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新教学模式”建构

2021-09-03 17:36鲍成中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7期
关键词:智能化中心生命

鲍成中

当今,我们人類走进了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化时代,教育呈现出以泛在化、无边界、融合性等为特征的新镜像。目前,如何适应智能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核心命题”。如何破解工业化前期的赫尔巴特的“旧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及工业化成熟期的杜威的“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影响,建构适应工业化后期的智能化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育,迫在眉睫。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主张“教育通过生活和实践创造美好人生”,主张“以生活为中心、以世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通过“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实践即教学、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创新即未来”,达到生活力、学习力、自主力、实践力、合作力、创新力的“六力”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周洪宇教授的关于“生活·实践教育”的理念及主张,有效克服了传统教育“三脱节”的顽疾,即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一、时代背景:教育迫切需要转型

(一)从时代背景来看:我们今天处于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时代。发生在当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扑面而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为标志,又称“智能化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沿着从生产力的低端水平逐渐向生产力的高端水平发展的内在逻辑路线,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及我们目前的后工业化社会(智能化时代)。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与教育的变革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大变革是与社会形态的大变革紧密相连的。

(三) 从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的教育已经发生了两次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教育革命。人类的第一次教育革命从原始的个别教育走向个别化的农耕教育,是从原始社会的非正式教育到奴隶社会出现学校、教师的正式教育,是从无组织的教育到有组织的教育,更是从低级的教育走向相对高级的教育,是从教育与生活的原生融合性教育走向教育与生活逐渐分离的教育。人类第二次教育革命是从个别化、分散式的农耕教育走向了批量式、标准化、集中化的班级授课的规模化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强化了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导致了过于重视认知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体验。目前人类正在进入第三次教育革命。

随着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关键时刻。教育大转型的关键是教育模式的转型,必须从工业化早期的赫尔巴特的旧“三中心”走向与智能化社会相适应的新“三中心”。

二、新教学模式的建构:“三心六力”课堂模型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教育。后工业化社会需要的教育是与工业化后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因此,未来的教育生态必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这种全新的教育生态应该建立在新“三中心”基础上,即以生活为中心、以世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而要实现新“三中心”的课堂生态,我们必须要建构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型。笔者认为,周洪宇教授的以新“三中心”为基础,实现“六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成为未来课堂模型的抓手和新的生长点,可以称之为“三心六力”课堂模型,即在生活中心、世界中心和实践中心的基础上,以生活力和自主力为基础,以学习力、实践力、合作力为手段和途径,以创新力为目标,形成多样性生态课堂。

(一)新“三中心”教学模式

当前教育的应试化、标准化、工具化和技术化,把教育降格为训练工具人的生产过程,使得教育失去了伦理品质的规范,使人成为一种“物”或“工具”。一种新“三中心”教学模式必将出现:

第一,以生活为中心,它对应的是对象主体和课堂教材内容。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起源。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需要不断向下一代传授人类生产劳动的经验、技能,传授社会生活的经验,教育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不仅发生在生活中,生活本身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不是以文字为中心,而是以生活为中心;不是以坏生活为中心,而是以好生活为中心;不是以片面知识能力为中心,而是以全面的生活能力为中心。

“教育进入教育互联的教联网时代,人类亦开始进入生命进化的时代。教联网时代的学生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异化主要包括生命关系的冷漠化、生命精力的分散化、生命素质的失衡化以及生命价值的混乱化。”教育通过生活让每一个生命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精神人,拓展生命的长度、高度和宽度。“教育孩子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命教育不仅仅关注个人的生命,更要尊重一切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体验的个体。自我体验,是生命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生活促进生命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生活,教育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生命的质量。因此,以生活为中心就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促进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帮助和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使教育焕发出人性化的光辉。

第二,以世界为中心,它对应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世界是放大的课堂,课堂是缩小的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学习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和合”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今天,我们生存在一个万物链接的地球村落,每天都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在地球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任何一方出现不和谐,都会导致世界的不和谐。当前,我们人类面临的重重危机,诸如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毒品问题、种族及宗教问题、恐怖主义等,都需要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密切合作,更需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一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存的新世界,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利己之人,而是倡导不同个体共同进步,不同群体共同发展,即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三,以实践为中心,它对应的是教学方式。实践是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实践具有教学价值,教学具有实践的意义。教学有认知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践是教学的延伸,是新生活教育的存在方式,深刻的教学必然来自深度的实践,没有深度的实践就没有深刻、生动的教学。生活是教育的内容,教学是生活的反映。以实践为中心,就是要发挥实践“内在善”的品质。教育通过“内在善”,促进人性完美、人格完善、人生完满。

新“三中心”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以世界为目的和内容,以实践为手段和途径。新“三中心”主张教育源于生活与实践、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教育为了生活与实践,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

(二)“六力课堂”的内涵

在新“三中心”引领下的课堂模式的核心应该是“六力”的培育,即“六力课堂”模式:

第一,生活力。课堂应该基于真实生活,也就是说,课堂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蕴含课堂的价值与意义。生活力在课堂中的具体呈现是:一是学生具有真实的生活能力作为基础;二是课堂的内容要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一致,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一致、相匹配;三是课堂所学内容要在社会实践中、社会生活中应用及体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体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第二,自主力。自主是个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直接体现。自主力包含自主心理、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三个维度,它以自识、自觉、自动、自燃的积极心理为基础,强调学习和管理是个体自我积极、主动发起的,表现为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智能化时代需要学生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应对“海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参与、体验体悟,具有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习力。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它的本质是竞争力。它包含个体的学习力和组织的学习力,由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三个要素构成。它涉及个体学习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个体学习的知识总量和知识质量。智能化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由于“海量知识”的喷发,知识的迭代速度加快,只有保持持续的主动性、能动性学习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学习力在课堂中的呈现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探究、整理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第四,实践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和本质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有认知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有教学的价值,教学也有实践的意义。杜威曾经说过,坐在影院观看影片中播放的内容与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因为真正的学习是一个需要积极主动的社会性参与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被动观察。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在生活中实践过的知识才能获得独特的感受、深刻的体验、深度的理解和创新的方向。

实践力与当今的“具身认知的心理学”是一致的。具身认知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具身性、体验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基于此,实践即教学就是让每个人在实境中体验到实感,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克服目前的“身心分离”的二元认知观的弊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五,合作力。合作是一种美德,是社交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品质。合作力是人与人相处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合作力包含三个关键因素:专心、合作、协调。合作力不仅是体力上的合作,更是智力上的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拥有良好合作意识的孩子才会有更好的效率,将来也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第六,创新力。创造是人的本能。创新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識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而课堂中的学习探究就是创造,就是创新力的直接体现。

总之,智能化时代的课堂不再是知识灌输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课堂,而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应该是培育“六力”的课堂,即生活力、自主力、学习力、实践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生态才是智能化时代课堂的样态,也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智能化中心生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