕部关节病变效能方面会受到相应的影响;MRI诊断在临床运用中存在潜在的运动伪像,其产生的彩色信号可干扰病变成像的观察,再加上所需的检查时间较长,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检查效果[8]。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可比弥补各自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诊断效能的提升。

综上所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中,MRI联合CT检查,可以提升手、腕部关节病变的检出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指关节腕部风湿性关节炎
蒙医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及临床有效性分析
分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效果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腕部烧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愈合情况影响分析
有人吗
浅析腕部抓握解脱技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对腕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
掰指关节会导致关节炎吗?——NO
掰指关节导致关节炎?
腕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切除并Ⅰ期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