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全国哪里最“吵”

2021-09-01 09:10任莺
环境 2021年8期
关键词:扰民噪声污染达标率

任莺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披露了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全国哪里最“吵”、哪里最“静”?治理噪声需要攻克哪些难题?各地又有哪些降噪高招?一起来看看。

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向好,但投诉依旧高达201.8万件

《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4.6%,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0.1%,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2.2个和5.7个百分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0类功能区(康复疗养区)、4a类功能区(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和1类功能区(居住文教区)夜间达标率持续偏低。

城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0分贝,评价为“较好”,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6分贝,评价为“好”,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虽然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与人们的要求尚有距离。《报告》披露,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 3.7%。2020 年,“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4.1万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 41.2%,仅次于大气污染,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广西、重庆的环境噪声投诉举报占本地各类环境污染举报的比例超过50.0%。

从城市看,拉萨、海口、厦门、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白天的达标率都是100%。出乎意料的是,白天最吵的大城市是大连,达标率仅为66.7%。达标率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西宁,只有75.0%。夜间总点次达标率达到90%以上的大城市只有两个,南京以92.7%夺冠,厦门以90.0%位列第二。与之相对照,夜间西安达标率仅为37.0%、大连达标率为37.5%,郑州达标率41.9%、长沙达标率50.0%,成都、哈尔滨、宁波达标率也低于60%。

综合来看,厦门、南京、贵阳、太原都是全国声环境质量领先的城市。另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中,广州、深圳表现亮眼,广州昼夜达标比例为95.0%、87.5%,深圳为98.8%,84.5%,尤其是夜间噪声控制,远高于北京和上海,在大城市里也排在前列。

“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首次写入五年规划

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噪声达到60分贝—70分贝左右,就会影响人类正常的睡眠和休息;70分贝—100分贝的声音会让人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出现事故;100分贝—120分贝的声音则难以忍受,几分钟即可暂时致聋;120分贝以上,则会导致全聋。

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但与水、气、土壤污染相比,受重视程度还远远偏低,科研投入极少甚微。《报告》显示,2020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立项或承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科研项目13个,经费合计745.3万余元。

此外,环境噪声监管涉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诸多部门,各地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的渠道也不统一。以至于很多人投诉时,发现监管部门不明确;即便执法人员到现场,因为噪声的瞬间性特点,也很难取证处罚。有专家认为,城市噪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环境改善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噪声相关工作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此外,2020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也将《噪声法》修改列入全国人大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生态环境部在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强化规划源头防控、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准确界定防治对象、完善主要噪声源管理措施、强化违法处罚等方面展开修改,完成了《噪声法》修改草案建议稿及相关材料,并报送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目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正在大力推进修法工作。

据了解,现行的《噪声法》自1997年颁布至今,已实施了二十多年,其中的一些法条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噪声污染防治要求,削弱了法律执行力。此次修法工作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视。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推进噪声污染防治

为持续推进声环境治理改善,各地也探索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加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其中,湖北、长沙、济南、深圳、武汉等省市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也被《报告》作為地方经验向全国推广。

2020年,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湖北省声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统一部署全省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明确和细化各类噪声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及其工作职责,完善噪声考评体系;加强噪声投诉举报办理工作,建立健全办理机制;严格建设项目噪声管理,加强重点领域噪声监管;强化噪声污染违法行为查处;推进声环境功能区优化调整、加强噪声监测和加强信息公开等基础性工作。

长沙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长沙市2020年大气、水、土壤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促进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规范声污染防治、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深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完善噪声监测网络、开展示范创建、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等11个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牵头、配合和实施单位,细化年度重点项目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责任。

而济南则印发《2021年度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工作方案的通知》,将噪声扰民整治成效纳入考评内容。济南市生态环境局还印发《噪声扰民整治考评细则》,将夜间建筑施工、渣土车超速和超载、商业经营活动排放高噪声揽客行为、交通运输噪声扰民四类对城市噪声影响较大问题列为考评项目,并制定详细的噪声扰民整治评分细则。

一直走在前面的深圳市,在执法方面有所创新。深圳利用生态环境智慧监控平台、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逐步推进以现场执法为主向以非现场执法为主转变,推广“远程喊停”新管控模式,以“线上监控+线下执法”的方式,协调联动,对“屡喊不停”的工地实施精准执法,提升执法效能。

武汉以搭建沟通桥梁、化解施工噪声矛盾的做法也值得肯定。该市出台“制定一套降噪方案、建立一个沟通平台、组织一次恳谈会、组织一次约谈、通报一次办案情况”的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举措,依托社区构建城管、社区、企业、居民“四位一体”的联络平台,对每周噪声扰民投诉前十名的工地,组织面向企业和周边居民的座谈会或恳谈会,争取市民的理解,并督促企业因地制宜按照降噪要求,优化施工工艺。全年组织各类座谈会、恳谈会600余场,将噪声引发的矛盾化解在基层,缓解施工噪声扰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噪声污染,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基层治理的重大问题。噪声污染防治成效如何,取决于各地各部门是否真正把治理噪声污染放在突出位置。还“静”于民,需出实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扰民噪声污染达标率
噪声治理不应止于“民不举,官不究”
1/5欧洲人受噪声困扰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噪声污染公益海报设计
扰民的皮乐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关于广场舞影响力及扰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
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