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雕中的工匠精神及其审美趋向探析

2021-09-05 18:27刘杰
美与时代·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摘  要:徽州竹雕是徽州“四雕”之一,是徽州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體现,它之所以被视为珍品,离不开徽州竹雕匠人群体的努力。徽州竹雕中的工匠精神表现出一种精益求精、匠心独运、技艺一体的特质。正因为这样一种特质,徽州竹雕工艺品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徽韵之美和精雅之美。

关键词:徽州竹雕;工匠精神;审美趋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徽州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研究”(AHSKQ2017D19)研究成果。

徽州自古就是经济文化重地,徽商经济带动了徽州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数百年来衍生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徽文化。徽州工艺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房四宝到徽州雕刻,许多工艺作品都被视为艺术珍品。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深受人民的喜爱。徽州竹雕作为徽州工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兼物质性与文化性于一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人们工作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1],它的所指范围一般是传统手工业领域。工匠精神从古至今代表的都是工匠们精致、严苛的工作态度以及在制作技术方面不断改进,追求完美的精神。它是工匠们对事物追求尽善尽美的一种美好愿望,赋予了一个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核。同时,由于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工匠精神又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区域差异性也进一步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有了崭新的内涵,它不再仅仅局限在工艺工匠领域,而是成为一种社会都能遵守的工作价值观,是正直的价值信念和敬岗爱业的工作习惯的体现。

二、徽州竹雕中工匠精神的表现

竹雕,也被称作竹刻。徽州竹雕是竹雕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徽州人对竹子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竹子类的生活用具。徽州竹雕以当地盛产的优质竹材作为原材料,匠人在雕刻制作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作品形式灵活地变换不同的技法,经常在雕花竹筷、竹筒、竹椅上刻山水、人物鸟兽、诗词等内容,作品形态多样,实用与美观兼具。徽州竹雕兴盛于明清时期,尤其是入清之后,徽州竹雕在造型、技法、创作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是徽州竹雕工匠数百年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薪火相传的结果。

首先,自古以来坚韧不拔的“徽骆驼”精神和忠诚敦厚的理学精神流淌在徽州竹雕工匠的血脉之中。徽商对器物的挑剔和追求,提高了工匠对徽雕技术的熟练程度,同时也锻炼了徽州工匠们孜孜不倦、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器物本身的平和心态。徽州竹雕工匠们经过数百年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积累,在对竹雕作品的严苛态度之下,把竹子作为载体,以刀作笔,进行艺术创造,使徽州竹雕在众多徽州雕刻艺术中脱颖而出。

其次,独具“徽文化”特色的徽州工匠精神是尽善尽美的。徽州竹雕最主要的技艺就是“刻功”和“雕功”。工匠们用徽州特产的毛竹做竹雕原料,以刻刀为画笔,“绘与书双美,不得良工徒为灾木”[2],竹雕的制作工艺看起来并不繁琐,但是往往对雕刻者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缜密的雕刻技巧,也需要工匠艺术家们在历史文化、书法、绘画方面有一定的素养,如此才能得心应手。

再次,薪火相传也是徽州竹雕工匠精神的特点。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灿若繁星,正是因为传承才使这些文化绵延不绝。竹雕工匠是竹雕技艺的传承人,担负着竹雕技艺代代相传的重要使命。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徽文化耳濡目染,出于对竹雕的热爱,自发地守护徽州竹雕这门技艺。现代徽州竹雕大师洪建文说过:“我至今仍然为传统文化折服,我们不仅要将竹雕的手工艺制作传承下去,更要依靠手工艺的语言将历史典故传承下去。”[3]正是因为徽州竹雕匠人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忍不拔地坚守徽州竹雕这门技艺,才使得徽州竹雕在历史的推进和演化中得以完整的保存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

三、徽州竹雕中工匠精神的形成原因

(一)地理因素

“八分半山一分水”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徽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徽州竹雕的产生和发展。徽州山多地少的地势十分适合植物的生长,竹子在透水性好的黄壤和温润多雨的湿润性季风气候的滋养下,生长茂盛,徽州竹资源十分丰富。毛竹、苦竹、雷竹都盛产于徽州,其中毛竹的材质最好,柔韧度佳,最适合作为徽州竹雕的主要原材料。徽州独特的风景面貌不仅为徽州竹雕提供原材料,也激发了工匠们的创作灵感。

(二)徽商文化

明清时期,徽州是中国经济文化实力雄厚的地区之一,徽商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财力,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深谙贾儒之道的徽州商贾,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儒家道统,他们不仅在经营中追求产品的品质,对于工艺品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们追求物品之雅,希望工艺品回归魏晋时期的风韵,这就往往需要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作为支撑。

在徽商的支撑下,明清时期是徽州竹雕发展的鼎盛期,当时出现了不少徽州竹雕大师,如方洁、李希乔、张立夫等。方洁祖籍安徽歙县人,擅长书法和竹雕刻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竹雕所刻范本如花鸟飞虫都是以自己的书画作品为蓝图,这种将书法和竹雕结合的方式为竹雕作品增加了不少观赏情趣。张立夫作为徽州著名雕刻大家,大到编钟小到虫鱼都刻画得流畅简洁,铿锵有力。正是因为这些徽州竹雕大家亦艺亦匠、技艺精湛,所以在当时,一些出色的雕刻艺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可以结交商贾文人之士,书籍中也开始记载了这些工匠的姓名。

(三)社会思潮

宋元以来,徽州重文兴教,教育发达。明清时期,徽州私塾、学堂、书院更是层出不穷。徽州工匠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有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由于当地良好的教育环境,徽州工匠普遍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

程朱理学对徽州工匠精神的影响十分深远。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是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父母之邦。他们的理学思想对徽州有着深远影响,朱熹多次回乡省亲,传教授道,教化乡人。同时程朱理学在徽州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理学作为徽州地区的主流思想,渗透在徽州工匠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创作。明清中后期,阳明心学成为了当时的思想文化主流,影响了徽州乡人的日常生活。王阳明认为世上就不存在职业的高低贵贱,他的悟道名言是“百姓日用即道”[4],这些思想在徽州工匠门徒之中传授,成为了徽州工匠精神的宝贵内涵。

(四)徽匠人格

在徽州工匠的眼里,精益求精是內心的信仰追求。一件精美的竹雕作品,要求工匠在制作流程的每一步上都十分用心。从选材开始,工匠需要严格把关竹子的质量,有些工匠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甘愿数月去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竹质。其次,竹雕作品的成功与构图方面的匠心独运也是分不开的。《民国歙县人物传·杂技》记录了清代雕刻大师方洁刻画竹雕时的严谨,他在人物的近景描绘时用浅浮雕,而远景用阴文深度刻画,所以颇具山水画的情趣。再次,竹雕工匠追求对生命形态的深入刻画。今天通过欣赏竹雕作品上刀势的深浅和表面上精雕细琢的痕迹,如山的一角,花的一片,人物的一颦一笑等,仍可以体会到工匠们精湛的刻画技艺。

四、徽州竹雕的审美趋向

徽州竹雕虽然在众多徽州工艺中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但竹雕工匠们不忘初心,发扬宝贵的工匠精神,通过自身精湛的技艺和较好的文化修养,创造了其它雕刻形式所不能代替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一)道技合一之美

徽州竹雕浑朴高古的艺术魅力和细腻娴熟的雕刻技法是古徽州的人文积淀、徽商的经济驱动和徽州文化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5]。徽州竹雕作品,不仅表现出工艺的精湛,而且往往与徽州历史文化以及徽州当地的人文风情结合在一起,是“道”“技”合一的典范。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新安理学既起着教化人伦的作用,也渗透在徽州竹雕的设计之中。徽州竹雕的很大一部分作品都和儒家故事、礼仪教化和历史文化有关。仁、义、礼、孝、忠等成为徽州竹雕主要的文化主题,这些思想通过竹雕作品的传播又成为徽州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同时,徽州竹雕的题材往往表达吉祥如意的主题,竹雕图案中用自然万物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很多作品都由代表花好月圆、加官进爵等寓意的图案组成。徽州竹雕朴实自然与观赏趣味兼具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独具徽州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也蕴含了徽州工匠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这些都是徽州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精雅之美

徽州竹雕不仅在工艺技法上表现精湛,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着雅致的美。

在技法上,竹雕与其他雕刻工艺相比,较为繁杂,想要熟练运用这些技法,需要竹雕手工艺人日复一日的练习。竹雕的雕刻技法和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平面雕刻和立体三维雕刻。平面雕刻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在竹子的表面进行艺术创作,又分为阴文和阳文两种技法。这种技艺是有定规定法的,技法多样性使徽州竹雕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立体雕刻更加考验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它是根据竹根本身的形态来因材施教地进行艺术构思,并施以镂雕,雕刻出来的竹雕工艺品能够完整的展示画面,具有三维立体性,可以多个角度欣赏。

在艺术上,徽州竹雕工艺品与书法绘画相结合,构图主题鲜明,对比强烈。在雕刻过程中,要体现出竹子的肌理之美,需要运用恰当的留白才能彰显其材质美。竹雕构图主要用线,用不同形式的线有节奏地进行雕刻,刚柔并济。这样点、线、面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画面。同时,徽州竹雕工艺品在艺术风格上强调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画面丰富且具有层次。构图内容不仅要追求栩栩如生,还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如洪建华的竹雕笔筒作品《竹林七贤》,人物刻画得形神兼具,形态各异,画面整体布局紧凑,透露竹林七贤静谧气氛的同时,给观者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五、结语

徽州竹雕是民间艺术珍品,如果局限于对其历史发展与制作工艺的研究,往往会忽略徽州竹雕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徽州竹雕的工匠精神既有一般工匠精神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又深受徽州地理人文环境,特别是徽商经济和新安理学的影响,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质。传承与发展徽州竹雕,就是要继承徽州竹雕中的工匠精神,同时结合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将徽州竹雕中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05):12-14.

[2]曹明.传统徽州版画工匠精神的形成及对新徽派版画发展的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51-56.

[3]洪建华.徽州竹刻的艺术表达[J].文化月刊,2014(01):5.

[4]张小平.徽州文化中的“工匠精神”[N].安徽日报,2016-08-08(007).

[5]刘明彬.徽州竹雕的文化形态与审美意蕴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20(5):111-114.

作者简介:刘杰,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