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人生
—— 李德良先生掠影

2021-09-03 02:33陶长海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江津李德高速公路

陶长海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真所谓,时光不老人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弹指一挥间,中共江津区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李德良先生已过甲子之年。翻开尘封的岁月,回眸李德良先生铿锵的人生、走过的闪光历程,让人感慨万分。几十年来,李德良先生用智慧和汗滴谱写出来的人生之歌,在浩瀚的天穹回荡!

江津区先锋镇是一个美丽的场镇。山像美眉聚,水似秋波横。左矗金紫山,右峙鹤山坪。浩荡的长江带着雪山的野性,携着古镇的韵味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笋河九曲回肠,婉蜒百里穿境而过,真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多少年来,先锋镇的祖祖辈辈们就在这青山绿水间稼穑,开展纺织、商贸、手工业,生生不息。

岁月的风铃摇回到1956年仲夏,在江津先锋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哭声惊动了天上的浮云,浮云随风逃之夭夭。李德良出生的那天万里无云,艳阳高照。他的降临,给李家带来无限欢乐。

从小,父辈们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就深深烙在李德良的心里。他不负众望,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德良、德良,品德优良!”左邻右舍的人都夸他,说他名字寓意深刻,尤其是“德”字,意义深远。先哲曾说:“要以德治国,以德安邦,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可见,德之重要。所以,李家人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

14岁那年,李德良刚上初中,他的两个哥哥当兵走了。按照优惠政策,他家应分得补助工分3000多分,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伸手向国家和生产队要一个工分。李德良的父母任劳任怨,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用勤劳的双手维持全家的生计。德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父母的优秀品德深感骄傲。于是,他主动帮助家里做农活,上学之余,自己还喂了一头牛。每天上学放学两筐草,不管严冬酷暑,还是天晴下雨,他都持之以恒,靠自己挣工分缴学费、制衣穿。李德良的行为受到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夸奖,小小年纪的他就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斗转星移,春秋更替。转眼间,李德良20岁了,大山的哺育和江河的熏陶,使他长成了一个帅小伙。中等偏高的身材,矫健的身姿,充满了活力。浓眉下的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宽阔的眉宇间透出一股刚毅睿智的风采,朝气蓬勃的脸上,五官标致,尤其是那高挺的鼻梁和那令人羡慕的双眼皮,平添了几分男人的魅力。李德良为人忠厚,秉承了中国农民勤劳、善良、憨厚的品质。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认真踏实,在农村青年中显得格外出类拔萃,被原永川团地委评为“优秀团员”。1976年8月,刚满20岁的李德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从此,开始书写他崭新的人生。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977年3月,李德良担任江津夹滩公社党委副书记,同年12月又被调任永丰乡党委副书记。刚刚到任3天,他又被抽调到县里组织的清溪沟水库工程担任先锋区民兵营党组书记,主持全面工作。这个工程浩大,县里组织了7个区4000人参与建设。李德良上任时,全营450人,走的只剩几十人。条件十分艰苦,民兵们住在荒山野岭中用破竹竿夹的油毛毡房里,晚上四面透风,寒气袭人。吃的是包谷籽,连菜都没有,而且还经常断炊。许多人都经受不住恶劣的环境,纷纷回家。眼看工程就要停下来,年轻的党组书记李德良心里十分焦急,夜不能寐。他想到入党时宣誓的情景,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坚决完成修建任务。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江津县指挥部领导的支持下,李德良开始整顿营、连、排、班的领导班子,将3个营级干部下到连队兼任指导员,把党团员充实到连排领导岗位上,自己带头到问题最多的三连去。要求所有的干部都与民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李德良把施工任务落实到连排,搞承包制,并采取工分套饭票的分配法,干一天得一天,改变过去饭票发完人跑完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大家开荒种菜,喂猪改善生活;组织人员及时修好房屋,编班入室,加强保卫,防止盗窃。从此,全营面貌焕然一新,跑回家的人纷纷归队了,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工程进度名列全县前茅。

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推动工作,李德良敢为人先,冒着搞“物质刺激”的危险,在全营选先进、树典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奖励先进工作者。奖品虽然只是工作服、长大衣、蚊帐、长统靴、翻毛皮鞋等衣物,但是鼓励作用很大。要知道那个年月,当时很多农民兄弟冬天还光着脚。紧接着,全营上下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

经过3年浴血奋战,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清溪沟水库工程进展顺利,而李德良体重轻了十多斤,这里面凝聚了李德良和他的兄弟们多少心血和汗水呀!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根本立场和先进性的标志。多年来,李德良将入党誓词牢牢铭刻在心,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忠诚党的事业,誓做党和人民的公仆!

一首歌唱道:“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安家……”1980年9月,因工作需要,李德良被调到金泉乡任党委书记。金泉乡是先锋区最偏远、最穷、最难搞的一个大乡。乡机关坐落在一座破庙里,开“三干”会没有一条板凳,全体到会人员只好坐在地上。农民投资投劳建起来的乡镇企业纸厂办垮了,欠债几十万元。一个烂摊子摆在李德良面前。

李德良上任后,立即跑遍全乡查穷根。他召开乡党委会,分析金泉乡的情况后说:“金泉乡目前一穷二白,好比是一张白纸。但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于是,他多次召开班子会和“诸葛亮会”,商讨金泉乡的发展大计。最后,大家形成共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从乡镇企业抓起。首先,他们当机立断停办了纸厂,将变卖设备的几万元另起炉灶,转向抓建筑队伍。鼓励农民走出蜗居的茅屋,告别大山田野,向城镇出发。由于指导思想正确,措施得力,该乡建筑队在重庆袁家岗承建的一个工程,一下就赚了20多万元。挖到第一桶金后,大家非常高兴,趁热打铁,再接再厉,先后办起了刨石厂、煤厂、菊花牌米花糖厂……不久,一个个乡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个个农民“孔雀东南飞”,开始外出闯天下。这些措施让金泉乡的农民收入颇丰,乡政府经济血脉开始畅通,乡政府办公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无工不富,无粮不稳”,它辩证地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既要抓工业,也要抓农业,尤其是农业中的粮食生产。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头慌。”这充分说明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李德良他们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丝毫不放松“三农”问题。他将农民的增收放在首位。该乡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成为闻名遐迩的产粮大乡。在确保粮食丰足的情况下,他又鼓励农民大搞副业,狠抓生猪发展,使金泉乡生猪产量很快成为全区第一,全县闻名。人们纷纷赞誉说:“金泉乡,米粮仓,喂出来的猪儿肥又壮,家家户户喜洋洋。”

“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江津精神,用在李德良身上非常贴切。

20世纪80年代初,李德良同领导班子就开始推广在田埂上种海椒,在稻田养鱼、养鸭,成效十分显著。当时,全乡一年干海椒产量高达20万公斤,收入上百万元。不少人前来取经。稻田养鸭的人不少,多则几千只,少则几十只,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小坪八队的养鸭专业户刘绍云,人称“鸭司令”,当年还光荣地出席江津地区先代会。他非常感谢乡领导帮助他找到了致富之路。

为了让金泉乡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李德良和他的班子成员一道,千方百计筹资100多万元,为老百姓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解决了用电照明问题,保证了全乡家家通电,彻底告别了煤油灯、桐油灯,深得老百姓的赞扬。二是打开瓶颈,致富修路。修通了与外界连接的公路,并且与交通公司商定好,每天安排一趟班车进出县城。三是村村通广播,村社之间全部铺起石板路。这几件事的完成,在80年代初的偏僻农村,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是,在功劳面前,李德良对笔者谦虚地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宣扬!”

1983年9月至1984年2月,李德良调任江津县五举乡党委书记,不到半年时间,组织上又把他调回金泉乡任党委书记,因为那里的人民非常需要他。在金泉乡,前后加起来,李德良干了近10年时间。上任时,该乡中共党员只有200多人,由于李德良注意党组织的发展,10年间人数翻了一番,已达450人。这些共产党员,撑起了金泉乡的一片蓝天。3650多个日日夜夜,李德良与当地老百姓已融为一体。金泉乡的山间小径留下他的脚印,村前潺潺小溪留下他的身影,田间院坝留下他爽朗的笑声……

1989年11月,李德良接到调离通知,要他尽快到仁沱区当区委副书记、区长。第二天,晨曦刚打开黑沉沉的宇宙大门,朝阳还没有出来,李德良就准备提前到新地方报到。他背起行装,刚打开大门——“嗬!”他一下惊呆了,乡机关的大坝子上齐刷刷地站着几百号人,静静地等在那里,他们都是来为李德良送行的,其中,光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有几十个。这始料不及的动人情景,让李德良十分感动,泪水流过了他的脸颊。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一杆秤,能称出一个共产党员在老百姓心中的斤两。乡机关的人争先恐后挤上车,想多送一程他们敬爱的李书记。许多老人边走边哭,舍不得这个好书记离开。这动人的场面让人感动,让人深思。

常言道:“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以心换心,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金泉乡有一个在凉山清剿土匪战斗中眼睛负伤致残的二等伤残军人,名叫戴成章,当年50多岁,听说李德良要调走了,鸡叫头遍他就动身前来送行。当他赶到时,李书记已经走了。于是他又一路摸黑,步行几十里路来到仁沱区。这时已经是中午,面对这样一位伤残军人的深情,李德良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一个基层干部,受到群众如此爱戴,可见他和老百姓的感情何等深厚!

拳拳公仆心,巍巍鼎山作证;浩浩鸿鹄志,滔滔几水为凭。打开李德良尘封的工作笔记,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跃然纸上,笔记本的扉页上就赫然写着:“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团结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由此可见,他在用真心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李德良到仁沱区先后任副区长、区委书记,后来撤区建镇,他仍然担任该镇党委书记,一干又是6年。李德良为仁沱所做的实事、好事举不胜举,他用实际行动再次赢得老百姓的赞誉。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李德良一上任,首先深入基层调研。历时一个月,他走遍了仁沱区87个村,基本情况写了几大本。几十天的奔波劳累收获颇大,他对仁沱区有了全面的了解。仁沱区地处江津主城东部,办公所在地距离江津主城区20多公里,东有江津区的三大槽口(龙门槽、碑槽、华盖槽)之一的龙门槽山脉,西有太公山,绿荫滴翠,连绵20多公里,形成两道绿色屏障。有仁沱、顺江、珞璜、白溪、支坪、真武等集市。境内有笋溪河、綦江、长江三条河流穿境而过。有杨珞路和津綦路两条交通主线,渝黔铁路穿境而过,沿江公路开发进行得热火朝天,西南第一火力发电厂建设如火如荼;境内水泥厂、石粉厂初具规模;建材和矿石资源十分丰富,与重庆主城区、巴南区连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一个跟时代同行的人,必须得迈出时代的步子;一个富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领导,也必须具有变革思维和弃旧性、前瞻性的眼光。纵观历史,失败,往往发生在观望、等待、徘徊、犹豫之间。仁沱不能彷徨,不能等待!“机遇稍纵即失,一旦看准,要紧紧抓住。”李德良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统一认识,决心大抓乡镇企业不动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命运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着政治风潮的起伏而摇摆。但李德良坚信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他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

献身乡企创新业,改革潮头站大风。仁沱区先后组建了两个建筑公司,22个工程处,由于质量优良、管理有条不紊,无安全事故,企业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他们再接再厉,大胆开拓进取,将小南垭石膏厂和顺江石膏厂规模扩大,结果赢利百万元。仁沱区的领导在成绩面前不骄傲,不停步,带领群众继续寻找致富之路。他们开拓性地在顺江镇征地20亩,在一座种红苕都不长的山头上办起了页岩砖厂,这个厂又与石膏厂合并,组建为顺江建材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后成为江津十强工业企业)。他们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企业,经过努力,当时该区拥有客货汽车158辆,客货轮船160多艘,居江津车、船之冠。在长江边的沙滩上,他们又带领勤劳智慧的仁沱人,白手起家建起了顺江船舶厂,填补了江津造船业的空白。当时,他们就可以造150吨的大船,业务遍及全川,年产值上百万元,成为渝西长江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他们紧抓建筑业、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仁沱区财政收入很快突升猛涨,走在各镇街前列。

李德良常说:“党委工作就像弹钢琴,十个拇指都要配合、协调,这样才能弹出美妙的音符。”多年来,该区无论是“三农”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教育工作,还是保平安、促稳定的综合治理工作等均取得骄人的成绩。尤其在财税增收工作方面,单是饲养生猪一项他们就清回税收十万多元,成为江津镇街学习的典范。

“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心香一瓣为百姓。”这是李德良做人的原则。

正当仁沱区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经济水平有所回升的时候,上级要求江津乡镇改制,撤区设镇。1993年12月,李德良担任仁沱镇党委书记兼人大主席。仁沱改为特大镇,辖48个行政村和居委会,有5万多名群众。因建制调整,小南垭、顺江镇等地域中的国有企业和骨干乡镇企业全部被划到珞璜镇。这对仁沱镇来说是个重大的损失,经济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手培养起来的企业“飞”了,许多干部想不通,有怨言。面对此种情况,李德良耐心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会上,他引用毛泽东的诗词来教育大家:“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李德良帮助大家分析全镇的地理位置,生产和干部优势,引导大家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他因地制宜,提出了该镇发展的新思路:以农业为基础,突出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集镇建设和多种经营。大搞种植业和养殖业,使之系统化、规模化;并成立三峡公司,搞沿江开发和新区建设等。同时搞改革,在镇机关内部加强管理,裁减压缩人员,减少开支,在三乡一镇率先设立办事处,组建乡镇企业公司。这些举措受到上级的肯定并被推广开来。

2016年,李德良随江津通俗文艺研究会作家一行赴贵州赤水采风时留影 ▲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汗滴必将换来灿烂的经济之花,结出累累硕果。1994年底,全镇小春大春均增产3%以上,乡镇企业超额完成任务;白溪的芦笋比上年增产28%,蘑菇增产一倍,生猪比上年增加2%;财政税收和国税地税均超额完成任务。计划生育工作荣获一等奖,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综合评估被评为江津第一名。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1995年7月,李德良因工作出色,调任江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主管政法、综合治理工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2003年,李德良开始担任江津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主持纪检监察工作,分管政法、综治工作。2007年2月,江津撤市建区,李德良担任江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直到2012年1月。他主管政法、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工作等。任市(区)级领导15年来,职务变了,地位变了,但李德良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精神没有变,始终心系老百姓,“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美德没有变,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没有变,持之以恒、勤奋学习,积极为报刊杂志撰稿的习惯没有变。

通过学习和调研,李德良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治安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能否确保社会长期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来说,既是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主管政法工作的负责人来说,应该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执政为民、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要抓早、抓实,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于是,他开拓性地创建了农村住户型警民联系点。他把专职治安联防队、重点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人员、单位内部的保卫人员和街道义务治安员同公安机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范控制体系。在农村,原则上一个村社设一个点,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为龙头,以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组织为骨干,以村民小组为纽带,以家庭为基础,形成综合治理防范体系。在公路沿线、交通要道、居民集居和治安复杂地段,在安装有电话的住户或商店里设警民联系点。联系点的设立,构筑了农村新型治安防控平台,成为稳定一方平安的重要举措,成为打击违法犯罪的前哨阵地,成为基层派出所掌握辖区治安动态的重要信息源,成为公安机关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窗口。这一创举,得到中央、重庆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推广。

稳定是大局,稳定压倒一切。多年来,江津的政法工作紧紧围绕着稳定社会、建设平安江津这一大局展开。各种大小会上,李德良都强调:我们要重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领导的责任就是要重视、研究、分析、探索、解决建设平安江津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要做到及时发现,信息要灵,情况要清,决策要果断。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顶城欲摧”的态势。江津也不例外,重庆德高房地产集团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引发了江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大信访稳定问题。它牵涉1000余户人家5000余人。公司负债总额2亿多元,其中工程款、材料款1753万元,各类高息借款1.6亿元,银行贷款1215万元,代收公共维修金、保证金111万元,公司董事长邱某某个人借款998万元。公司资产与负债品迭后还净亏1.15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让洪峰喷涌而出。买房的人、借钱给老板的人恐慌至极,纷纷上访各级政府。当年适逢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若此事处理不好,受害群众到北京聚会闹事,将会造成重大的恶劣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工作将带来极大的不利。

怎样来破解这道棘手的难题?江津区的领导们都在关注、思考。在最短时间内,江津区委、区政府紧急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关于处置重庆德高公司信访稳定问题的工作方案》,成立由区长任组长,8名区级领导任副组长、15个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9个工作组及办公室,迅速开展处置工作。按照协调配合、特事特办、保值增值、稳妥推进的原则,坚持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受损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依法开展资产登记查封、资产清理审计、资产处置变现、资产分配兑现四个阶段的工作。政府出面协调,重新启动德高东江美景续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完工,经验收合格后即可交付使用。为缓解受损群众经济困难,稳定情绪,江津人民政府还拿出71万余元解决特困户的困难。在元旦春节期间,政府工作人员亲自登门拜访,开展送温暖活动。许多人都感动地说:“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

一个重大的矛盾,在江津区党委、政府及时化解下,终于成功地破解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为了稳妥地处理好这次矛盾,江津区委先后4次召开常委专题研究会,5次召开区委书记办公会听取汇报,先后10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2次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大会,接受群众上访数百次。单是区委书记、区长两人就接访受损群众40多次。其他领导接访人数更多。尤其是身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李德良,是处理这次事件的具体负责人。那段时间,他夜不能寐,从早到晚,奔波劳累。他亲自督导各个工作组和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工作,哪里有上访群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不厌其烦地做上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并积极谋划和探寻解决德高问题的方案,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身体明显消瘦了很多,眼睛都熬成了熊猫眼。他因劳累过度两次生病住院,可住院输着液仍然念念不忘工作,经常打电话了解情况,安排工作。妻子劝李德良休息,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上级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我就要想办法完成,德高问题没有解决好,我怎么能睡得着呢?”

江津各部门、单位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区纪委、组织部、公安局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出局”借款户开展利息清退;人民法院开通德高案件快速受理绿色通道,实行缓交诉讼费和申请保全费;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了法律援助受理小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单位主动为德高公司贷款免息和停息。与此同时,几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依托社区做好本地区涉案群众的思想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区卫生局、区地税局、农行江津支行等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涉案职工开展谈话和教育……

过细的思想工作就像“春雨润无声”那样滋润了涉案人员的心田,使受损群众冲动的情绪平定下来。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党员干部、人民公仆,德高案件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没有引发群体恶性事件,基本达到了“上级满意、区委区府满意、受损群众满意”的目标。

桂冠,从来都是用智慧、心血和荆棘编成的。一位熟悉李德良的文友这样评价他:“德良是一颗智者之星,具有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他有勇者之光,具有江津人那种‘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精神;他有仁者之情,富有人情味,真诚待人,以爱待人,对人像大海那样宽容、仁厚;他像拼命三郎,工作起来夜以继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

俗话说:“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

在李德良主管政法工作十多年时间里,江津政法工作年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他先后十多次荣获先进个人、先进共产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让人特别惊讶的是,江津的政法工作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先进,是重庆市唯一连续三届受到国家级表彰的区。李德良个人受到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2012年2月,李德良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担任江津区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他仍然忘我工作,积极协助区委、区政府、区交通局参与江津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他的率领下,江津高速公路指挥部的工作有条不紊,红红火火。江津到合江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江津到永川高速公路、江津到綦江高速公路、九龙到永川高速公路、江津到习水高速公路(即四面山高速公路)建设呈梯子形次第铺开。在每条公路建设之前,他都及时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和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因此,江津在征地工作、拆迁工作、赔偿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等方面都走在重庆市区县前面,年年被评为先进,创造出了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开建前两个月内就完成拆迁任务的奇迹,并且在拆迁、赔偿方面创造了零上访的奇迹,书写了江习高速公路由自己招商引资80多个亿进行修建的神话。

李德良在抓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还承担了江津商圈建设等工作。他在处理几江长江大桥征地拆迁工作,电机厂、食品公司、卫生巾厂、同心坊、祥和公司、江津大酒店、富侨大酒店等一系列信访稳定工作方面,兢兢业业地工作,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6年10月,李德良退休了。按说他该休息了,但由于工作需要,他继续留在江津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担任常务副指挥长,仍然担任过去的工作,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

转眼见,李德良又在江津高速公路指挥部干了5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江津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重庆和江津交通局的协调督导下,江津高速公路建设成绩十分辉煌。勤劳智慧的江津人终于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江津高速公路更新更美的宏图。

——2009年12月31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江津段和渝泸高速公路江津至白沙段建成通车,江津高速公路从此打破了“零”的记录。

——2012年12月31日,江津到合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13年6月3日,渝泸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2014年12月25日,江津到永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16年9月26日,江津到綦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17年12月26日,九龙到永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18年6月29日,江津到习水高速公路(即四面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20年6月29日,江津泸州北线高速公路宣布开工;2020年9月30日,项目征地拆迁正式启动。预计2023年底建成通车。

——2020年7月1日,重庆合璧津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油溪长江大桥南岸主塔成功封顶;11月10日,北岸主塔实现封顶;12月23日,大桥下部工程全面完工。

——2021年3月24日,合璧津高速控制性工程油溪长江大桥主缆基准索南北两岸成功贯通。

截至目前,全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0公里,在建项目总里程大约有140公里。这样,江津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而今跃居重庆市前茅。

生命因奋斗而芬芳,工作因开拓而闪光,思想因学习而高尚。从1977年工作至今,李德良工作再忙,每周他都要挤出时间驰骋在书的海洋里。他的枕边和随身所带的背包里,都有书和笔记本。稍有空隙时间,他就开始“学习,学习,再学习!写作,写作,再写作”。30多年来,李德良作为镇街、部门和区委的领导人,按说各项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撰稿,然而他却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断写稿,成为当地有名的撰稿人。据统计,从1983年开始至今,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中国作家》等近70种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0余篇,多次被各报刊杂志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特约记者。2008年和2010年,他先后两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金奖,并代表获奖作者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坐主席台,并合影留念。

李德良爱好文学写作。他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文艺采风活动。笔耕不辍,在素笺上爬方格,让笔尖喷出时代的火花;在键盘上起舞,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灿烂的人生。他在白纸上朝涂曦霞,暮染烟岚,把党和人民交给他的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十分圆满,描绘出了一幅幅斑斓画卷,汇成了一本本丰满的史册。在几十年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李德良始终坚守一份实为难得的人文情怀,对走过的每一寸坚实的步伐进行认真思考回顾,不断总结提高,并发而为文,先后编辑出版了《山乡随笔》《政法随笔》《基层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纪检随笔》《政法信访随笔》《足迹》《父爱如山》《岁月——我们在一起》《足痕》《岁月音符》《逐梦人生》等十余部书,共300余万字。这些书的字里行间饱蘸着李德良的心灵甘露,这是他光辉人生的缩影和结晶,是他奉献给亲人和文友们的最好的情与爱!

古人云:书品即人品。文章发之于情,必能动人;问道于心,必能历久弥新。李德良从政亦从文,抱朴守中,孜孜求索,泼墨书海写春秋。他撰写的书里,文字信手拈来,质朴无华,有探求、有观照、有睿智、有洞察。在这些专集里,有精致短小的豆腐块,也有洋洋洒洒的宏篇巨作,有颇具价值的新闻通讯,也有精辟深睿的理论研究,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指南,也有感悟人生百态的华美篇章……每一篇稿件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他的智慧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精神。李德良工作繁忙,在百忙中能发表如此众多的作品,编辑出版如此之多的专集,实属不易。笔者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捧读李德良的书,获益匪浅,掩卷遐思,如沐春风!

腾飞的中国,崛起的民族,能以她独特的魅力赢得世界的瞩目,是因为有着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经百年风雨洗礼,百年烈火焚烧,坚如特钢,蓬勃兴旺!

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笔者采访了李德良先生。他动情地对笔者说:“共产党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将根深深地驻扎在广大群众的沃土中,饱吮着阳光雨露,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我是一名已有45年党龄的中共党员,我就像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小片绿叶,我愿意终生给人们送去新鲜的氧气,直到生命终止。我喜欢并赞美绿叶飘落大地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这种精神!”

猜你喜欢
江津李德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让中国驶入快车道
荡秋千
它是什么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六一”是一棵树
爱哭的手工达人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不用路灯照明
习惯成自然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