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诗

2021-09-05 21:48包光潜
南风·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徐渭水仙石榴

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

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彀差池。

——徐渭自题《四季花卉图》

(一)

首先,我被徐渭的行书吸引,字体圆润,却笔力千钧,内敛而不乏外纵之美。在字体大小几乎一致的面积里,笔画多者不拥挤,行笔自如,少有犯规,譬如“画图”“鹅鼻”等;笔画少者,不松散,重心自扶,也不出格,譬如“夫”“天”“山”等。这种谨心慎意的气守丹田,在我看到的徐渭书法中不算多见。它们往往胸意恣肆、难以自持的,那种天马行空之势。所谓写意,不能逾矩,更不能假写意之名,行乱涂滥抹之实。当下,有此病。徐渭,非也。面对如此老少咸宜的行书之美,我当然欢心。其实,观者都会觉得美观,又好认识。这是书法走向大众的前提。当然,草书有草书的大美之境,特别是大草,荡涤云霾,块垒尽释,我更喜欢。

欣赏了书法,我再去读诗。

一看到“老夫”,我就笑了。想起刚刚40出头的苏轼那气势夺人的场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而此“老夫”,非彼“老夫”也。一个豪迈,一个疯癫。豪迈者,自有豪情万丈,更有豪放词章。疯癫者,亘古一人,天才自恃,而俗世不容,后人景仰,已是后世。

“游戏”为啥?当然是笔墨之嬉。

徐渭将四季花卉描绘在一个小小的纸绢天地里,看似游戏,实则有意——它可不是宋徽宗的工笔花鸟啊!它们各有天地,仗天时而立足,各自有序,均在时序物候中。这幅图画中的四季花卉,分别是春天的牡丹和兰花、夏天的芭蕉、秋天的木芙蓉和冬天的梅花。它们都被赋予了饱满的精神,以不同季节的代表,走到了一起,不分高贵与否,紧密地团结在以危岩为核心的画面当中,相互映衬,不分主客,顾盼生姿,韵味十足。特别饶有风趣的是,除了四季花卉,他还添置了四季常青的竹,还有跨越三季或季节不明显的青草翠卉。

如果没有匠心的话,如此画图只能是鸡零狗碎、凌乱不堪。而事实上,徐渭安排精当,不仅不乱,反而物象井然,元素主次分明。即便是石头也是大小呼应,彼此平衡。植物有大小,参差却有序。这就难能可贵了。再者,墨分五色,浓淡相偕,淋漓的水墨尽情地表现了芭蕉的大气、梅花的高洁、木芙蓉的逸致、牡丹的富贵以及兰花的清雅。更有甚者,徐渭在朋友的要求下,将几十种花卉融于一体,即将它们绘制在同一画面当中。所以说嘛,徐渭的笔墨“游戏”其实不是游戏。或者说,徐渭是想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来表达世界大同的理念。

“莫怪画图差两笔”,差的是哪两笔呢?“两笔”是实,还是虚?耐人寻味。其实这个画面已经很满了,再添两笔可能真的就多余了。或许徐渭的意思是,除了已有的四季花卉外,本应该再添加其他两种花卉,譬如岁寒三友中的松——好像徐渭的绘画语言中,缺乏这种“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的元素。

关键是后一句“近来天道彀差池”。“彀”通“够”,切莫当作“彀中”来理解;“差池”亦非参差,而是发生了意外的故障。那么,近来天道发生了什么意外呢?徐渭沒说,图画里也找不到,读者去揣摩。说白了,这句诗有暗喻,讥讽世事,也表达了徐渭对世道黑暗的不满,甚至愤懑。这是诗歌的功能之一嘛。

(二)

画得荷花朵,依傍海石榴。

西施夜浴罢,催火照梳头。

——徐渭《石榴荷花图》

显然是一首题画诗,可画儿一直没有找到。从诗中可以知道,画面有两大元素,即荷花和石榴。这是一幅写实画呢,还是静物装饰画?如果写实,荷花生于水塘,石榴长于堤或岸。一高一矮,相看两不厌。绽放的石榴露出艳红的榴实,高高悬挂,仿佛灯盏,照得荷塘亮堂堂。其实呢,荷花也是自带灯的,可谓相映生辉了。如果是静物画,画家各有各的安排,至少石榴高于荷花是无异议的。荷花朵旁有石榴,灯光一盏盏,宛若西施夜浴后,对着灯盏来梳头。西施如荷,石榴似火,我心如荼。

一个“催”字令人回味无穷。西施洗浴,水雾缭绕,若隐若现。你想一睹芳容,那就赶快上灯吧。催什么催啊——美人却不急,缓缓出浴来。

无独有偶。我又看到徐渭的一幅《石榴图》,题识为“西施夜浴罢,吹火照梳头”。一字之差,意思有别。吹火,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应该是对火吹气,熄灭其火或助燃也。但,此处显然是点灯照明。

灯在何处?石榴也。

你看那石榴多沉啊,榴枝都弯成了一张弓了。表明油足灯好,此景可居,此情可期。颗颗明珠似的榴实,熠熠生辉。而茂密的榴叶恰似灯罩,将喜烛般的红光聚焦起来。你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西施身在何处,想象那个场景是多么迷人。老包不能免俗,即刻吟诵:“多少风情明月夜,石榴一朵照春心。西施浴罢情何在,看过何人不掉魂。”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这幅《石榴图》跟其他的石榴画有很大的差异,譬如与《榴实图》比较就显而易见。《榴实图》大草写意,无论是绘画还是题诗,都有激越之感,悲愤之情。而此幅《石榴图》却情意绵绵,在绘画和题诗位置的安排上,也是中规中矩的,即石榴处于核心区域,实与叶,荣与枯,均有草意,却心情淡定,淡中有涟漪,涟漪中有喜悦,如同老包想象西施如何,情不能抑制。特别是题识,每写一个字,徐渭都在遐想着画面以外的美好事物。千万不要以为命运多舛的徐渭一天到晚都沉浸在悲苦当中。其实不然。

我在女儿家小住的时候,经常路过桃叶渡遗址,自然而然想起王献之和徐渭等。他们都曾于此赋诗,流连忘返。其中徐渭为人画竹换酒喝时,写有一诗:“桃叶渡头一见君,为言岸上石榴裙。相逢无钱可买醉,赠与竹枝撩白云!”由此足以表明,自唐朝以来,石榴裙一直是上至贵妇、下至荆女,她们都追逐的款式。难怪唐代韦庄说:“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

“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这是徐渭《榴实图》上的绝句,跟孔绍安的《侍宴咏石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包何尝不是其中的一颗明珠矣!

年青时,有一位后来比较发达的先生(他爱人跟我同事)跟我说,你是一粒好种子,只可惜掉进了石头缝里了……唉。一声叹息,比我还沉重。可见我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个时运不济的倒霉蛋。问题是,我跟那些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不一样。我安静,我自律,也不发牢骚,工作依然好好干,没有文人身上的那些缺点。这些年来,不起波澜,也算安安分分;没有大喜过望,却有一些波折;不埋怨,不悲戚,而是另辟蹊径,走出适合自己生存的路子。

老包觉得,人不顺心时,要对得起自己和家人。生命来自偶然,要对得起必然而然的人生。每个人都在世俗中,但世俗的东西未必适合每个人。自己现在这个状态,是最佳的,最健康的,也是我最乐意的,所谓生命为美好所浪费。也许能延年益寿。

读到这幅画,看到这首诗,我的心情还是有所波动的,甚至沉痛的。

体味诗意,重在读画。

这幅画,诗和画,几乎各占一半。这个画面简洁到了几乎不能再简洁的地步,即减笔写意,简练用笔,意在胸中,内质含蓄,“笔不周而意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枝,还是叶,徐渭都是挥洒不忌,确有大草之意,与题诗的狂放,即一惯的草书风格,一脉相承。

徐渭擅长用草书笔势恣情绘画,简而纵之,纵而狂之,恰如老包的内心世界。他省略了树的躯干,其实只剩下一枝,省略了野外环境,包括山体——诗中两次写到山,一是“山深”,二是“深山”,意思差别很大。“山深石榴熟”,不以山深而例外,这是自然属性和自然规律,如同“小桃无主自开花”。“深山少人收”,这是主观的原因。再多再好的石榴,也少有人问津,最终导致“颗颗明珠走”。徒有才华,济世无门。画比较含蓄,但诗很直白。尤其是整个画面,飞白多于墨色,境界开阔,仿佛留给读者一个广袤无垠的想象宇宙。

两枚白文印,即“徐渭印”和“文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分别钤在落款“文长”下方和榴枝的上端。这让题画诗和整幅画融为一体,既没有坠落之感,也没有倾倒之虞。最有意思的是,左下角那枚“湘管斋”印,压在最下面的榴叶上,好像是为了防止榴枝榴叶被风吹跑了一般。别说,这印选择的位置恰到好处!

榴枝一波三折,顶端二者并列,用墨枯荣兼济,呈大草之势;中端收拢,岐枝纵然而逸,产生了很好的动态平衡。中段石榴,被比较密集的枝叶衬托着。它破口向上,有如怒放的花朵。画者的含蓄,尽在其中。饱满的榴子,似颗颗明珠,开口却不是向下或侧面。多么谨慎的笔墨啊!如此用心,何止良苦。徐渭怀才不遇,也不至于破罐子破摔。他不想让榴子脱落,那样他会很伤心的。此时此刻的心情,如同后宫佳丽,明明知道皇帝不可能宠幸到她,但她还每天梳妆打扮,一如往常,等待着万一呢。唉,自古以来,文人可怜!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三)

二月二日涉笔新,水仙竹叶两精神。

正如月下骑鸾女,何处堪容啖肉人。

——徐渭自题《竹石水仙图》

二月二,龙抬头。這一天,许多人都怀着特别的心情,祈求人生随着阳气的升腾、生机的复苏而步步高升,事事如意。整个正月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忽然春光照天明,绿意满枝头,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奔向原野。杏花正在含苞蓄蕊,悄悄绽红露白;桃枝也渐渐地染上了青色,不经意的欣喜就在眼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大抵是在“龙抬头”开始的。这一天,农民祭社祈福,渴望风调雨顺;文人洗砚更笔,气象由我。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徐渭创作新画《竹石水仙》,题写新诗,也是恰逢其时,用意显然。

“二月二日涉笔新,水仙竹叶两精神。正如月下骑鸾女,何处堪容啖肉人”。这就是徐渭题写在《竹石水仙图》上的新诗。首句一“涉”一“新”,表明作者在二月二之前,一直没有提笔挥毫——他是跟大伙儿一样,沉浸于节日欢乐之中,还是宅在陋室懒得出门,也懒得写诗绘画呢?我没有追究这幅画作于何年何月,但根据整首诗的格调和画面呈现的境界,应该说徐渭当时的心情还没有窳败到那种厌世恶俗的地步。他在泼墨染石、写意翠竹、勾描水仙时,仍然想到了美妙的“月下骑鸾女”,由画境而联想、而生情,甚至想到“风马牛不相及”之物之境,也是十分正常,譬如“何处堪容啖肉人”,也只是作者一时感慨而已。这是艺术的通感。世间雅俗能否共存,主要在于各人的修为与境界。大俗能至大雅,大雅亦是大俗。骑鸾飞天,需要气力,何尝不可以“啖肉”呢?为己邪说而一哂。

水仙和梅花都是文人的清供之物。文人写尽了梅花精神,也少不了水仙的小清新。它们皆于春节期间尽情开放,梅花不畏严寒,清香袭人,多在户外,亦可室内以盆景伺之;水仙花香浓郁,芬芳醉人,多为水植,置几或案,终日为伴。

徐渭《竹石水仙图》,危岩丑石,陀陀落寞,恰恰有翠竹掩映,水仙相伴,恍惚间焕发出抖擞精神。这石头也就不同凡响了。每一块石头都有沧桑的日月印痕,或浓或淡,或凸或凹,非太湖石,亦非灵璧石,它是随处可见的陋石,本来就匿迹于草窠,却被徐渭置于后花园——权当于此吧。难道徐渭笔下的那些几乎相同的陋石,均为自况?或许就是诗中的“啖肉人”吧。尽管陋石占据了画面十分显著的位置,也十分显眼,但“两精神”却是竹子与水仙。

水仙永远都是小清新。别看它们有一个个硕大如蒜头般的茎球,但相较于那清雅之叶、馥郁之花,它才真的算个球呢!胸中再有大写意的徐渭,面对它们,心情似乎也渐渐地沉静下来,一丝不苟,朵是朵,瓣是瓣,蕊是蕊,不敢妄然造次。故而,呈现眼前的水仙,姿态纤巧,百般柔媚,极尽曼妙。

陋石背后的翠竹,其节清晰,非常逼真;竹叶浓密,浓淡并非相宜,几多失真,全因那坨墨。假若没有那坨浓墨,也是淡淡的,如同其它竹叶,如同陋石下方的水仙,那这幅画就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整个画面,你也只能看到那更大的一坨浓墨——陋石。如同我看到齐白石绘制的某些牛一样,如果那牛角逼真,反而整幅画就败了。艺术,就是这样的微妙。

(四)

南舟北马不相得,北兔南鱼各自潜。

今日中流看水猎,绝胜驰射天山尖。

——徐渭《石濑游鱼》

该诗题于《石濑游鱼图》。

画面简洁,物象丰富,意境高远。石坡陡然,地处遐荒。高处树木莘莘,浓阴匝地;低处涧草青青,激越的湍流哗哗流淌。长髯翁博带、倾身、低首,袖手于身后,十分谨慎又喜不自禁地临渊羡鱼,乐而忘返。

眼前游鱼悠然自得,相互嬉戏飞溅的小浪花,又不时陷入变幻莫测的漩涡。这是湍流的动态特点,因坚硬而多变的岩石,导致本来秩序井然的流层被破坏,水流的各个部位的速度不同,相互冲撞,彼此刺入对方,形成急骤的乱流现象,而鱼儿恰恰喜欢在这种流域觅食、嬉耍。飞溅的湍流中,几条鱼儿顺势而下,欲入石潭。而潭中的三条鱼儿,正在湍流下方的漩涡中游弋、潜水、搏击,仿佛花样表演,然后向往着石濑的上游,正等待湍流中的鱼儿让出道路。此情此景,恰恰体现了“进了城的人想出来,而城外的人却想进去”的人生哲理。

面对如此图画,读画者自然而然会想起许多场景,亲临的,或者间接的,譬如“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等。也会想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至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可能在另一幅图画里。

但是,读了徐渭的题画诗之后,或许是另一种境界。

“南舟北马不相得,北兔南鱼各自潜”。南方水系发达,自有船行交通,而北方地旱,一马平川,运输与出行是少不了马的。所以,南舟北马不能相提并论,它们因地域差异各有所长,各有所得。至于北方的兔和南方的鱼,也是一个道理。它们遁形有道,水陆迥然不同,井水不犯河水的样子。这样看来,徐渭似乎是在给我们灌溉心灵鸡汤呢。其实不然。“今日中流看水猎,绝胜驰射天山尖”,这才是徐渭的志向,岂止是石濑游鱼啊!别看它今天在水中一掠而过(猎,越过或掠过的意思),明天也许即在向往的地方(天山尖)挽弓射箭,不枉男儿之身呢。

明白了吧?你以为徐渭只是臨渊羡鱼啊,其实他心里想着是遥远的“天山尖”呢。

包光潜,在《青年文学》《星火》《飞天》《芳草》《滇池》《湖南文学》等杂志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被《散文选刊》《新华文摘》《人民日报》《读者》等众多报刊杂志转载,并入选高中辅助教材等。

猜你喜欢
徐渭水仙石榴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石榴
风莺图诗
石榴
水仙
石榴
石榴
我喜欢洋水仙
一期一会洋水仙
徐渭南腔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