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艺术特征及文化背景初探

2021-09-03 16:20马传政
东方收藏 2021年8期
关键词:彩塑木结构

摘要:南禅寺作为我国唐朝时期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以其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建造结构至今长久不衰。本文通过对南禅寺的结构选材、装饰物、寺内艺术品,并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来剖析其艺术价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南禅寺;木结构;鸱吻;彩塑

一、南禅寺基本概况与建构特点

世人皆知,山西一直享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称,现存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其中位于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的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该寺创建于晚唐期间,重建于唐德宗李适三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寺内由观音殿、东西配殿以及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南禅寺内除主体建筑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配殿均为明清重建,因地处偏僻,历经安史之乱及灭佛运动的它依旧完好无损,保留其艺术特色和唐代文化内涵至今。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南禅寺作为这个时期的寺庙建筑,集时代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从其外在特征来看,“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用材颇大,唐代作风明显。”简言之,大殿三间见方,整个大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构成,其宽大的基台几乎占据了院子的一半,四方共围绕12根檐柱,下连台基,上接屋顶,支撑着整个屋顶的重量,与檐柱相连的是单檐歇山顶,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左右附有一对鸱吻,在稳定、简洁大方的同时却不失一丝生趣和惊喜,显得格外灵动。从整体上看,中国一类的寺庙构造大多是四平八稳、规整且协调,与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危立、直冲云霄的特点相比,中国的寺庙建筑中心对称感较强,稳定平整。总的来说,南禅寺以其雄大疏朗的斗拱、舒缓的屋顶、简洁明朗的构造方式以及淡然华美的配色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自信而爽朗的格调。

二、南禅寺艺术审美与文化背景

艺术是文化的子集,并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展露其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唐朝是经济、政治、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的兴盛促进了中外的频繁交流,从而让外来文化丰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气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与本土的儒家思想有机地融合、适应,“禅宗”由此诞生,禅宗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唐朝的艺术风格,吴道子、王维在禅宗的影响下,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从青绿转之为水墨,当时的画家抛弃了画面的具象和写实,走向主观理念的抒发,正如禅宗的理念,人们从之前的外求到观照本心,从此山水画提升到了精神层次的高度。南禅寺作为唐代的建筑之一,显然受到当时的文化冲击,它不仅是一所木结构的建筑,更是坐禅悟道的修身场所。

1.南禅寺木结构建筑理念

中国的古建筑大多是以木结构为主导的建筑风格,南禅寺作为现存最早的木建筑价值非凡,其选材理念也值得探讨。采用木材作为建筑的材料有其优点,处在较为干燥的北方木材不易被雨水所侵蚀或蛀虫的损害,只需在表面涂上漆料便可长时间保存,而且建筑可塑性较强,可使用颜料进行装饰,在使建筑满足其功用的同时,又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使用木质材料更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可利用资源、建筑的技术等因素有关。山西忻州市位于地震的高发地带,木质结构的建筑依靠台基与檐柱的结合可以大大减少地震的威力,稳固且抗震性十足,再者南禅寺位于五台山附近,周围被绵延的山脉所包围,利用树木作为建筑材料方便快捷、节能环保。除此之外,唐代的建筑水平虽说已在技巧、装饰、功能上达到高峰时期,但总体上呈现出平实粗犷、色彩朴实等特点,作为具有浓郁宗教气息的南禅寺,选用木质结构体现出崇简、反铺张的禅宗思想。归根结底,“最根本的原因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影响下的宫室本位思想,即中国建筑以人居宫室为本位,以居住生活的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为首要选择,着眼于现世的荣华富贵,并不注重和追求对居住生活者自身来说虚不可见的永世长存的形式。”处在晚唐的南禅寺,面临着社会的动荡、国力的衰退,仍以特              有的简雅结构给世间留下了一份清静。

2.鸱吻的功用及寓意

要说这寺庙最为俏皮生趣、灵动可爱的莫过于插在屋顶上的那一对鸱吻了。这对鸱吻端正其首直视前方,虽无耳目却显得神气十足,一副弧形面孔前配有尖角状嘴巴,头部覆有似于烈马的鬃毛又或是凤鸟的头冠并衬有几颗类似于铆钉的物件,在其脖颈下方与屋脊相衔接,从大殿正前方处看来恰似一匹骏马,近瞧如将挥翅起飞的鸟兽,栩栩如生,造型精美、风格迥异。

鸱吻作为装饰物赋予该寺庙更为精美的景象,在真正功能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了。“鸱吻本是古人作禳灾除祸用,但由于它通常置于宫殿建筑最高处,又因有金属物易遭到雷击。而鸱吻本身材料多是琉璃一类的非燃烧体,即使遭到雷击也不会引起火灾,它实际上具有原始‘避雷针的作用。”不难理解,作为木质材料的南禅寺若没有鸱吻的保护,遇到雷电引起的房顶大火很难逃此一劫,或遭到雨水的冲刷、侵蚀。从另一功能上来看,“正脊两端分别为两条戗脊的交点,正好是屋顶上鸱吻所在的位置。建筑屋顶自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承担着为人类遮雨挡风的功能,而屋脊是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人们常加以重点维护,因此在此结构节点上通过添置起翘的构件来覆盖和保护脊垄是必要的。”可见置于房顶的一对鸱吻除了起到美化大殿的作用,它的价值更在于庇佑南禅寺免受自然的侵害。

古代建筑物所饰有的图案种类繁多焕彩,其意义也是各不相同。包括一些纹饰、花草树木以及鸟禽一类的动物,比如以谐音寓意为福气东来、吉祥如意征兆的“蝙蝠”;龙作为建筑图案的一种,也是寓有古代帝王威严、位高权重的象征;再有松柏之类的树木作为长寿安康的标志等。鸱吻从字面上指的是鹞鹰,乃印度神话之鸟,它作为古建筑的装饰物意义又如何?“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鸱吻审美意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度概括,鴟吻造型像是鱼、凤、龙相结合的并超越认知的理性自由事象,给人们带来某种远观的审美感受,它的存在是以‘功能化和‘吉祥化为特征的艺术形象,它寄托了人类追求精神自由,唤醒对‘自我生命的超越。”可以说,鸱吻不光满足了寺庙的美观及功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它更多人文色彩。

3.寺内彩塑与唐代文化交流分析

殿里的彩塑极具看点,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雕塑技艺与社会文化气息相融合的特点。进入大殿便可看到众多佛像伫立在眼前,印有“佛光普照”的横幅悬在佛像的上前方,大佛殿共有17尊佛像,位于主像且满塑金色的是释迦牟尼,嘴角稍翘、面态威严,身披袈裟跏跌坐在束腰须弥座上,右手作讲经佛法之状,再看其以红色调点缀着蓝白绿花卉、莲瓣的背景显得格外生动。左右分别为历经风霜的老年僧侣大弟子伽叶与仪态从容淡定的侍者阿难,主佛肋侧衬有两尊体态丰腴的菩萨,释迦牟尼之前侧又有头戴花蔓冠、袒裸上身、颈挂璎珞、胡跪在仰覆细束腰莲花座上的菩萨二尊,牵引狮、象的拂菻和燎蛮和两位童子随行,佛坛前左右两侧各一天王与一立侍菩萨。他们神态各异,表情丰富具有动态美感,整体构造出一种尊卑有序、生动活泼、和谐世俗的画面感。

观其佛像不免看出唐朝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已稳固扎根并有所本土化,佛像在造型上带有唐朝的审美意味,从起初清瘦立体的五官在面容上变得丰满圆润,形态庄严宏丽,绘画也是如此。如张萱《捣练图》里的仕女各个曲眉丰颊、体态肥满,如此可见唐朝中外艺术的交融性。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来而真正成熟在唐代,盛唐时期无论在文化、政治、经济上都处于世界诸国前列,声誉远及海外,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自从佛教传入加上佛教的本土化,文化上出现儒释道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态势,经济的繁荣、世间的和谐也逐步提升了多元文化的地位,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底层的百姓,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上意识到了精神上的追求,信仰开始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从而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起来,文化艺术上出现繁盛、包容开放的局面,南禅寺的彩塑作为艺术与文化的综合体,也随之体现出其特点。

南禅寺作为一所带有禅宗气息的寺庙建筑,以其敦厚规整的构建方式、独特的艺术特色、神秘的人文色彩赠予给人世间最美好的礼物,身处寺内静下心来仿佛聆听到一千年前僧人诵读经文的声音,世人浮躁却难以再有甘于寂寞的修行者,也许有时候我们会着眼于可视化的美,包括它的颜色、外形、装饰等,却忽略了它的内涵和文化气韵。有人会说南禅寺地处隐蔽,事实上,南禅寺的位置恰恰造就了它的美,一份专属于它的清静。

(作者简介:马传政,学校:中北大学,硕士学历)

参考文献:

1.李少林.中国建筑史[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宁.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J].美术大观, 2010,(07):266-267.

3.陆法同,陈军.对“鸱吻”在古建筑中防火作用的探讨[J].火灾科学,1998(01).

4.吴卫、洪山.中国传统建筑脊饰符号螭吻[J].包装学报.2013,5(01).

5.劉程.论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鸱吻意象[J].宁夏社会科学,2016(06).

猜你喜欢
彩塑木结构
木结构房屋的认识误区
简述梁柱式木结构和轻型木结构
关于设立晋中传统彩塑艺术馆的可行性研究
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浅析
木结构建筑生产基地落户武汉
山西晋祠圣母殿彩塑色彩研究
2014中国木结构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福建漳平隆重召开
浅谈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实践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